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以下是關于教育學的畢業論文范文,希望你會喜歡。
篇一: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的誤區及解決策略
[摘 要] 隨著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上師生的交流活動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最新的課改提出了“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課堂概念,這一概念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和鼓勵學生,注重鍛煉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要求學生對教師做出積極回應,主動參與到課堂交流活動中來,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課堂教學達到其應有的效果。然而,在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上,交流活動仍然存在一些誤區,降低了課堂交流的效率,未發揮出課堂交流活動應有的效用。因而需要教師采取提升學生參與度、提高教師提問有效性、構建交流氛圍、控制好交流過程等策略,有效走出相應誤區。
[關鍵詞] 語文課堂;交流活動;誤區;解決策略
當下的課堂交流中存在著一些誤區,致使交流過程變得扭曲,達不到其應有的效果。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并重視課堂交流中的誤區,加以剖析和改善,使課堂交流活動運行到正常的軌道中來,發揮其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文化傳播的作用。
一、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中存在的誤區
(一)學生參與度不高
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課堂交流活動中的主體。而當前,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積極性,一方面是語文學習有一定難度,一方面則是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交流活動的參與度更不會高。
(二)教師提問的有效性不足
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的方式有很多種,而教師提問就是其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種。教師提問能夠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思考和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師和學生各自的思想相互傳遞和交流,以達到課堂交流活動的效果。而教師缺乏有效性的提問就是語文課堂交流活動的一個誤區。
1.提問內容限制性嚴重。例如在學習《贈汪倫》這首詩時,教師如果提問說:“這首詩是不是主要表達了李白和汪倫之間深厚的友情啊?”那么學生們只會點點頭說:“是。”這樣的提問就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失去了自己思考的機會,師生之間也無法展開有意義的交流。長此以往,課堂交流活動便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
2.提問內容“空洞”。當前的一些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中,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太空且量太大,與當時所學的內容相關性不密切,使得學生不知從何處著手回答。
(三)課堂交流“形式化”嚴重
當前的教育體制下,思想和行動不一致,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這使得當前的語文課堂交流活動變得形式化,內容空洞,毫無實質意義,達不到其應有的效果。
1.課堂交流活動對學生信息反饋“虛化”。在當前的語文課堂交流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們的交流通常是教師向學生們灌輸信息,學生們被動地接收。而對于學生們所表達的觀點思想,教師往往只是以“好好先生”的態度來對待,一句“有想法”“很棒”便敷衍過去,缺乏有內容有內涵的點評,從而無法對學生進行更深層的指導。所以,表面上來看,教師們的這種做法不錯,鼓勵了學生,實際上這樣卻使學生的思維無法拓展,思考能力無法再提高。
2.教師的功能“弱化”。由于多年講書授課,大多數教師們形成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固定的授課模式,而新課改要求能夠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思考。教師們為了達到這種要求也會做出一些努力,但是由于遵循舊模式,對一些課堂交流活動沒有相應的技巧來指導,結果只是“新瓶裝舊酒”。學生也只能配合老師,加入到課堂交流活動中來,卻不能進行深刻的思考。
(四)交流氛圍不足
新課改對課堂交流活動提出了實質性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學校并未達到,課堂交流的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在當前各種考試的競爭壓力下,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教師為了通過績效考核,于是每個月考試,期中要考試,期末要考試。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之下,學生們不得不趕時間完成作業,不得不多做題,以提高考試成績。這樣的模式雖然使學生的成績看上去非常漂亮,卻使他們無暇參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破壞了課堂交流的氛圍和環境。
二、解決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誤區的策略
(一)提升學生參與度
新課改對課堂交流活動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明確課堂交流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合理的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主動學習。”因此,教師要多給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讓學生能夠有時間思考,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倘若學生學習語文只是為了提高成績,而不去深刻思考和理解文章的內容,那么他們也無法深入參與課堂交流活動中來。只有讓學生主動學習語文,對語文產生興趣,他們才能主動深入思考,開拓思維,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樣,在課堂交流活動中,學生才會積極參與進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與教師和同學們一起探討,共同進步。
