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

時間:2024-04-23 10:57:30 麗華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1、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2、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

  3、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和探究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 方法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建立面積概念,是學習的思維從一唯空間到二唯空間的拓展和飛躍。本節課通過著意創設問題情境,選取生活中學生熟悉的 素材來幫助學生幾何知識。帶領學生對比、體驗、操作、感悟,進而抽象概括形成對面積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面積單位的形成過程,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并能運用這些面積單位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能用自選的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初步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比較、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在操作中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親身經歷面積單位的形成過程,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境,感受數學問題。

  1、創設情境。

  把我校同學親手制作的展板,作為禮物送給 現場的同學們。

  2、感受面積的起源。

  (1) 課件呈現面積 的起源。

  (2)提問:看完這個片段,你 認為當時的人們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3、觀察比較。

  (1)比較兩張彩紙的面積誰大?

  (2)再次比較另兩張彩紙面積的 大小。

  (3)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參與實踐活動,認識數學問題。

  1、談話導入。

  比較土地面積的大小用剛才的方法還行嗎?大家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可以 比較出土地的大小?

  2、分組活動。

  (1)請學生打開信封看看老師提供的學具。

  (2)利用學具分別測量兩張彩紙那個的面積,再比較它們的大小。

  3、小組匯報。

  預設1:

  (1) 提問

  (2) 小結

  學生活動

  學生欣賞作品。

  學生觀察傾聽。

  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那時人們的實際需求。

  兩張彩紙的面積相差明顯,學生能夠很快判斷,答案不一致。

  在動手嘗試的過程中學生能用重合、剪拼的方法比較出這兩張彩紙面積的大小。

  學生根據自己的 經驗再次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

  學生以組為單位動手操作。

  以組為單位匯報測量結果。

  學生根據拼擺得結果自主發現圓不能作為測量面積的單位。

  學生分別用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測量比較彩紙的面積。

  學生自主發現需要選擇一個統一的標準。

  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

  在激發學生學習 興趣的同時為后面學習1平方米的 面積單位做好鋪墊。

  讓學生初步感受人類歷史上為什么要研究面積。

  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思考中產生學習需求,激發學生 探究的欲望。

  為學生了解學具提供了時間與空間。

  從直觀、具體、形象的材料入手,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到用小圖形鋪大圖形的面積。

  讓學生親身經歷情境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反思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面積這一概念對三年級學生來講是比較難于理解的概念。因此,教師多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去比較,教材中提供了三種辦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幣擺一擺,再數一數;先畫格子,再數一數。不僅體現了解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其中擺硬幣或畫格子的辦法所蘊念的思想,還為后繼學習面積的度量埋下了伏筆。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觀察、動手操作活動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并體驗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獲得關于它的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

  教具準備

  在課本后面剪下1平方分米一個,1平方厘米8個(一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蔣老師了解到同學們都有早起的好習慣,我們起床以后做什么呢?(洗臉、刷牙)對,我們洗過臉以后,為了保護皮膚,還要在臉上擦一些面油,對不對?大家覺得老師每次擦得多一些,還是這位同學擦得多一些?為什么呢?(也就是老師臉的表面比較大,這位同學臉的表面比較小。)板書:表面。

  1、觀察實物,認識物體表面。

  師:不光我們的臉有表面,其他物體也有表面。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物體,(籃球、蘋果、杯子、數學書、乒乓球)這些物體都有表面,(教師演示:這是籃球的表面,這是蘋果的表面,)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你帶來的物體,我們就來找一找這些物體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每一樣都摸一摸,感覺一下這些物體的表面,再看看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不同?

  2、討論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學生自由發言后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發現:物體的表面有大小,(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在數學上,我們就稱之為:他們的面積。(板書:叫做它們的面積)

  3、運用面積。

  師:誰會用面積來說一說你手中的兩個物體表面的大小,要說清是哪一個面。如:課桌上面的面的面積比課本的`封面面積大。

  看投影:

  (1)熱水瓶和煤氣瓶,哪一個表面面積比較大?(顯示一下)

  (2)排球和籃球,哪一個用的皮要多一點?

