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壓強教學設計

時間:2024-11-25 17:46:4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壓強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壓強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壓強教學設計

壓強教學設計1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笨梢,探究性教學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取向之一;把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實踐操作、解決生活中與物理學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探究性教學的教學設計應主要圍繞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環境這兩方面來展開、本文僅就現行的初中教科書《物理》(第一冊)第十一章中的“大氣的壓強”一節的教學設計,淺析探究性教學設計中學習策略和學習環境的有關問題。

  1.設置發現問題的學習環境

  觀察1 將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一段時間,用一插有長細玻璃管的橡膠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緊,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這時玻璃管中的“水往高處走”,如圖1所示。

  觀察2 在一玻璃杯中裝滿水,用一蓋玻片將其蓋住,手壓住蓋玻片,將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開手后蓋玻片并不掉下,如圖2所示。

  觀察3 把一個內徑比手指肚稍小一點的玻璃管或飲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沒。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將其從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當手指松開被堵塞的管口,水才會流出來,如圖3所示。

  現象的觀察主要是為學生正確理解“大氣具有壓強”提供感性認識,引起學生注意,也就是為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一種學習環境。同時,這一環境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學習物理的良好欲望。

  2.引導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現有概念向科學發展

  物理概念的學習是物理學習的基礎,只有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茖W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個構建已有事實的邏輯數學結構的過程,因此,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做出玻璃管中水、蓋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圖,進一步明確大氣壓的存在,這是把原始問題抽象成物理(或數學邏輯結構)模型,也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關鍵。

  3.從現象的分析與印證,促進學生現有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化,培養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現象的觀察與分析為學生建立了“大氣壓”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確與否卻需要有實驗的驗證。有步驟地進行實驗,不但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機會,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幫助。這時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在認真分析前面三個演示實驗的基礎上,列舉出與大氣壓強有關的自然現象或物理現象,并演示給學生看,或者說,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實驗中來。

  教師也可利用物理學史中關于人類對大氣壓強的認識,幫助學生構建具有抽象意義上的“大氣的壓強”。如馬德堡半球實驗:德國物理學家奧托?格里克利用自己發明的抽氣機把兩個直徑只有26.4厘米的鐵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馬來對拉,卻怎么也拉不開兩個鐵球,可見大氣壓強有多大。

壓強教學設計2

  第九章壓強第一節壓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4)了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的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3)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的理解1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壓強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教學難點:壓強的計算及單位●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出示課件1引入壓力的作用效果。

  二、引入課題:出示課件2思考:圖中的茶杯對桌面,圖釘對墻面,木塊對斜面是否有作用力?方向如何?認識壓力。出示課件3-4理解壓力與重力的關系。

 。ㄒ唬〾毫Γ

  杯子垂直壓在地面上的力圖釘垂直壓在墻面上的力木塊垂直壓在斜面上的力

  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2、方向:與接觸面垂直并指向接觸面。

  3、作用點:受力物體的接觸面。

  4、壓力與重力的`關系:有時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時)、有事不等于重力,但與重力有關;有時與重力無關。

 。ǘ〾簭

  1、壓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實驗:用兩手指擠壓使用過的鉛筆或圓珠筆。出示課件:5—6手指受壓的感覺有什么不同?用力后這種感覺有何變化?

  2、利用探究實驗進行壓強的學習。出示課件(7—8)(1)提出問題(2)進行假設和猜想(3)設計方案(實驗)(4)進行實驗(學生探究)(5)分析現象

  (6)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或結論

  3、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p)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4、壓強:出示課件9(1)物理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的效果。(2)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3)公式是壓強=壓力/受力面積P=F/S(4)符號的意義及單位:P---壓強---帕斯卡(Pa)(簡介帕斯卡。)

  F---壓力---牛頓(N)

  S---受力面積—平方米(㎡)

  1Pa = 1N/㎡

  (5)1Pa的物理意義:

  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

  5、講解例題課本31頁,出示課件10,

  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壓強及有關計算(特別是公式的應用和單位的統一)

  6、增大壓強或減小壓強出示課件11-12-13舉相關的實例(啄木鳥、圖釘、刀等),提出問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感受、經驗進行討論并總結和歸納:減小壓強的方法:(1)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2)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小壓力(3)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的方法:(1)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2)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7、出示課件14練習:小李的質量是65Kg,其雙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大約是4.5dm2,當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時,他對地面產生的壓強大約是多少?三.小結:讓學生小結本節課的知識,談談本節課的收獲。五.布置作業:課本P32----2/3/4

  六.附板書設計:

  一、壓力

  二、壓強

  三、增大或減少壓強

  1、定義

  1、物理意義

  1、增大壓強的方法

  2、方向

  2、定義

  2、減小壓強的方法

  3、作用點

  3、公式

  4、單位

壓強教學設計3

  《壓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知道壓強公式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且能用壓強公式進行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的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2.了解壓強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性。

  3.了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了解改變壓強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理解的感性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壓強的概念和壓強的公式。

  難點:壓強公式的應用。

  【實驗器材】

  多媒體、鉛筆、氣球、壓強桌、海綿、金屬塊、飲料瓶2個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躺釘床的視頻,提出問題引出第一節壓強的課題。

 。ń虒W說明:通過社會生活中新奇的現實例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本節知識的欲望,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也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推進新課】

  一、壓力

  請同學們找出圖中的壓力,并畫出示意圖:

  問題:1觀察所畫壓力有什么共同點?

  2、壓力與重力相同嗎? 3什么情況下,壓力的大小等于重力?

