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CN人才網小編整理的關于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篇一:漢語外來詞歷史發展及分類綜述
摘要:外來詞,又稱之為‘借詞’或‘外來語’,是一種語言從其他語言中吸收的詞語。外來詞是語言接觸的一種結果,然而語言接觸又以文化交流、文化接觸為前提,為共生物。外來詞是在各種語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詞匯成分。外來詞對于漢語漢字的影響是極大的,極大的豐富了現代漢語詞匯;促進漢語詞語的多音節化;增加了新的語素從而推動漢語成分的語義上的發展;增強了詞語結構的能產性以及詞語理據的復雜性;不僅增加了漢語詞內部結構的復雜性,同時增強了漢語詞語結構的復雜性。
關鍵詞:外來語;漢語;影響;語言接觸
一、外來詞的概況
(1)外來詞的由來
外來詞是語言接觸的一種結果,而語言接觸又以文化交流、文化接觸為前提、為共生物。因此外來詞也是異文化的一種存留。“外來語”這一名本來自日語,漢語在此前只使用“外國語”或“譯語”。20世紀處開始借入“外來語”,20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外來詞”。外來語一詞翻譯成什么比較好呢?“外來詞”相當于英語foreign word 的意譯。另有一詞foreignism,意思是外來的詞語,可譯為“外來語”,這兩個詞中都有foreign ,這個foreign 常被人誤解,以為是“外國的”,實際上它還可以有“外地的”、“異質的”這樣一些意思。因此foreign word 或foreignism絕不能理解為“從外國語來的語詞”。意譯的外來詞應理解為“從外民族語來的語詞”,包括外國語和國內其他民族兩種來源。又如,alien word和alienism這兩詞也譯為“外來詞”和“外來語”。不過alien 這個成分更側重于“外國的”。這些都是從消極被動的角度看待外來詞的,而loan word 、borrowed word和borrowing 這些是從積極主動的角度去認識,意譯為“借詞”。中國學術著作中最早使用的是“外來語”,但后來“借詞”用得較多,然而“借詞”與“介詞”同音,容易產生誤解,故“外來詞”或“外來語”這些譯名占優勢了。
(2)外來詞的分類
外來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從譯借方式進行分類,可以分為,音譯詞、意譯詞、音意兼譯的外來詞、形譯詞(借形詞)以及字母詞。若從詞源劃分,外來語可以分為英語詞源的外來詞、法語詞源的外來詞、德語詞源的外來詞、日語詞源的外來詞等等。如從時代來劃分,可以分為遠古外來詞、上古外來詞、中古外來詞、近代外來詞、現代外來詞。又可從漢語的地方社區進行外來詞的分類,也可從語義上進行分類。在本篇論文中,暫且以譯借方式的分類方法為綱。
二、外來詞的音譯詞
音譯是指通過記錄外語詞的語音形式來借用詞語。趙元任(2002,605頁)說:“平常一個語言甲借語言乙里的一個詞就是取乙的某詞改用甲的音系里的可能的音當一個新詞來用。借了外來詞以后不但音會改變并且意義跟用法不一定跟原來一樣。”這一解釋是比較準確細致的。音譯是漢語吸收外來詞的主要手段。也是最快捷、最簡便、最有效的借詞手段。坦克(tank)、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撲克(poker)這些就屬于音譯詞的。
音譯詞的借入,不但為漢語輸入了新詞語,同時也增加了漢語構詞材料,從而擴大了漢語的構詞基礎。在現代漢語當中,以外來詞的音節之一作為構詞成分夠早的新詞也不乏少數。如taxi(的士),以的士中的“的”次音節作為一種構詞成分,從而產生了其他的詞語,如,“打的、面的、摩的”等等新詞語。“巴士”是“bus”的音譯,以“巴士”的“巴”作為音節之一構造了如,“校巴,大巴,小巴等詞語”。麥克風是microphone的音譯,在過去,人們常常使用“話筒”或者“擴音器”。“麥克風”三個音素沒有獨立的意譯,單字本身的意義在組合中不能形成合理地予以結合從何處形成一個整體意義,所以“麥克風”中的“風”這個音素不具備漢字本身的意義,不是一種風向,如,東風,西風,南風,北風?墒牵“麥克風”中的“麥”卻被廣泛使用,作為一種構詞語素,如“耳麥”。