  4、認識平面圖形的大小。

  師: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圖形,你還知道那些圖形?

  這些圖形都是圍成的平面圖形,教師出示

  這兩個圖形和剛才的圖形有什么不同?

  請大家看:現在有一塊黑色的圖形移過來,蓋住了這個正方形,再看,這個圖形又蓋到了長方形上,有沒有完全蓋住呢?這是為什么呢?

  小結:看來圍成的平面圖形也有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

  5、誰來比較這些圖形的面積大小?

  總結:剛才我們知道物體的表面的大小,是他們的面積,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就是他們的面積,誰會把這兩句話概括成一句話?學生概括后教師加上一個“或”字。

  二、比較面積的大小。

  (1)拿出發給你們的1號、2號紙,看一看,能判斷哪個大,哪個小嗎?可以不可以證明一下?用重疊比較他們的大小。

  (3)數方格:電腦出示兩個大小不明顯的紙片,讓學生猜一猜他們面積的大小,再重疊一下,仍不能比較大小,問學生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先數一數方格,比較大小,然后教師把長方形的方格移過來,再確認一下。

  變換:電腦先出示第一個正方形,然后告訴學生:第二個長方形有6個方格,讓學生猜一猜:哪一個大?再出示第二個圖,問:這是什么原因?

  討論:用數方格的方法有什么要求?

  小結:用數方格的方法計量面積的大小,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可以用一樣的正方形。

  三、認識面積單位。

  1、出示小方塊:這個紙片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可以用它來量面積的大小。大家看,它是什么形狀?是正方形,哪它的邊長是多少呢?量一量它的邊長。

  小結: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這就是厘米與平方厘米的聯系。生活中有那些東西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呢?(用小方塊比一比。)

  (開關按鈕、手指甲、相互笑一笑露出大門牙等)

  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火柴盒,他的面積是多少?

  2、剛才同學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了火柴盒的一個面的面積,如果要你用它來量大一些的面,比如課桌面的面積,方便嗎?為什么?怎么辦?(可以用大一點的正方形),這里有一個大一點的方塊,它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拿出同學們自己的1平方米,量一量他的邊是多少。哪些東西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分米呢?你自己身上有沒有大約1平方分米的地方?(臉、開關等)

  如果要你量這個課桌面的面積,你覺得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哪一個比較好?為什么?一起來量一量。看怎樣量比較好?

  3、中期小結:剛才同學們用來量面積大小的兩個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這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都是面積單位。

  4、如果老師要同學們用這兩個面積單位來量一量這個教室的面積?你覺得行不行?

  (1)掛出1平方米的教具,讓學生用手比劃:橫的是一米,豎這是一米,下面要封口。

  (2)看一看1平方米上面可以站多少同學。(把紙取下來)

  (3)沿著一平方米的地方走一走,只能走四步,有什么感覺?

  (4)介紹我們的小足球場大約是2000平方米左右

  (5)根據1平方米的大小,估計一下我們的教室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四、練習:投影。

  五、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六、實踐任務:

  用1平方米的教具,下課以后想辦法量一量我們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看誰會想到猜得對?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 3

  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物體的面、封閉圖形,理解面積的含義。

  2、通過觀察,比較等活動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學習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

  學習難點

  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學習過程:

  一、主題圖導入

  同學們,這節數學課我要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你們準備好了嗎?

  三年一班的同學們在教室內打掃衛生,兩個同學用同樣的速度擦黑板和國旗,誰會先擦完呢?為什么?

  今天我們要學的新知識就和面的大小有關,是《面積和面積單位》(板書)看到這個題目,你都想知道些什么?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學習

  二、探索面積的含義

  同學們,用手摸一摸我們的課桌面,還有數學書的封面,再摸一摸我們坐的椅子的面,你有什么感受?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剛才我們摸的這些面都是物體的表面。你還能找到哪些面?它們誰大誰小?