  學生回答

  歸納總結:

  壓力是垂直作用于受壓表面的力。

 。ń虒W教學說明:教材沒有給出壓力的定義,此處對壓力的教學有兩個目的,一是為讓學生區分壓力和重力,二是為接下來壓力的作用效果作鋪墊。)

  二、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用兩個手指用力向中間壓一支鉛筆感受力具有改變物體形狀的作用效果,請學生觀察教材滑雪的圖片,看看有什么不同?

  師:根據同學提出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也就是為什么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1: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壓力____有關;

  猜想2: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受力面積_________

  有關;

  師:我們的猜想正確嗎?請同學們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設計方案,驗證我們的猜想。分組探究探究一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探究二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實驗回顧與數據分析:結論

  1、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怎樣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ń虒W說明:如果學生的探究能力較強,探究活動的過程一定要完全放給學生。如果學生的探究能力較弱,教師可作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提出問題并猜想,幫助學生設計操作方便,現象明顯的方案,但不能代替學生,完全包辦。)

  三、壓強

  師: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壓力相同,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不同的壓力作用在不同的面積上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為了方便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我們采用比值法,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壓強

  什么是壓強?請同學們類比曾經學習的速度定義。結論:

  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壓強的公式:P=F/S壓強的單位:國際單位:帕斯卡

  簡稱:帕

  符號:Pa小數據:

  一張報紙對折平放時對桌面的壓強約1Pa(教學說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運用類比的方法,結合學生通過探究實驗自己得出結論,自主得出壓強的定義和公式。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例題:一本重2.5N的教科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 m -2,試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學生思考并解答

  師:強調受力面積的問題。

  (教學說明:通過計算物理課本平放在桌面上產生的壓強,記憶公式,理解公式,應用公式。理解公式中各個符合的意義,進一步認識壓力不同于重力,受力面積是接觸面積)

  四、改變壓強的方法

  師:通過公式P=F/S大家知道壓強的計算,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學生討論并分析

  結論:增大壓強的方法:

 。1)在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減小壓強的方法:

  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在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

  (教學說明:利用多媒體展示實例,進一步感受壓強在生活中的廣泛性。同時,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利用物理知識揭示社會中的偽科學,體會學習物理是有用的。)

  【課堂小結】

  一、壓力:垂直作用于物體表面的力叫做壓力

  二、壓強:(物理學上用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1、壓強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2、壓強公式:

  3、壓強單位:壓強的單位是帕斯卡,簡稱帕,用符號Pa表示。1 Pa = 1 N / m2

  三、減小和增大壓強的方法

  減小壓強的方法: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課堂練習】

  1.如圖所示,A、B、C三個實心物體的體積、密度均相同,它們對水平桌面的壓力分別為FA、FB、FC,它們對桌面的壓強分別為pA、pB、pC。則三個壓力的大小關系是

  ,壓強自小到大的順序是

  。

  2.人在走路時對地面的壓力和壓強,與人站立在地面時相比較(

  )。 A.壓力不變,壓強改變

  B.壓力不變,壓強不變C.壓力改變,壓強改變

  D.壓力改變,壓強不變

  3.小麗買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沒多遠,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據我們學過的物理知識,請你幫助她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并說明這樣做的道理。

  4.思考:現在如果讓你表演躺釘板的雜技,應該注意些什么才能安然無恙?

壓強教學設計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學生分析

  本節是在學習第一節《壓強》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液體壓強,它不僅是第十章《壓強》的重點內容,也是整個力學的重點之一,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能使學生了解液體壓強的特點,了解液體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同時為學習大氣壓強和浮力打下基礎。八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積累,他們對液體壓強會有一定的認識,但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如果直接讓他們想辦法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實驗來,未免難度過高。然而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求知欲強,而固體壓強、液體的壓強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節設計是安排在學生學習了壓強概念之后,再根據壓強的特點類比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液體壓強的特點、了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知道液體內部壓強公式,能用該公式簡單說明一些物理現象;通過觀察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能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帕斯卡實驗,培養學生用理論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能聯系生活實際,感知液體壓強是一種客觀存在;根據壓強的概念,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方法;能通過實驗探究體會到液體壓強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橡皮膜玻璃管液柱

  平衡實驗,引導學生初步學習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邏性強、科學嚴密的特點;通過帕斯卡實驗的學習,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樂于參加探究的態度,敢于把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的勇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液體壓強公式解決相關問題。難點:液體壓強公式的推導。

  四、儀器材料:

  大燒杯、一端帶橡皮膜的玻璃管、氣球、較長的輸液軟管、漏斗、鐵架臺等

  五、教學過程

 。ㄒ唬┨骄恳后w壓強的大小教師活動:

  1、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1)演示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引導學生回憶上堂課實驗得出的結論。

 。2)強調:得到的這個規律是定性的,我們能不能具體測出液體內部一點上的壓強是多大呢?同學們有沒有什么方案?

 。3)提出方案環節銜接不上時,教師適當分解問題,如:橡皮膜凹

  進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能否從受力平衡入手來測量液體給橡皮膜的壓力?壓強怎么計算?