為什么有很大一批音譯詞不能長期存在?這是因為這些音譯詞非常不符合漢語漢字的認知習慣,音節數量頗多,語素音節之間又無字面意思。這些音譯詞加又缺乏意義串聯,不便于人們記憶。與之同時,意譯詞替代了這部分音譯詞語。如,empire(英拜爾)---帝國;parliament(巴力門)---國會;inspiration(煙士披利純)---靈感。然而,眾所周知,的的確確真真切切一大批音譯詞被大眾廣為使用。其原因的根本在于使用的頻率以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習慣習俗了。
三、意譯詞和音譯兼譯的外來詞
(1)意譯詞
由于人譯人殊的缺點,音譯以及音譯詞產生了歧異阻滯,意譯作為一種主要漢語外來詞的翻譯方式被廣為使用。漢語吸收外來詞更傾向于意譯,“意化”是漢語吸收外來詞的主要傾向。意譯更加符合漢語漢字的認知習慣,豐富了漢語詞匯和語義。意譯詞主要是仿譯詞,如“代溝(generation gap)、黑板(blackboard)、超人(superman)、冷戰(cold war)、軟件(software)”。然而,意譯也是有其不可磨滅的缺陷的。由于在意譯過程中,并不一定有一些直接反映詞義的對照詞語,所以在意譯過程中,也會出現語義表達失真、不暢通的情況。
(2)音意兼譯的外來詞
音意兼譯外來詞包括以下三種類型。第一,“音意雙關型”如基因(gene)、烏托邦(Utopia)、媒體(media);第二“半音譯半意譯型”如新西蘭(New Zealand)、冰淇淋(ice cream);第三“音譯附加表意成分型”car卡+車=卡車、beer啤+酒=啤酒、酒+bar吧=酒吧
四、形譯詞與字母詞
形譯詞又稱借形詞,是通過搬用文字書寫形式借入的外來詞。形譯詞極大豐富了漢語詞匯。如,歐巴桑(日語oba-san老太婆),泛心論(一種唯心主義哲學理論),歌舞伎、基督教。
由于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字母詞應運而生。字母詞的產生不僅僅是由于社會原因,例如教育普及使用外語幾率大增,同時還有其語言文字本身的因素所在。比如說,外來詞難以意譯如,DIY,意譯的詞語的形式過長不便于交流使用,例如WTO.字母詞使我們的社會交往更加便捷。字母詞舉例如下,Windows、3G、ATM機、UFO.但是,我們應該對于字母詞進行進一步的規范使用。
五、外來詞被社會接受的原因
眾所周知,有很大一部分外來詞是不符合漢語的構詞原則的,但是仍然被世人接受并廣為使用。其社會原因是,公眾對這些外來詞已然接受,習慣性使用。其語言原因就是,這些外來詞通過自己的漢化,以及規范化,使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表達習慣。張永言(1982,96頁)中提到,按照外來詞在漢語中的漢化程度把外來語分為兩類,第一種是完全的同化詞,在音節結果,詞性方面已經完全符合借方的語文規范的外來詞。這些詞,實際上,人們在使用中已經把其當做本語言固有的表達使用。如,尼姑、菠菜、獅子、葡萄。第二種是未完全同化的外來詞,在音節構造、詞形方面明顯帶著外來特點。如,阿司匹林、卡通、歇斯底里。實際上,外來詞的漢化是要經過三步的,第一步,語音漢化,音節數量簡化與音素的漢化。第二步,語義漢化,詞義的變化。第三步,語法形式和書面詞形的漢化。
參考文獻:
[1]史有為.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2]史有為.漢語外來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張永言.語源探索三例[J].中國語言學報,1998(03).
[4]李明.也談字母詞語的問題[M].北京:語言文字應用出版社,2002.