  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你能像這樣說說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嗎?

  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展示一個藥盒,指出它的面,并比較面積大小,這些面都是什么形狀的?長方形也有大小。請看黑板,這里有三個圖形,它們有什么不同?我們還學過哪些封閉圖形?

  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現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積了嗎?(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三、比一比,誰的面積大(課件出示)總結方法

  四、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我們來看這兩個正方形,你有什么好辦法來比較他們面積的大小?

  2、再來看這兩個長方形,(長和寬都不相等)你能用剛才的方法比較這兩個長方形的大小嗎?為什么?

  3、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比較這兩個長方形的大小?

  我們可以用小的圖形擺在這兩個長方形的上面,誰擺的.多誰的面積就大。我分別用三角形,圓形,正方形擺了擺。你認為用哪種圖形來擺最合適?跟你的同桌討論一下

  4、匯報

  5、總結,我們發現,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的去測量。我們給這些用來測量面積大小的小正方形起個名字,叫面積單位。

  五、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63頁,讀書,看看你都知道了哪些面積單位?

  1、認識平方分米

  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大嗎?

  說一說,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擺一擺,我們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幾平方分米?

  2、認識平方厘米和平方米

  同學們,請用平方分米來測量我們這間教室地面的面積和橡皮表面的面積,你們覺得怎么樣?(請同學發表建議)

  比平方分米小的面積單位會是什么呢?(預設:厘米比分米小,那么平方厘米肯定比平方分米小)

  那你能說說1平方厘米有多大嗎?

  說一說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

  那你知道比平方分米大的面積單位嗎?(預設:米比分米大,所以應該是平方米)

  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米?

  說一說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總結:我們知道了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測量的時候,我們要根據面積的大小,選用合適的面積單位。

  六、鞏固提升(課件出示)

  七、全課總結

  同學們,老師馬上就要和你們說再見了,能告訴我,老師給你們留下了什么印象嗎?要想測量老師的身高要用什么做單位?長度單位是用來計量長度的,常用的長度單位有米、分米和厘米。面積單位是用來計量面積的,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老師很高興和你們一起學習,下課!

  板書設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 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經過探究、討論,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紙片各一張。

  學具:每組一張粉紅色紙(長18厘米、寬6厘米),一張綠色紙(長12厘米、寬9厘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生面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師:同學們,前段時間侯老師剛買了一套住房(出示課件),你們想了解點什么?(學生回答。)

  情況一:若學生回答的問題有價值。

  師:同學們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這是新房的平面設計圖,從這個圖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況二:學生回答的問題沒有價值。

  師:同學們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這是新房的平面設計圖,仔細觀察這個圖,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導學生說出房間是有大有小的。)

  師:剛才,同學們發現有的房間大,有的房間小,房間的大小指的是面積的大小,客廳大也就是說客廳的面積大,衛生間小是指衛生間的面積小,那你能說一說,客廳的面積指的是什么嗎?引導學生說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房間地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比如,餐廳地面的大小是餐廳的面積,廚房地面的大小是廚房的面積。

  師:再比如說,你看,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這個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積。那你們的手掌面呢?誰愿跟我比比,誰的面積大。

  師:你來,同學們看,誰的面積大?

  師:同位互相比一下。

  師:其實,周圍物體的面也有大有小。現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說一說,看看哪些面的面積大,哪些面的面積小。開始吧。(學生小組自由探究。)

  師:誰來說一下,你們比較的哪些面的面積大,哪些面的面積小?

  學生交流(學習重疊法的語言:這個同學是把這兩個面重疊在一起來進行比較的,他發現墊殼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說墊殼的面積大,這個方法不錯,我們可以叫它重疊法。)

  師:剛才通過觀察,同學們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們學過不少圖形,你們看,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課件出示),這些圖形的.周圍都是封閉的,我們叫它封閉圖形。這些圖形也有大小嗎?

  師: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長方形哪一個大嗎?圓形和三角形呢?

  師: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我們可以說正方形比長方形的面積大,圓形比長方形的面積大,你能說出在這四個圖形中哪一個的面積最大嗎?