 。4)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實驗方案。

  (5)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方案或對各個問題的回答,教師進行適當點評和改進。

  學生活動:

  (1)回憶并回答液體壓強的.特點。

 。2)對于定量測量,開始時,學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師提醒下大橡皮膜受到液體給它向上的壓力被壓進玻璃管中去可以給膜施加一個向下的力與壓力平衡。測量這個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體壓力的大小。壓強=壓力/膜的受力面積;往管內加一定的水或沙,它們的重力等于壓力。

  (4)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綜合思考形成設計方案,寫在設計卡片上。

  (5)交流討論實驗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選方案,推導公式教師活動:

 。1)畫出燒杯、玻璃管的結構圖,帶領學生對橡皮膜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圖,分析F水柱= G水柱= ρ水gh水柱S。由受力分析得:P = F水柱/ S = ρ水gh水柱。

 。2)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平衡時管內水面與燒杯水面的關系。

  (3)提示:加水時,水柱高度等于膜到液面的距離,即對應位置的深度。這也和我們以前得到的結論“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是一致的。

  學生活動:

 。1)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

  (2)注意最終管內水柱與液面相平。明確公式中常用的h即為液體該處的深度。

  3.推廣結論教師活動:

 。1)推廣得出:液體內深度為h處的壓強為:P= ρgh

 。2)指出推廣公式的物理意義,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結合公式,分析影響液體壓強的幾個因素。

  學生活動:

 。1)理解到公式中的h是液體深度,該公式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

 。2)知道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密度、該處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ǘ⑴了箍▽嶒灲處熁顒樱

  1.一定量的水改變深度會得到不同的壓強值,帕斯卡實驗剛好驗證了這個結論。

  2.演示以下實驗:用輸液軟管連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氣球。把連接氣球的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漏斗置于較低位置時加水。讓學生觀察現象。氣球變大變薄,但沒有破(將破未破)。問學生:改變漏斗位置會發生什么?

  緩慢提高漏斗,達到一定高度時,氣球破裂(課前注意反復試驗,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時再加水)。提問:氣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3.聽取學生的解釋,適當總結。

  4.引入數據講解書上例題。

  5.引申提問: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帕斯卡實驗的現象發生?我們是怎樣利用液體這個特性的?

  6.強調:(1)液體內h深度的壓強公式;(2)定量計算及定性解釋帕斯卡實驗。

  學生活動:

  1.觀察現象,關注實驗現象及結論。

  2.針對教師問題猜想:(1)提高漏斗,不會有變化;(2)提高漏斗,氣球會破。

  3.根據壓強公式解釋現象。

  4.積極思考例題計算過程,對實驗現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5.展開討論,舉出類似的例子;蛟诮處熖崾鞠聦㈥P注并收集相關資料。

  六、課堂小結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歸納并補充、指正。學生活動:總結,提出問題及疑惑。

  七、課堂練習:

  討論完成“發展空間”中“自我評價”的第3題。

壓強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說出大氣壓產生的原因,能簡單描述托里拆利實驗,知道標準大氣壓的數值。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托里拆利實驗,知道如何測量大氣壓強以及大氣壓的數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對大氣壓應用的了解,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大氣壓存在的原因和大氣壓的`測定。

  【難點】

  大氣壓的測定。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拿出馬德堡半球進行講解:這是兩個半球,將兩個半球靠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氣制成馬德堡半球,在上課之前,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實驗名字叫拔河,請幾位力氣大的同學上臺來與馬德堡半球進行拔河,在規定時間內,如果把半球拉開,則同學們贏,反之則半球贏。

  時間到,馬德堡半球依然紋絲不動,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不能將半球拉開?在學生存在疑惑的時候,

  教師引導,大氣像液體一樣具有流動性,那么它是不是也像液體存在液體壓強一樣也存在大氣壓強呢?我們這節課就來一探究竟。

  環節二:建立規律,生成新知

  演示:

  1.將塑料掛鉤掛在光滑的墻上;

  2.在玻璃管里盛滿水,用紙片覆蓋,再倒立過來,水不會流出來;

  3.請同學用吸管吸飲料。

  師生總結:大氣壓強確實存在,產生原因是由于重力,且空氣具有流動性,發生了擠壓。

  環節三:深化概念

  提問:大氣壓強如何測量?

  教師播放演示實驗: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用手指將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手指,管內水銀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就不再下降,這時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約為760mm。把管子傾斜,豎直高度差也不發生變化。

  教師講解:實驗中玻璃管內水銀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銀面的上方是大氣,因此,是大氣壓支持管內這段水銀柱不會落下,大氣壓的數值等于這段水銀柱產生的壓強。這個實驗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學家

  當學生得出實驗結論之后,教師對實驗過程進行提問:

  1.以下操作對實驗有無影響:

  a.玻璃管是否傾斜;

  b.玻璃管的粗細;

  c.在不離開水銀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距水銀面的位置。學生結合教材在交流討論后會得出不會影響實驗結果的結論。

  2.如果在實驗中玻璃管不慎漏有少量空氣,液體高度減小,測量值與真實值的大小關系。

  生答: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小。

  3.這個實驗利用了什么思想?

  生答:等效替換。

  4.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做氣壓計,影響大氣壓的因素有哪些?

  生討論得:高度。

  師繼續補充:還與溫度有關,氣溫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大氣壓減小。

  師: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做氣壓計。學生思考大氣壓在我們生活中有什么應用?

  環節四:鞏固提高

  問:我們如何解釋拔河比賽中拉不開馬德堡半球?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為什么沒有感到難受或被壓癟呢?

  環節五:小結作業

  提問:大氣壓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數值是什么?課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離蛋黃和蛋清。

  四、板書設計

  略

壓強教學設計6

  第二節 壓力和壓強(2課時)

  第1課時

 。ǎ┙虒W目的

  1.理解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眼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壓強 ——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

  2.掌握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制中醫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ǘ┙叹

  演示用:壓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破碼2個,細砂、玻璃杯。

  學生用:壓力小桌, 10 × 10 ×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 200克的破碼 2個(以上器材兩人一組,由實驗室準備人

 。ㄈ┙虒W過程

  一、新課引入

  1.請同學們閱讀本節課文開頭的“?”和圖10—1,猜一猜兩人對雪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下去了,另一個人沒有陷下去?

  2.請同學們觀察自己的書包帶子。想一想平時背書包時,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為什么?

