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插柳習俗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插柳習俗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清明節插柳習俗 篇1
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戴柳枝的習俗。在祭墓踏青時,人們往往還折幾枝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或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俗諺說:“ 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似乎說明了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
關于插柳的由來,還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有的說是紀念介之推。介之推被燒死和埋在柳樹旁,第二年寒食節,晉文公率領臣子來祭拜介之推的時候,只見那棵被燒毀的柳樹竟然死而復活,晉文公情不自禁地折了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以后群臣紛紛仿效,相沿成習;一說是唐高宗在渭水舉行祭祀儀式時,曾把柳枝編成圓環送給群臣,說是可以辟邪,于是相沿成習;亦有認為是宋朝著名詞人柳永生前留戀于秦樓楚館,與不少歌妓結下不解之緣,深受歌妓愛戴。柳永死后,每年清明節都有不少歌妓來到墳前祭掃,祭拜完后在路邊折柳插簪發,以為悼念。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 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 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 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詩經·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句。用臨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也就蘊涵著“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寓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總之,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使清明折柳插柳之俗承載了許多美麗的文化意蘊。
清明節插柳習俗 篇2
清明節,我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清明節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征。
【清明節插柳習俗】相關文章:
插柳清明節習俗介紹10-30
清明節的插柳習俗10-28
習俗賞析:清明節習俗之插柳11-01
清明節的習俗插柳介紹10-27
清明節插柳的習俗講解10-22
關于清明節插柳的習俗10-13
清明節插柳風俗的由來09-29
關于清明節插柳的風俗09-28
初中作文:清明節插柳的風俗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