  生: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二、比較面積大小,探索面積單位

  師:剛才有的面的面積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覺得餐廳和廚房哪一間的面積大呢?現在我們就想辦法來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學具,在信封里裝著,可以利用這些學具擺一擺,數一數,看它們的面積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好嗎?看哪個小組能最先得出結論。

  學生小組活動并匯報。(師巡視觀察學生擺的有幾種情況)

  展示擺的好的小組,正確的擺法有以下情況:

  紅紙、綠紙

  正方形:12、12

  圓形:12、12

  長方形:18、18

  師:剛才,老師發現有一個小組是這樣擺的,(出示錯誤的一組)你能說說你們比較的是哪張紙的面積大嗎?你們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師:那你認為這樣合適嗎?

  師:找同一小組同學說:那你認為怎樣就合適了?

  引導學生說:要用一樣的。

  師:也就是說,我們在測量面積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師:也就是說,我們在測量面積的時候,要用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叫面積單位。

  剛才,我們用到的正方形、長方形都可以看作一個面積單位,為了方便,人們規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幾個?是怎樣規定的?請帶著這兩個問題看數學課本73、74頁,從這里邊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每個面積單位有多大?

  學生看書后小組互相說說這兩個問題。

  師:誰來告訴同學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幾個?(學生回答。)

  師:你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嗎?

  師:你能從你的學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嗎?(師貼1平方厘米)

  師:量一量,看它的邊長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腦海里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說一說。(學生匯報。)

  師:現在我們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了。現在你估計一下,這塊橡皮的面積大約有幾個1平方厘米呢?

  生:5個。

  師:5個1平方厘米也就是幾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你認為橡皮這個面的面積是5平方厘米,還有誰想說?

  是: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擺一擺,看你們的估計是否正確?

  學生小組合作驗證。

  師:剛才,咱們用1平方厘米的學具很快測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積。請你想一下,如果用它來測量這張桌子的面積,你覺得怎樣呢?(學生答。)

  師:對呀,太小了怎么辦?你覺得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師:你能從你的學具里面找出1平方分米嗎?(如果學生舉起1平方分米就說,你知道這是多少嗎?)

  師:祝賀你們,找對了。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學生量。)

  師:我們周圍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呢?(學生找。)

  師:想一下,用1平方分米可以測量哪些面的面積呢?(學生答。)

  師:如果用它來測量操場的面積,你感覺怎樣?

  師:你覺得用哪個單位來測量操場的面積比較合適呢?

  生:平方米。

  師: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嗎?

  師:今天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1平方米,看大不大。

  師給學生展示1平方米。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找一找1平方米,好嗎?(學生交流。)

  師:估計一下,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幾平方米?(師演示。)

  師:看一下,1平方米的面積上能站多少個人,好嗎?

  三、小結,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積,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咱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好嗎?

  四、鞏固練習

  師: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郵票和課桌面的面積。

  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的收獲不小,不僅知道了什么是面積,而且還了解了面積單位,并且也學會了用測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積,下節課,我們將學習用計算的方法來知道物體表面的面積,老師希望你們能好好學習,學到更多的知識,好嗎?

  五、評析

  《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取得進步和發展。”本節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展現了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充分的動手操作活動中,理解和建立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概念。

  課的開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摸一摸身邊熟悉物體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面有大有小。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概念,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動手摸面體會比較面的大小也有利于與前面學習的長度加以區分比較。

  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兩張紙面積的大小,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要測量物體面積要用統一的標準,這統一標準就是要學習的面積單位。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有利于學生面積單位這一知識的形成。

  2、巧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

  在面積單位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教師設計了一系列探究性問題,讓學生想辦法比較紅、綠兩張紙面積的大小,使學生產生了認知矛盾的沖突,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比較面積方法的強烈愿望。教師很好地抓住這一時機,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借助手中的學具,在擺一擺、量一量、數一數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標準──面積單位”,從而體會到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形成和建構,培養了學生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3、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這些面積單位進行實際測量、估測,有利于學生對各面積單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測能力的培養。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 5

  教學內容:

  “想想做做”第3到8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面積單位,能直接計量或估計面積大小,逐步提高對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2、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教學準備:

  若干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問:我們學習了哪幾個常用的.面積單位?