  對以上問題,可能同學們現在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確,要經過事實來檢驗。同學們學習了本課的知識,就會得到滿意的回答(板書課題:第十章壓強液體的壓強第一節壓力和壓強)。

  二、進行新課

  1. 請同學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列各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

  同時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三人各畫一圖(有意識地請能正確畫出的同學,以便借此講解壓力的概念)。同學們作圖時,教師可走到學生中去,來回巡視,了解學生作圖中的錯誤。

  2.學生停筆后,先講評下面學生作圖情況,然后講評黑板上畫的圖,進行糾正,并用紅色粉筆把壓力突出出來。請同學們思考后舉手回答,以上圖中物體對受力表面的壓力有什么共同特點?

  啟發學生回答出: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師重復一遍學生的回答(板書: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4學生分組做課本圖10—3壓力小桌的實驗,并講述壓強的概念。

  (l)介紹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要觀察的現象。

  首先照圖10—3甲做,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圖做,比較與甲圖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積不同,壓力相同),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最后請同學們回答圖下面的圖注中提出的問題,并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照圖10-3甲那樣,放上一個破碼和放上兩個破碼,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壓力相等嗎?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積相等嗎?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實驗后由學生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還跟壓力的大小有關!保

 。3)講述壓強的概念

  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為了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學中引人壓強的概念(板書:壓強)。

  講述:要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應取相同受力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板書這一定義)。

 。4)壓強的計算

  例:一臺機器重1000牛頓,與地的接觸面積是2米2,這臺機器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請同學們說一說該怎樣計算?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壓強等于壓力除以受力面積。

  (教師板書:壓強= )

  告訴學生,物理上用戶表示壓強,用F表示壓力,用S表示受力面積。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用字母表示的壓強公式:

  P=

 。5)講述壓強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2”,壓強的單位是“牛/米‘”(板書:壓強的單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該單位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帕斯卡是法國科學家,為了紀念他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字作為壓強單位的名稱。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 1牛頓”。

  寫出“5帕”,指導學生說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5牛頓。列舉課文中一張報紙子放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

  請同學們利用剛學的壓強公式、單位,計算下面所述例題。

  5.例題:

  〔例題〕:根據課本圖10—4和圖10-5所給條件,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

  教師一邊念題,一邊請同學們看圖,并思考,念完題后,請學生說出已知條件,教師寫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 進行解答。

  解題過程中和解題完后進行評講,強調單位必須使用規定的單位:力用牛頓,受力面積用米?,所得到的壓強單位才是帕斯卡。

  三、歸納本課的內容和課堂鞏固練習

  1.利用黑板上的板書,簡明扼要地把本課所學知識敘述一遍。

  2.請學生對課本的圖10-1問題作出回答;再請一位學生說一說書包帶子寬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討論章后習題第5題。討論后教師補充、完善。

  4.教師把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的兩種方式放在細砂上,請同學們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并回答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對第一節教材后的練習第1、2、3、4題進行思考,物理教案《壓強 ——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把你的思考簡要地寫在題目的旁邊,下節物理課時準備課內回答。

  2.把節后練習的第5、6題做在作業本上。

  提示:在做練習第6題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計算時,要用科學記數法。

  (四)說明

  1.課本中圖10一3的實驗,如果沒有恰當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樣。這一實驗,安排為學生分組實驗,其課堂效果好于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得出結論比看老師的演示實驗印象更深刻。

  2.關于壓力和重力,在本課只就課本中所述的“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產生,也不一定都與重力的方向相同”進行講述。不宜在本課內進行拓寬或加深。如果有學生說“壓力就是重力”,教師必須加以糾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錯誤。至于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可放在章未復習時進行,以免充談本課“壓強”這一重點知識。

  3.關于壓強的單位“帕斯卡”,一定要讓學生懂得它的意義,在運用時才知道為什么要把受力面積“厘米‘”或“毫米‘”換算成“米‘”的道理;同時面積單位的換算,對于初二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在課前給予輔導,特別是采用科學記數法和涉及負指數的問題時,可能就更加困難,教師備課時應考慮到這一問題。

  4.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大小的比較這一例題,安排給學生自己在課內做,可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學生做后教師進行講評,在書寫格式、解題思路、公式運用和單位換算上,給予指導,這樣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分別放在細砂上的演示實驗,可以布置給學生課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說明理由,以達到復習本課所學知識的目的。

  第2課 時

  (一)教學目的

  1. 鞏固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2.知道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并能對一些簡單現象進行解釋。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懂得物理知識不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各1個,硬紙片或布條,肥皂塊,1~2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ㄒ陨掀鞑膬扇艘唤M)

  學生用:肥皂一小塊,1—2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三)出學過程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

  1.什么叫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2.什么叫壓強?寫出計算壓強的公式和壓強的單位。

  3.回答第1課時布置的思考練習題。

  4.說出你測物理課本1張紙對桌面的壓強的辦法。

  以上問題,均由學生回答,由另外的學生補充、糾正。然后由教師進行評講。

  二、進行新課

  1.根據學生對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兩種情況放在細砂陷入細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導學生分析: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力不變,玻璃杯對細砂的受力面積發生了變化,使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強發生了變化。(板書: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

  2.講述

 。1)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將會被壓壞。

  (2)舉例:房屋建設中,樓層修得越高,樓體對地面的壓力就越大,如果墻基的受力面積不足夠大,樓房對地的壓強就很大,可能會使地面下陷,樓房倒塌,造成損失,所以修建高樓大廈,必須加寬地基,以減小樓房對地面的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10一6,讀后說一說履帶拖拉機和雪上飛機是采用什么辦法來減小壓強的?教師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后板書“在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

  3.實驗:

 。1)學生隨堂實驗:

  同學們桌上放有一小塊肥皂、有一條較寬的塑料帶和一條細棉線,請同學們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樣才能較容易地把肥皂塊切斷?做完后舉手發言,說一說你的做法和你這樣做的理由。

 。2)教師演示實驗:

  分別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紙片或布條。

  用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向硬紙片穿孔。

  做時請同學們觀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斷布條?什么錐子對硬紙片穿孔較容易?