(二)提高教師提問有效性
語文課堂的交流都是以提問的形式,使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進來。提問的問題不能太有限制性或者“假、大、空”,否則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無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因此教師對提問應當認真準備,具體來說,一是提問的問題要清楚明了,使學生明白應該從何著手;二是問題的內容要貼合課程內容,不能脫離課程目標,問題也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設置相應的深度,能引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見解;三是要給問題劃定一個合理的區間,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擴展學生的思維。
(三)構建交流氛圍
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氛圍活躍和諧,才能使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好地交流心得。構建輕松和諧的課堂交流氛圍首先要改善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因此,教師首先需要努力優化師生關系,真誠對待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里,和學生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每位學生的情緒和理解能力,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融入到這個快樂的學習大家庭中。其次要營造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表達想法,才能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教師要提高業務能力,結合需要傳授的知識,盡量迎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并在此過程中,注意挖掘學生的潛力,營造相互啟發的交流氛圍。
(四)控制好交流過程
營造自由活躍的交流氛圍,并不是要求教師對其放任不管,任其自由發揮。教師要確保交流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這樣語文課堂交流活動才能發揮其效果。教師在課堂交流活動中,要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位置,做一名好“導演”,而不是“演員”,控制好整個課堂的交流活動。在課堂氛圍不活躍的情況下,則需要教師及時做出改變以活躍氣氛,比如做小游戲、提問等。在課堂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把握好參與度,在學生交流遇到問題的時候,及時出謀劃策幫助學生,引導課堂交流活動有序開展。通過對語文課堂交流活動整個過程的有效管控,以確保課堂交流有效率、有意義地進行。
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善于思考是新課改提出的新要求,以改變以往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學習、死記硬背的不健康狀況。在這種形勢下,教師應認清當前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的誤區,并做出改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交流活動中來并成為主體,在輕松自由的交流氛圍中表達自己的思想,取得更大進步。
參考文獻
[1]李鋒.初中語文課堂師生互動現狀淺析[J].才智,2014,(6).
[2]盧秀梅.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交流互動的舞臺[J].青年記者,2011,(23).
[3]陳旭雯.初中語文課堂交流的重構[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3).
篇二:教師實現高效語文教學的必需條件
[摘 要] 高效課堂,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于高效教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大多數語文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以及評價的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所以,教師要實現高效語文教學,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人格魅力是先決條件,關愛學生是核心條件,堅持以嚴治學是基本條件,加強閱讀和反思是重要條件。
[關鍵詞] 語文教學;高效課堂;人格魅力;關愛學生;以嚴治學
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的顯著特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多數語文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以及評價的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部分語文教師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教學習慣仍然沒有改變,低效課、無效課還比比皆是。而要實現高效教學,教師也同樣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
一、人格魅力是先決條件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富有人格魅力的人。所謂:“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有幾年教齡的教師都知道,一個學生對一個教師的感情,直接影響著這名學生對這位教師所教學科的情緒。學生喜歡一個教師,就會喜歡聽他的課,喜歡他教的這一科,相應地,這一科的學習成績就好,反之則不然。可見教師的人格魅力是相當重要的。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學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依據,任何章程和綱領,任何人為的管理機構,無論他們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沒有教師給學生以個人的直接影響,深入到學生品格中,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語文是中華文化的象征,語文教師一定程度上有別于其他科目教師,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語文教師必須是一位文化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圣賢書、名人言,似乎語文教師都得知曉。為此,語文教師必須博覽群書,使自己首先變成一位文化人。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要播灑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就要積極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為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學識功底厚實的文化人。