  老師板書: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問:這三個單位用在用時要注意適宜,那你認為怎樣算適宜?

  二、鞏固練習

  1、做第3題

  說清要求

  集體校對。

  2、完成第4題

  說清楚要求

  3、做第5題

  理解題目意思

  4、做第6題

  讓學生理解題目意思估計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第7題

  問:周長是指什么?

  集體交流。

  交流后對比周長和面積的不同求法。

  5、完成第8題

  說清楚畫的要求。

  三、完成思考題

  要求說明一下。

  四、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與換算,能利用面積單位的換算解決簡單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兩個面積單位之間進率的探索過程,提升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創新意識與應用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成功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面積單位的換算。

  【難點】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進率的探究。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學過哪些面積單位?學生可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引導學生回憶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提問學生: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引發學生思考,引出課題《面積單位的換算》。

  (二)講解新知

  教師展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與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順勢提問:需要多少張小正方形可以鋪滿大正方形。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可得:每一行都有10個小正方形,一共有10行,即可算出一共有100小正方形。

  引導學生說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師明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即平方分米與平方厘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教師提問: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1平方分米?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組織活動點明三種思路:

  (1)類比仿照,借助上圖把1平方分米想成1平方米,1平方厘米想成1平方分米,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2)推理猜測,1分米=10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米=10分米,通過推算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面積單位的轉化,通過上一個探究過程中,有10與10相乘,回想到之前學習過的正方形的面積單位公式。正方形的面積1平方米,邊長為10分米,所以為10×10=100(平方分米),利用轉化思想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師提問:通過以上兩個活動,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總結: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

  (三)課堂練習

  (1)3平方米=_______平方分米

  (2)500平方厘米=_________平方分米

  (四)小結作業

  小結:今天有什么收獲?

  作業:與父母分享今天所學的內容。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 7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第134頁—136頁《面積和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觀察,觸摸等實際操作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

  2.通過測量認識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

  3.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有序操作,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2.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理解面積的意義和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準備硬紙片圖形若干個:圓片、長方形、正方形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發主題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一幅有趣的畫(跳水運動員—田亮),大屏幕出示畫,這幅畫是什么形狀的?(長方形)現在老師給這個畫加上邊框,求邊框的長度就是求什么?(周長)如果老師再給這幅畫配上玻璃,要多少玻璃還是求周長嗎?那又是求什么?(面積)你知道什么是面積嗎?想弄明白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面積。(揭示課題)

  【評析:教師聯系現實生活情境引入,有效喚起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由于問題生成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使得學生對新概念的出現不會感到陌生。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有能為學生較好地理解新知作好鋪墊。】

  (二)體驗建構,生成感悟

  1、面積的概念

  ①師:請同學們在教室里找一找物體的面,并且摸一摸,比一比,看你們能發現什么。

  師:你能舉例說一下嗎?(板書:物體的表面大小)

  師: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根據你的觀察,什么物體的面比什么物體的面大呢?請小組互相說一說。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生活經驗,進一步明確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②教師出示: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個圖形,你又發現了什么呢?

  (第一個圖形是一個長方形,而第二個圖形只有三條線段)

  師:能比較它們面的大小嗎?

  生1:不能比較,因為第二圖形不完整。

  生2:第二圖形不封閉,它的大小不能確定。

  師:只有封閉圖形才能比較它們的大小。

  板書:封閉圖形

  師:你們知道還有哪些圖形是封閉圖形?

  師:角是封閉圖形嗎?

