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文化習俗介紹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8年開始清明節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有兩種不同的概念和含義,其一是古人根據太陽歷制定出的氣候節令,其二是一個緬懷故人的祭祀節令。
北京天文館天文專家寇文介紹,歷法上把黃道分為360等份,稱為“黃經”360°,把“春分點”定為“黃經零度”,視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每前進15°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春分那天太陽所處的`黃道經度為0°,清明所處的“黃經”為15°。所以春分后15天就是清明節。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鮮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國北方有清明戴柳的習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圓圈或帽子戴在頭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門窗上。據《燕京歲時記》上說:”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北京有句民諺:”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可見此俗流傳到民間,戴不戴柳卻與死后的下場有關了。
上海城隍廟的廟會,傳說也與人們的生死有關。有一首南城隍廟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上述兩個風俗,都有強烈的迷信色彩,所以,今天已經絕跡了。
踏青,即郊外春游活動。由于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過此節亦有先后,福建、四川等地在農歷二月二日,陜西等地在農歷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區卻與清明節同時進行。舊時的踏青,以西直門外的高梁橋為最盛。《瓶花齋集》有一段真實地記載:”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
【清明節文化習俗介紹】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文化習俗01-20
清明節習俗介紹01-20
清明節習俗的介紹10-29
寧海清明節習俗介紹10-24
南京清明節習俗介紹10-20
中國清明節的文化與習俗10-20
淺談清明節的文化習俗10-10
最新清明節的習俗介紹01-21
關于清明節習俗的介紹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