  由以上學年隨堂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啟發學生得出結論,教師板書:“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10—7,讀后說一說圖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辦法來增大壓強的。

  三、鞏固練習(課堂討論)

  1.第1課時完后,布置同學們做課文后的練習第2、3、4題。請同學們利用小組討論的機會,說一說你是怎樣答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回答:為什么啄木鳥關嘴變鉤了,就不能成為“森林醫生”了?為什么說駱駝是“沙漠之舟”?

  2繼續討論章后的習題第6題,比較梯子和木板,哪個對冰的壓強?

  四、歸納本課內容

  1.教師復述本課的學習過程

  教師復習提問~講述~同學們隨堂實驗和老師的演示實驗~同學們的分組討論。

  2.學生自己歸納本課內容:說一說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并各舉1~2例。

  3.教師小結: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在日常生活中和生產實際中,要根據不同情況和需要采取恰當的辦法來減小或增大壓強。

  五、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并聯系實際舉出l~2個例子。

  2.把章后習題第1、2、3題做在作業本上。要求注意書寫格式規范、公式、單位正確。

  3.思考第一節課文后的“想想議議”,可以互相討論,看誰說的辦法多。

 。ㄋ模┱f明

  1.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當由學生回答的,盡量讓學生回答,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學習,以練習、鞏固已學過的知識。

  2.本課安排的演示實驗,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實感,也可以請學生上臺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并說明理由。然后教師再進行小結。

  3.本課重點、難點都不多,課內時間也較充分,布置的書面作業,也可以放在課內完成一部分。

壓強教學設計7

  《8.1認識壓強》教學設計(第1課時)

  備課人:黃明靜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2)知道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2.過程與方法

  (3)經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1)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

 。2)壓強概念的建立和壓強的公式。

  難點:(1)壓力的大小與重力的關系;

  (2)壓強的概念理解和壓強公式的運用。

  【教學思路設計】

  本節課的內容一般在學習了力的作用效果之后進行。這節課的設計意圖在于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和“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的理念。

  首先通過生活實例,引發學生們思考其中的原因,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緊接著圖片展示讓學生交流討論找共同點總結出壓力的作用點在物體表面,壓力方向垂直于物體表面指向被壓物體。然后通過重物壓鋼尺和玻璃瓶微小形變感知壓力的作用效果。再次讓學生受壓氣球和手壓筆尖感知壓力的作用效果并猜想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通過學生探究實驗,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壓強的概念,最后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與觀察法,實驗法、啟發式教學

  【教學器材】

  多媒體課件、圖釘、氣球、鉛筆,海綿,鉤碼等【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比一比誰先扎開奶茶,展示所用的吸管(一個平口,一個尖端)。

  飲料的吸管一端為什么要做成尖的'呢?這與壓力的作用效果有關。那么什么是壓力呢?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二、新課學習

 。ㄒ唬┦裁词菈毫?[教師引導]:觀察圖片,

  學生思考討論:(1)三幅圖中的力有什么共同點?(方向和作用點方面引導)

 。2)壓力的大小和重力相等嗎?(演示實驗)

  [師生總結]:壓力

  1、定義:物理學中,把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做壓力。

  2、符號:F,單位:N

  3、產生條件:相互接觸擠壓。

  4、方向:垂直于受力物的表面且指向受力物。

  5、作用點:受力物的表面處。 6.大。翰灰欢ǖ扔谥亓。

  感受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實驗

  1、用鉛筆的兩端分別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壓手心,談感覺。

  2、用手心和手指壓氣球,觀察接觸處的形變程度

 。ǘ┨骄繅毫Φ淖饔眯Ч

  1、提出問題:

  你認為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與假設: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1)具體談談怎樣控制變量?

  (2)根據問題引導,明確了設計思路,下面制定實驗方案并選擇合適的器材進行實驗,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完成活動二?茨囊恍〗M設計的精彩,有創意,一會兒給大家展示。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學生分組實驗A.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關系

  結論:在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B.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

  結論:在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教師總結]:

  1、壓力作用效果和壓力以及受力面積有關。

  2、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動腦筋:壓力,受力面積均不同如何比較壓力作用效果(引導類比速度的定義)引入壓強的概念

 。ㄈ〾簭

  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2、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3、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Pa = 1N/m=1Nm

  4、物理意義:每m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

  三、課堂練習:

  1、關于壓力產生的說法正確的是(D)A.壓力都是由于物體的重力產生的B.壓力的大小總是等于物體的重力C.豎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D.壓力的大小有時等于物體的重力

  2、下列事實中,最能說明壓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積有關的是(C)A.相同形狀的實心銅塊和鐵塊放在同一海綿上,銅塊產生的效果顯著

  22-2B.同一個人站在水泥地上和沙坑中,在沙坑中會留下較深的腳印C.同一塊磚平放和豎放在沙面上,豎放時陷入沙中的程度較顯著D.行駛在同一泥地上的載重汽車,滿載時在泥上的留下的痕跡深

  3、下列有關力學知識說法中,正確的是(B)

  A.舉重運動員在將杠鈴舉高的過程中,他對地面的壓強越來越大B.短跑運動員到達終點后不會馬上停下來,是由于運動員具有慣性C.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越滾越慢,說明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D.站在領獎臺上的運動員,受到的支持力和運動員對領獎臺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四、課堂小結:

  【師生交流】學過本節課后,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五、作業布置:自我評價與作業

  1、2 【板書設計】

  第一節認識壓強

  一、壓力

  定義: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方向:與受力物的表面垂直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壓面積的大小有關

  二、壓強

  物理意義: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定義:物體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公式: p=F/S單位: Pa 1Pa=1N/m2

壓強教學設計8

  《壓強》教學設計

  葫蘆島市第六初級中學李麗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理解壓強的概念;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4、了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壓強現象,理解壓強的概念;

  2、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3、通過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培養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數據、總結概括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大小決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正確理解及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具準備:

  課件、氣球、針、鉛筆、小刀、橡皮泥、勾碼、彈簧測力計、細繩、長方體木條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創設情境)一只充滿氣的氣球,分別用手掌手指按壓,并沒有破,用一根小針輕輕一碰,破了,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些不同的現象?