  師;你能添上一條線段使第二個圖形變成封閉圖形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意見,在第二個圖形上補畫一條線段,使它變成長方形。

  ③教師: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封閉圖形也有的大有的小,我們把這種大小就叫作面積。

  (完成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齊讀面積的概念。

  ④教師出示圖形

  師:愛心、笑臉和樹葉任意兩個圖形比較大小。

  兩個長方形圖形比較大小。

  讓學生比較每組圖形的大小,并要求說出比較的方法。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觀察法、重疊法

  2、通過探究,認識面積單位

  a、探討為什么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

  ⑴、設疑:課件出示圖形:(3×5,2×7的兩張長方形)

  師:哪個長方形的面積大?

  生答略

  師:同學們的意見不一樣,我們能不能借助學具來幫忙。

  ⑵、小組合作

  出示合作思考要點:

  ①你組可用什么材料或學具來比較圖形1和圖形2的面積大小?

  ②在這幾種比較方法中,你組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合理?(學生四人合作討論,教師巡視)

  ⑶小組反饋:通過小組操作,你們認為它們的面積哪個大?

  生齊回答:是圖1的面積大。師:你們是用什么方法比較的?

  小組派代表交流方法。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剪拼法,擺圖法和數格法。

  師:這幾種方法中,哪種方法最合理?

  生1:我們組認為是正方形擺最好,用圓、長方形擺有空隙。

  生2:我們認為用剪拼法好。

  生3:剪拼法不好,若是黑板面和課桌面不能剪。

  師:現在我們的意見統一了嗎?得出數正方形的個數最合理。

  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演示剪拼法和擺正方形法(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

  3、認識統一單位比較標準的必要性。

  課件出示:猜猜誰的面積大?游戲:看格子,猜面積。

  師:有兩個圖形,一個擺9個正方形,另一個擺15個正方形,哪個面積大?

  學生:15個正方形的面積大,因為它的格子多。

  師:是嗎?緊接著出示兩個長方形的圖形。

  生(驚訝):啊!原來是這樣呀。

  師:想要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需要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板書:面積單位)。

  【評析:通過圖形的比較,給予了學生必要的學法指導。然后,教師接觸多媒體技術的功能,創設了動態變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統一面積的必要性,感受數學知識是從現實需要中產生發展的.,從而激發起學生對面積單位的探究需求。】

  3、常用面積單位的認識

  (1)、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師:請閱讀一則小資料(課件播放:文字呈現配合畫外音)。你能從中知道什么?

  為了方便面積的測量,國際上常用三種方格:面積為1平方米的方格、面積為1平方分米的方格、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方格。

  為了方便面積的測量,國際上常用三種方格:面積為1平方米的方格、面積為1平方分米的方格、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方格。

  生1:我知道了國際上通常用的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三種常用的方格。

  生2:我明白了比較面積大小時經常采用三種固定的方格。

  生3:那個大號的是1平方米的,中號的是1平方分米的,小號的是1平方厘米的。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教學程序:

  自學要求:

  1、要求自學p73、p74的內容并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沖突,怎么辦?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一張大紙和一張小點的紙。

  師:老師這有兩張紙,如果要在這兩張紙的面上進行涂色比賽,看看誰先涂完誰就是冠軍,你想選擇哪一張紙?為什么?

  生:選小的,因為它小一點涂得快。

  師:看來同學們都認為這張紙的面小,這張紙的面大,要想很快的涂完,理所當然要選擇這一張面小的。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有的物體的面大一些,有的物體的面小一些。

  (2)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師:現在請你摸一摸數學書的表面,再摸摸課桌的面。

  1.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你發現了什么?

  2.看一看:再看看黑板面,和我們課桌的面相比,怎么樣?

  師:剛才通過摸、看知道物體表面有大有小

  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3.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么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物體的面積,以前我們也學過了不少的圖形,像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那這些圖形也有大小嗎?你能看出這個正方形和長方形誰大誰小?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么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生動手比一比,數學書和作業本誰大誰小?并說一說你是怎么比較的?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沖突,怎么辦?