學生最喜歡聽故事、聽歷史,而這也是語文教師最能表現自我、發揮魅力的關鍵時刻。例如講到《三國演義——楊修之死》這篇課文,里面提到了曹操,但只講到了曹操生性多疑的特點。因此,學生對曹操的形象大加批判、貶斥。可是,當教師拓展了《三國志》中的曹操的高大形象,講到曹操的樂府詩《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中所體現的豪氣干云、才情無比后,學生們對曹操的認識大為改觀,瞬間就把曹操當成了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在教師講故事同時,學生也對教師的博學多識崇拜敬佩,此刻教師就是他們眼中的文化人。
2.教師應該是一位高修養的君子。“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的“傳道”,更多的應當是指培養一個人的精神修養、性格品質等,這也是當下語文教學的重要職責所在。《論語》中寫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當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情操,才能成為學生的學習典范。當然,對于一些內在的修養,必須在日積月累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對于外顯的一些品質,如言語文明、勤勞擔當、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等品質,都可以直接引導學生學習養成。
二、關愛學生是核心條件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無論教何種科目,關心愛護學生是最核心的職業道德標準。關愛學生的方式有多種,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小故事講大道理,如此“托物寓意”式的說教方式則最適合語文教師了。語文教師是天生的說教家,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是最能使人刻骨銘心的。《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關愛學生是每一位教師最起碼的道德要求,而實際上教師很難做到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因為有的學生似乎永遠沒有出息,有的學生的智商似乎真的偏低,有的學生似乎永遠品質惡劣。面對這些學生,教師要保持自己的耐心和信心,要對他們進行循循善誘,而不是對他們采取各種懲罰手段或者諷刺、挖苦他們。
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首先要公平公正看待每一個學生,教師絕不能戴有色眼鏡看學生,更不能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成績差的學生需要教師的循循善誘,脾氣不好的學生需要教師的循循善誘,習慣不好的學生需要教師循循善誘,成績好而驕傲的學生也需要教師循循善誘。人無完人,每個學生都處于成長發展階段,都需要教師的引導,需要教師的“循循善誘”。其次要學會寬容,教師必須常含包容之心去對待學生,要以寬容的胸懷來感化學生。
三、堅持以嚴治學是基本條件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這是古人很有名的帶兵名言。正如孫子所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教師在課堂上正擔任著統帥的角色,一堂課能不能完滿,主要在于一個教師的領導能力。而每個班級總會有個別搗蛋的孩子喜歡違反課堂紀律,影響課堂。針對此種情況,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當機立斷,該“制裁就制裁”。課堂屬于所有學生,教師不能因為隱忍某個學生的放肆而耽誤所有孩子的學習。教師應該正確處理課堂的突發事件,堅持嚴而有格,嚴而有度。
在教學中要嚴厲,在課外亦是如此。例如中考前夕,有個別孩子在壓力下出現了厭學的情緒,如上網、抽煙、打電玩、逃課等各種逃避、減壓的不良行為頻頻出現,對考前沖刺良好的學習氛圍帶來了不良影響。中考是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對每個學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教師是堅決不能容許影響其他學生學習的不良因素存在的,同時也要盡可能幫助產生不良影響的學生解決困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對那些不良學生進行管控,通過學校、班級、家庭三方合力,規勸甚至懲罰學生。必要時,可以建議家長將學生帶回家休息調整狀態。
四、加強閱讀和反思是重要條件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它擔任著傳承中華經典文化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師應當是一個文化人,不僅要學習繼承傳統文化,更肩負著發揚傳播文化的重要責任。而要完成這樣的使命,教師就需要不斷學習。
閱讀是學習的主要途徑,作為語文教師,既要多讀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專業書籍,工作之余也要喜歡閱讀,要博覽眾家,“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的氣質不光在閱讀量的廣博上,在閱讀的同時,教師也要加強反思,要積極思考閱讀內容,產生自己的體會,“盡信書不如無書”。教師要通過閱讀和反思來內化所讀書籍知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教師加強閱讀和反思不光是要提高自己,也可以在課堂上向孩子們推薦自己認為比較好的作品,通過自己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閱讀和反思產生影響。另外,教師還可提供,以在班級設一個圖書角,收藏各式各樣的書籍,有名家散文,有小說,有現代詩歌、唐詩、宋詞、科幻作品等等。可以讓孩子們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或是自習課時間,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本進行閱讀。另外,教師每周都可以利用一節課進行課外閱讀輔導,引導學生從作品內容、寫作方法、情感體驗等方面對作品進行鑒賞,在課堂上培養孩子們鑒賞作品的能力,之后可以要求孩子們針對作品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