[5]沈夢瓔.現代漢語理論與應用[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趙元任.語言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篇二:隱喻翻譯的難點及策略探討
摘要:作者認為對不同文化的認知是隱喻翻譯的基礎;因此對于隱喻的翻譯要考慮不同語言的人群的不同思維與認知。本文以錢鐘書與王爾德的翻譯作品來描述探討隱喻在翻譯過程中認知問題所帶來的翻譯難點以及翻譯策略,比如:對等策略,轉換策略,異化策略,加注策略等。
關鍵詞:隱喻;翻譯策略;認知
隱喻,作為一種極其有表現力的修辭手法為人們所熟知,從語言本身來講,隱喻的存在既能填補詞匯空缺,又能使語言簡練、間接、生動、鮮明、新奇、委婉。但自1980年美國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與馬克·約翰遜共同出版《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1]國內外學者對隱喻的內涵與重要性的研究都進入到新紀元,在此書提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飾手段,更是人類思維的重要方式,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過程,人們通過隱喻概念實現思考、行動和表達思想的系統方式。這個觀點直接將隱喻與人類的思維與認知聯系起來,也從而把隱喻從一種修辭手段直接提升到人類認知的高度。
既然隱喻與人類的思維與認知有著如此直接的聯系,那么對于隱喻的翻譯自然要考慮不同語言的人群的不同思維與認知,如果沒有這個認識作為基礎,對隱喻的翻譯根本無從談起。此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隱喻本身就已經是兩個認知領域的語義互動,那么對隱喻的翻譯不僅涉及兩種語言,如果還要顧及隱喻中涉及的不同領域,其難度與復雜程度就要成倍增加,這不僅要求譯者具有良好的雙語素質,還要對雙語中各種復雜的文化背景、不同領域的認知方式等有極高的認識。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及翻譯家紐馬克對此曾經有過這樣的描述,“隱喻翻譯是一切語言翻譯的縮影,因為隱喻翻譯給譯者呈現出多種選擇方式:要么傳遞其意義,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對其進行修改, 要么對其意義和形象進行完美的結合,林林總總, 而這一切又與語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與隱喻在文內重要性的聯系就更不用說了。” [2]
這段話高度概括了隱喻翻譯復雜的特性。那么具體該如何入手呢?筆者認為應該遵從四大策略:1)對等策略;2)轉換策略;3)異化策略;4)加注策略(2007)。[3]但理論必須要與實踐結合方能更好地指導實踐,筆者擬以錢鐘書與王爾德的翻譯作品來詳細描述這四種策略。這兩位文學天才的語言風格都是幽默詼諧,語言中充滿著妙趣橫生的比喻,貼切精辟的評論,因此對他們兩人的翻譯作品的分析非常具有代表性。
比如《圍城》中非常有趣生動的“寒暑表”隱喻,“我們背后都叫他(方鴻漸)‘寒暑表’,因為他臉色忽升忽降,表示出他跟女學生距離的遠近。”,[4]這是一個極妙的暗喻,因為方鴻漸的臉色忽升忽降,與寒暑表有共同之處,所以這個“變來變去”就成了兩個不相干的涵義的橋梁,產生出一種生動活潑,又兼具幽默詼諧的效果,讓人忍俊不禁。珍妮凱利與茅國權的處理是“We used to call him‘the thermometer’…”可以看出,[5]這句翻譯采用的是對等的策略,因為“寒暑表”本身倒是中英文化都熟知的意象。
對王爾德的《溫夫人的扇子》也存在這樣的現象,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這句話中的關鍵隱喻有兩個, “gutter”和“stars”,這是中英文化皆有的意象,因此余光中老先生也采用對等翻譯的原則,“gutter”翻譯為“塵世”,“star”翻譯為“星空”,原文帶給作者的想象空間與譯文帶給讀者的想象是完全一樣的。
《圍城》中的“我寧可他們瞧不起我,罵我飯桶…”[7]這句話涉及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原意指飯量很大的人,而后來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其涵義延伸為只會吃飯,別的什么也不會干的人。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暗喻已經成為人人皆知,因而不需特別說明了,但如果直接翻譯成“a rice bucket”,恐怕讀者們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和前句有何關聯,但如果直譯成“useless”,讀者倒是能理解了,只是又犯了上述第一個范例的錯誤,即不能準確傳達原文,可是如果采用異化策略,考慮到英譯者本身的文化,就會想到英文中有個詞“fat-head”,也是英國文化中和“飯桶”一樣是長期語言發展而變得而人人皆知的明化的暗喻。如此一來,既不失原文的色彩,也迎合了翻譯目標讀者的文化,達到翻譯的最佳效果,這正是因為譯者考慮到了雙方的文化和思維模式的結果。