  2.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

  3.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為什么?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三)、實踐運用。

  (1)p74頁做一做第1題。

  (2)p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4)小資料:

  ①有關美國首都和我國首都北京的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積和中國人均森林面積的資料。

  ②廣州市十年前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和廣州市十年后人均綠化資料。

  說一說,你有什么感想?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教后反思:

  整節課自始至終,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請學生摸一摸自己的課桌面,數學課本的封面,鉛筆盒蓋的面,黑板的面等讓學生體會“物體的表面”。說一說你的發現,進而提出有關“面積”概念的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當面積相差不大是我們無法用眼睛直接比較大小,很自然的讓學生動手實踐,拼一拼、擺一擺。第二組圖形由于標準不統一也無法真正比較大小,引出了面積和面積單位。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 9

  一、教學內容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中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1、學生建立面積單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學具:

  教具: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紙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

  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紙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教學過程:

  (一)營造寬松環境,理解歸納面積概念

  1、“比手掌”游戲,學生初步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進一步感知和理解物體表面大小的含義。

  3、學生回顧所學過的平面圖形,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并理解封閉圖形的含義。

  4、面積概念的教學。

  (1)面積的概念。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面積。

  (3)練習。

  (二)操作研討,了解面積單位的產生

  1、出示兩個大小不同,但面積很接近的長方形。

  學生經過觀察無法比較,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怎么辦?

  2、通過學生的操作活動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同時提出活動要求。

  3、學生操作。

  4、匯報。

  5、小結。

  (三)自學課本,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同時提出自學要求。

  2、檢查自學情況。

  (1)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面積單位?

  (2)建立平方厘米的表象。

  ①從學具袋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②學生說一說: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③在身邊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

  ④練習。

  (3)建立平方分米的表象。

  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有多大?從學具袋中找出來。

  ②和同桌說一說: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

  ③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再用手比劃比劃。

  ④在周圍找找,有哪些物體的大小是1平方分米?

  ⑤估數學書的封面面積,再量一量。

  (4)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

  ①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先想想,再觀察。

  ②說一說: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③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猜一猜,再試一試。

  (四)談體會。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鞏固練習。

  (六)全課總結。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例感受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通過實例認識面積單位,認識面積單位有多大。

  【過程與方法】

  通過借助實例探索面積單位的過程,感受面積單位的大小,提升數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數學的學習過程,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面積單位的認識。

  【難點】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感知常用的面積單位的大小。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回顧之前如何表示面積的.大小。請學生用方格紙測量數學書封面的大小。

  預設有學生數出6個格子,有學生數出24個格子。

  請學生分析原因,明確是由方格大小不同導致的。

  提出統一面積單位的需求。引出課題。

  (二)講解新知

  提問:你們聽說過哪些面積單位?

  預設學生說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師介紹三種面積單位的含義及符號:

  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符號表示為cm2

  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符號表示為dm2

  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米,符號表示為m2

  學生活動:在學具中分別找出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紙片,感受大小。

  (三)課堂練習

  請學生找一找身邊面積約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體表面。

  預設學生舉出指甲蓋、粉筆盒的一面、地磚等例子。

  (四)小結作業

  小結:提問學生有什么收獲。

  作業:利用今天所學,說一說生活中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

【《面積單位》 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計11-26

面積教學設計04-07

“面積”的教學設計07-05

面積的教學設計04-18

圓的面積教學設計10-19

圓的面積教學設計09-21

圓的面積教學設計05-11

《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06-14

《圓的面積》教學設計02-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特克斯县| 筠连县| 扎兰屯市| 桂林市| 谢通门县| 嘉黎县| 陆丰市| 商丘市| 昭觉县| 富顺县| 安阳县| 华坪县| 南充市| 建昌县| 安吉县| 贵阳市| 岳池县| 穆棱市| 西吉县| 吐鲁番市| 浦江县| 周宁县| 永仁县| 仪征市| 扎鲁特旗| 奈曼旗| 丹凤县| 洞口县| 施甸县| 调兵山市| 定兴县| 澜沧| 光山县| 克东县| 扶风县| 舒兰市| 永丰县| 贵港市| 澄城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