  二、新課教學

 。ㄒ唬〾毫Φ淖饔眯Ч

  播放幻燈片,看圖片:蟬能將口器插入樹皮中,駱駝能行走在沙漠中,水杯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向墻面按圖釘,用物理語言描述這些事例,找出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

  學生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垂直于物體表面的;都使物體發生了形變。

  提出壓力的概念,教師才此期間強調壓力不是重力,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帶領學生用鉛筆的筆尖和筆尾感受壓力的不同效果提出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物體的接觸面積和施力的大小有關

  學生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猜想(運用控制變量法,學生自主實驗,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教師巡回指導,及時反饋,用時十分鐘左右)

  鼓勵幾個小組上前演示(學生展現個人風采,增強自信),總結結論。

 。ǘ〾簭

  通過數據(比值定義法)得出壓強的表達式

  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牛每平方米表示1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為1牛。

  因為壓強單位很小,壓強常用單位還有:百帕、千帕、兆帕,舉例:一張報紙平鋪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就有0.5帕,一粒西瓜子放置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就有20帕等

  例題練習PPt(學生通過練習將公式與實際聯系起來,鞏固知識點)

 。ㄈ┰龃蠡驕p小壓強的方法

  老師提出問題:利用橡皮泥和小刀,在橡皮泥上切一刀,怎么才能使橡皮泥對桌面的壓強減小一半?(學生設計實驗,并到前面演示,通過這個實驗,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學生討論怎樣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用時四分鐘左右)。教師總結:

  增大壓強的方法

  (1)受力面積一定,增大壓力(2)壓力一定,減小受力面積(3)既增大壓力同時又減少受力面積減小壓強的方法

  (1)受力面積一定,減小壓力(2)壓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積(3)既減小壓力同時又增大受力面積

  這節課,從壓力的作用效果認識了壓強這個物理量,并且利用了實驗探究的方法和比值定義法得出了壓強的定義公式和單位,學生親身驗證了一下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扣題)請同學們解釋一下課前的現象(學生解釋),教師說明,任何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在實際生活中,有的時候需要增大壓強,而有的時候需要減小壓強,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辨別并說明都運用了什么樣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壓力:物理學中把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

  與壓力的大小有關,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壓強: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公式:

  單位:帕斯卡(Pa)

  3、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四、當堂練習

  設計關于壓力作用效果、壓強、及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方面的練習題,鞏固新知識點,用PPt展示。

  五、

  作業

  探究生活中與壓強有關的實例,舉出五個以上實例并說明運用了本節課的哪部分知識。

  六、

  板書設計

  壓力:物理學中把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公式:

  單位:帕斯卡(Pa)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壓強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在本節教學內容中,“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關”,是學生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主要載體,“什么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了解壓強的應用。此外,壓力、壓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學情分析:

  在本節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也基本掌握了的物理的探究方法。另外,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壓力的區別,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壓強的概念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的物理意義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ǘ┻^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

  3、能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攸c:壓強大小決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二)難點:應用壓強的知識說明生活實例

  五、教學方法:情景法、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ㄒ唬┣榫耙 小游戲:扔飛鏢

  讓學生分別用有箭頭和沒有箭頭的飛鏢射到靶上,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引發思考。從而引入課題——壓強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76-p78,完成學案自主學習部分的內容。

 。ǘ┩ㄟ^實驗引入新課

  教師引導:由于壓力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那么現在,你最想了解的問題是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

  帶著這些問題,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

 。ㄈ〾簭

  體驗:

  1、同學們自己分別用筆尖和筆帽扎手,體驗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2、分別用不同大小的力讓筆尖接觸手指,體驗有什么不同感覺 從同學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這些現象中,大家會想到什么問題嗎?(經體驗,學生感受到接觸筆尖和筆帽的手的疼痛感覺不同,而這都是由于壓力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明確探究課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或生活經驗進行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有關,與受壓面積有關;確定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探究:巡回指導學生從課桌上已備的器材或身邊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選擇器材,來驗證猜想。提醒同學們注意團結協作,小組交流 交流評估:鼓勵各小組展示各自的實驗方案,并對自己及他人的實驗提出評估意見。 大家各抒己見

  圍繞實驗結論,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

  練習:

  1、壓力相同,受力面積不同的比較

  2、壓力不同,受力面積相同的比較

  3、壓力不同,受力面積不同的比較

  教師分析引導,類比速度的'概念引出壓強的概念:

  壓強:單位面積上物體受到的壓力

  利用課件將速度的概念與壓強概念進行對比,運用類比的方法找出壓

  強的公式、單位機器物理意義

  例題應用:課件例題,巡回指導,及時反饋

  (四)壓強的應用

  1、課件展示圖片

  提出問題:你希望釘尖對木塊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希望釘帽對手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2、根據剛才同學們討論分析的,生活中有時我們需要增大壓強,有時需要減小壓強,總結一下,我們用什么方法來增大壓強,用什么方法來減小壓強呢?