再以王爾德的作品為例,《溫夫人的扇子》中溫夫人有一句話“London is too full of fogs and---and serious people…” [8] 余光中對這個“serious people”的處理采用了將暗喻明化的轉換策略方式,譯為“道貌岸然的人”,這種處理是非常恰當的,將“serious”后面所隱藏的人性壞的一面直接轉換成漢語中的成語,而中文的“道貌岸然”本身就是表里不一的代名詞,中國的讀者一下就能明白作者的意圖。
至于加注,在翻譯中也是使用非常頻繁的方法!秶恰分械“一顧傾城、再顧傾國”出自西漢詩人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珍妮·凱利與茅國權對此的處理是先采用對等策略對其進行直譯,“One glance could conquer a city and whose second glance could vanquish an empire”,[9]然后在注釋中補充“這句話用來形容超凡的美貌,就像特洛伊之戰中的海倫”(筆者譯)。[10]將原文中李夫人的意象異化為西方文化中讀者熟知的古希臘引發特洛伊戰爭的美女海倫的形象,使得這種隱喻在英文讀者的心中頓時清晰無比,多種策略的結合,使得翻譯的結果效果非凡。
從以上的四個范例可以看出,對不同文化的認知是隱喻翻譯的基礎;而隱喻翻譯的難點涉及諸多的因素,比如語言的表現力,不同文化對相同事物的不同認知,不同的文化傳統等等,這就需要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中,盡可能地考慮到這些因素,并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比如:對等策略,轉換策略,異化策略,加注策略這四種。說到底,隱喻翻譯的好與不好,最后還是歸結到如何將異域的文化歸化到自己的文化的問題。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中,必然不能只采用其中一種方式,而是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并加上譯者本人豐厚的文字功底,才能將對隱喻的翻譯盡力做到最好。
參考文獻:
[1] 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80.
[2] Newmark,P.(200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Pergaman Press)
[3] 英語隱喻的認知及翻譯策略探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3)118-121.
[4][8] 錢鐘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5][9][10] 珍妮·凱利.圍城(漢英·對照)[M].茅國權,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6] Wilde,Oscar.Lady Windermere’s Fan[M]. http:www.redabookonline.net,2010.
[7] 穆雷. 余光中談翻譯[J].中國翻譯,1998(4)37-41.
篇三:芻議新聞寫作中文學手法的運用
摘要:新聞寫作與文學寫作分屬不同的范疇,但兩者都依附于語言的表達,在寫作上有某種內在的相通性。在新聞寫作中適度地運用文學手法,可以在確保新聞真實客觀的基礎上增強新聞的可讀性與感染性,更好地發揮新聞的社會效應。本文就文學手法在新聞寫作中的運用作了簡單介紹,并對此提出了建議,希望在文學手法的幫助下,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產生。
關鍵詞:新聞寫作;運用;文學手法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各種現代化傳播方式的提高,新聞事業也得到了很好地發展,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聞的社會效應,就必須保證新聞作品的質量。作為最后一道工序,新聞寫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好的新聞素材,如果不能用好的變現手法變達出來,就會被埋沒,失去新聞價值,F在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從新聞中獲得基本事實,還希望新聞能生動形象,具有可讀性與感染性,新聞寫作的文學化應運而生,逐漸成為新聞表達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新聞寫作的文學化表達
新聞是對就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其目的是向群眾傳遞信息,具有時效性,可讀性與真實性,新聞的基本原則是用事實說話。因此,新聞語言必須準確,客觀,不能有絲毫偏差。而文學寫作是對真實生活的藝術化表達,是作者表達自己某種情感、價值觀的載體,這就要求文學語言必須具備很高的審美價值。雖然新聞寫作與文學寫作文體不同,對語言要求也不同,但二者都是以文字為載體,且兼具可讀性的要求,所以在新聞寫作中適度引入文學寫作的手法,可以在確保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增強新聞的可讀性與藝術感染力,更好地發揮新聞價值。