  學生總結:用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的方法來增大壓強,用減小壓力或增大手里面積的方法來減小壓強。

  (五)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展示自己所學到的物理知識

  七、板書設計 壓強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壓強(P) 公式:P=F/S

  單位:N/m2 Pa 1Pa=1N/1m2 壓強的應用

壓強教學設計10

  《壓強》教學設計

  酒泉市瓜州縣第三中學潘啟兵

  課題:《壓強》課時:1課時課型:新授課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理解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诹私鈮簭姷母拍,會運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壑涝龃蠡驕p小壓強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關”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日常生活、生產中壓強知識的解釋,使學生養成將物理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生產的意識。 3.重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概念及其建立過程教學難點:(1)壓力和壓強的概念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實驗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實驗探究教學法器材準備:海棉、壓力小桌、鉛筆、氣球、砝碼。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回答問題:

  啄木鳥和鴨子的嘴和腳各有什么特點?如果把啄木鳥的嘴和腳換成鴨子的,會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

 。ǘ⿵土曁釂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2.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樣的?通過回答,引出壓力。

 。ㄈ〾毫Φ慕虒W

  出示圖片,讓學生通過對圖片的觀察,進一步引導,圖片中的力的施

  力是哪個物體,哪個是受力物,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從而給出壓力概念。并進一步擴展,加深理解。問: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間有壓力作用呢?通過學生舉例后,并總結出共性1.壓力作用在兩物體接觸面;2.壓力的方向與受力面垂直。出示練習,進一步加深對壓力的理解。 (四)壓強的教學1.壓強的概念

  通過舉例,讓學生知道同樣的壓力,會產生不同的作用效果,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比較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探究活動的.關鍵在于讓學生的質疑并提出猜想,為了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設計了二個小實驗。壓鉛筆,壓氣球。動手實驗并思考:(1)壓力作用的效果一樣嗎?

  (2)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偻ㄟ^二個實驗,讓學生回答問題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②給出實驗器材,先讓學生明確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化時,應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提示學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設計實驗③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并回答問題: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回答下列問題:1.兩次次實驗過程中,什么條件是相同的? 2.作用效果哪一種情況更明顯? 3.是什么影響了壓力產生的作用效果?

 、艿贸鼋Y論:通過老師的實驗展示,學生們探究結論,共同總結:相同壓力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 2.壓強的計算公式: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么如何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呢?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從而得出壓強的定義。出示練習,壓力作用效果壓力相同是比較受力面積,受力面積相同時比較壓力大小,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都不同是怎么比較?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采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說明其物理意義。接著列舉實例對帕這一單位的大小形成具體認識。出示例題

  3.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ㄎ澹、課堂小結

  讓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根據板書學生小結,并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

  (六)布置作業。

  課后作業第4題。配套練習第八章“練習一”

壓強教學設計11

  新人教版第九章第1節壓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壓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并能應用壓強知識進行有關計算,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論證、概括出規律性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究實驗中,體會到客觀規律的可認識性和有效的利用規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研究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教學重點:壓強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正確理解.教學方法:

  探究法: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探究活動.觀察現象.收集數據.分析比較獲得對壓強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較歸納法:通過對具體現象、事例的對比、比較,提出問題,并通過研究歸納出一般的結論.教具準備:

  木條、圖釘、鉛筆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它的意思是把刀磨得鋒利了,砍起柴來就會輕松快捷省時,它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識,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的

  板書壓強

  二、壓力

  1.請學生在黑板上畫下列情況下的壓力示意圖

  通過分析學生應明確壓力的概念及其三要素,理解有些壓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產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況下壓力和重力無關,壓力不是重力.

  幻燈片展示:

  1、壓力:

  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壓力的三要素:

  (1)作用點:在被壓物體(即受力物體)的表面上。 (2)方向:與被壓物體的表面垂直

  并指向被壓物體

  (3)大。簤毫Σ⒉欢际怯芍亓σ鸬,只有在特殊時,壓力F =物體的重力G

  三、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那些因素有關

  1.播放視頻:針壓與手壓皮膚

  2.引導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那些因素有關(1)可能與壓力大小有關;(2)可能與壓力的受力面積有關。 3.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含視頻實驗

  實驗方法(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討論得出):控制變量法實驗器材:木條、圖釘、鉛筆、氣球實驗步驟:

  (1)控制受力面積不變,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

  (2)控制壓力大小不變,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讓學生選擇課桌上的器材探究)。

  4.驗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壓力的受力面積有關。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四、壓強

  根據探究實驗可知,受力面積相同時,通過比較壓力的大小可以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力相同時,通過比較受力面積的大小可以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力和受力面積都不相同(且被壓物體形變程度極其微。⿻r,壓力的作用效果該2

  如何比較呢?例如:一塊底面積為2 m、重500 N的木板和一塊底面積為5 m重1000 N的鋼板都放在水平地面上,哪一塊對地面的壓力作用效果大呢

  22F木=G木=500N,S木=2m F鋼=G鋼=1000N,S鋼=5m

  [生]用壓力除以受力面積求出1平方米面積所受的圧力的大小就可以了。 [生]每平方米面積所受的'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師]看來用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比值能描述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在物理學上我們就把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比值叫做壓強

  幻燈片展示:

  1.定義: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比值叫做壓強。即物體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

  2.物理意義:壓強是用來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壓強的計算公式為:

  P=(引導學生理解:受力面積S指的是兩物體相互接觸的面積)4.單位:壓強的單位是由壓力和受力面積的單位組成的復合單位,寫作“N/m2”,物理學中稱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單位;我們把三粒芝麻壓成粉,均勻地分布在1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約為1Pa即1 N/m2。

  5.燈片展示:例題某同學質量為45kg,每只腳接觸地面的面積是150 cm2。(1)當他站在水平地面時,腳對地面的壓強有多大?(2)當他正常步行時,腳對地面的壓強變大還是變。