二、新聞寫作中文學手法的運用
(1)修辭手法的運用
修辭手法是通過對語句的修飾、調整,運用特定的表達方式,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集合,包括比喻、比擬、夸張、排比等。在新聞寫作中使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可以使新聞作品生動形象,提高作品的可讀性、可聽性,也能更好地渲染新聞主題。如《守護人民政黨的生命線》中,將我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那種精神比作西方人眼中磁石般的“東方魔力”,暗夜中照亮征程的“興國之光”,而結尾又說“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這里有比喻,也有比擬,卻沒有讓新聞失真,而是賦予了新聞極強的情感與人文精神,使讀者能立即抓住新聞的主旨,同作者一同參與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去。反之,如果新聞只知道將事實機械的排列出來,語言呆板,毫無生機,一味追求客觀而忽略了新聞的可讀性,就會失去讀者和聽眾,也就失去了新聞價值。
(2)表達方式的選擇
表達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內容所使用的特定語言方法、手段,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可以更好地表達新聞主題。在信息化與快速消費的時代,觀眾對生硬刻板的傳統“讀題”新聞模式已經不再滿足,具備可讀性與感染性成為新聞改革的方向。故事化成為新聞寫作中一個常用的手法,通過文學手法中的場景設置、對話描寫、細節描寫等改變傳統新聞平淡乏味的狀態,并借用倒敘法、插敘法、略敘法等增強新聞的戲劇化,激發觀眾的興趣,使觀眾能感同身受,引發觀眾的情感變化,使新聞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如《小村大事》,該新聞旨在探索現階段農村的發展之路,卻舍棄了嚴肅規整的議論,轉而借用記敘和描寫的手法講述了信陽市郝堂村的變化,從一個小村莊的發展,寫出一個時代的發展趨向。有事實,有依據,增強了新聞的說服力,而且口語化的記敘與優美的風景描寫使讀者仿佛置身于這個小村,跟著記者一起采訪,思考,為新農村的發展而驕傲。
(3)表現手法的運用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講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有想象、聯想、渲染等。新聞的真實性要求報道需客觀復原事實情節,不能有夸大其詞的成分,但新聞工作者不可能參與所有報道事實的情節,為了向群眾匯報情況,就必須依據已有信息對現場進行情景還原。如去年的馬航事件,沒有人直擊事件的發生,可是新聞不能平鋪直敘的報道一架飛機就突然失蹤了,這不是客觀而是冷漠,會引起群眾心理的反感。而通過對事故現場的合理想象與對場景的適度渲染,有助于激發社會的溫情意識,撫慰受害家屬的悲憤情緒,讓人們對災難有更深的體會,更加珍惜生命與身邊的親人朋友。所以變現手法的運用并不是對新聞真實客觀的違背,它的藝術性與感染力使新聞理性且不失人性化,能更好地被理解和接受。
三、把握文學手法應用的尺寸,追求真善美
適當的文學手法可以為新聞寫作錦上添花,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和感染性,但如果運用過度,就會失去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對觀眾產生誤導,從而違背新聞的基本原則。因此新聞寫作在借助文學手法提升其文學性的過程中一定要堅守新聞“用事實說話”的原則,把握好這個尺度。首先,在對新聞事件準確把握的基礎上確定整體的報道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提取合適的采訪內容確立報道的大體框架;然后,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對采訪內容進行報道,運用適宜的文學手法去豐富細節,增加細節的生動性,從而在真實的基礎上增加新聞的文學性。
四、結束語
文學手法在新聞寫作中的運用為新聞報道注入了新的血液,把新聞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文學化的新聞形象生動,能夠更好地吸引、感染觀眾,從而更好地實現新聞價值,因此新聞的文學化已成為新聞界的發展趨勢,而且這種趨勢有助于我國新聞事業的改革,有助于提高觀眾對新聞的關注度,有助于新聞的全面發展。同時,記者要有較強的新聞意識和良好的文學修養,能夠把握好新聞與文學的尺度,堅守新聞真實客觀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姜威.淺談如何在新聞寫作中借鑒文學手法的技巧[J].中國傳媒科技,2013(4):216-217.
[2]張企浩.論新聞寫作中文學手法的運用[J].讀與寫,2014,11(3):56-57.
[3]李珺.淺議新聞寫作中文學手法的運用[J].科學大眾,20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