 。ㄔO計意圖:通過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加強對于壓強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應用.〕

  五、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

  介紹每一物體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限度,超過這一限度,物體就會損壞,如:磚能承受的壓強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崗巖(120-260)×106pa。

  生活中有些事例需要破壞物體表面(增大壓強),如刀切菜、斧劈柴等;而有些事例中又要防止物體表面被破壞(減小壓強),如滑雪、背書包、鋪鐵軌等。

  了解壓強知識的應用,播放視頻,加深學生對壓強意義的理解。

  2

  2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

  進而得出:1.增大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減小受力面積。例:細線可以切割皮蛋、刀口磨得很鋒利。 (2)受力面積不變,增大壓力。例:打樁機的錘很重。 (3)增大壓力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2.減小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增大受力面積。例:鐵軌鋪在枕木上、載重汽車輪多而寬、石雕像有寬大的底座、坦克有履帶、螺絲放墊圈、寬帶的書包、人坐沙發與坐硬凳

  (2)受力面積不變,減小壓力,例如:書包中的書太多時,對肩的壓強很大,這時可取出幾本書,減小書包對肩的壓力從而改變壓強。

  (3)減小壓力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六、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引入新課時設置的問題,首尾呼應,渾然一體,使人感到本節設計有一種圓融的美。最后根據板書對本課時主要內容進行小結,并評價課堂中學生所進行的探究

  【板書設計】:

壓強教學設計12

  “發現法”“做中學”“思中學”“說中學”“練中學”是新課改中常見的詞匯,其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其內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為了實現課堂互動,讓學生快樂學習、學會學習。由于水銀對人體有害,“大氣壓強”一節的實驗多為講解實驗,增加了教學的難度,應該怎樣把握教材,實現師生互助,達到教學目標呢?下面談談我的做法。

  對于本節的教學,對學生提出課前預習要求:

  1、根據課文的描述,做一做皮碗實驗和水杯實驗,初步體會實驗原理、產生問題;

  2、觀察生活中與大氣壓有關的現象。

  課堂上,我將其分為四部曲:

  一、課題的引入──設置問題、激發興趣;

  二、問題的探究──得出概念、實驗測量;

  三、問題的拓展──聯系實際、深化研討;

  四、總結和歸納──形成結論、體味方法。

  具體的處理方法:

  一、課題的引入──設置問題、激發興趣

  同學們在家里做了實驗,你是怎樣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大約2分鐘的發言時間)教師對講得好的進行表揚,對講得不怎么好的進行鼓勵,調動積極性。

  二、問題的探究──得出概念、實驗測量

 。ㄒ唬┐髿鈮簭姼拍畹牡贸

  1、學生做皮碗實驗(如圖1),思考是什么力量吊起了鉤碼?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原因:除了皮碗和鉤碼,就只有空氣!這個力量一定來自空氣。那為什么要擠壓皮碗呢?學生會談很多的想法,然后教師進行動畫分析講解(圖2),得出a中大氣對皮碗有向上的壓力f;b中大氣對皮碗有向右的壓力f,在f的作用下,玻璃和皮碗間產生一個摩擦力f,f等于皮碗和鉤碼的重,從而得出大氣壓強的概念。

  2、能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還有哪些實例?鼓勵學生發言,肯定學生的發言后,請兩位學生分別演示書上的“水杯實驗”和“雞蛋實驗”,再一次分析原因。

  3、教師指出:能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很多,但最早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是馬德堡半球實驗。通過多媒體介紹奧托·格里克和馬德堡半球實驗,然后請學生上臺演示,學生踴躍爭取動手,此時,可趁機提問:①怎么做這個實驗?②為什么要將里面的空氣抽掉?實驗完畢后,再請學生講講: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力量?說明了什么?鼓勵學生勇于探索,科學求證,大膽實踐。

  4、思路拓展:為什么大氣有壓強?為什么大氣對各個方向都有壓強了

  對比液體產生壓強的原因,學生很容易得出空氣受重力作用,所以能產生壓強,空氣具有流動性,所以大氣對各個方向都有壓強的結論。

 。ǘ┐髿鈮簭姷臏y量

  1、提問:我們怎樣才能測量出大氣壓強的值呢?要用到什么器材?(猜想)

  2、演示(圖3)實驗:將玻璃瓶灌滿水,再倒過來,看到什么現象?水受重力的作用,但沒有往下流,一定是受到一個向上的力的作用,這個作用只能是來自大氣壓。將瓶子灌滿的目的是什么?再將玻璃瓶換成1米長的'玻璃管,用水灌滿后倒放在水槽里,看到水還是沒有流下來。那么,是不是不管玻璃管多么長,水都不往下流呢?究竟大氣壓能支待多高的水柱?(引出話題,進一步猜想)

  3、介紹托里拆利和托里拆利實驗: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實驗動畫,邊演示邊講解。

  4、我們怎樣將大氣壓強計算出來呢?

  水銀產生的壓力與大氣壓力平衡,將大氣壓強轉化為水銀的壓強來計算:

  p=p0=ρ水銀gh

  5、這里是采用轉化和替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算一算標準大氣壓能支持多高的水柱?由此知道如果用水來做這個實驗有難度。

  三、問題的拓展──聯系實際、深化研討

  (一)托里拆利實驗的拓展

  1、實驗中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氣排盡?如果沒有排盡空氣,對實驗結果有什么影響?為什么?我們又怎樣檢驗空氣是否排盡?

  2、玻璃管的粗細對結果有沒有影響?為什么?

  3、如果將玻璃管往上提1cm或往下壓1cm,但管口都不離開槽中水銀面,管內外水銀高度差有沒有變化?如果將玻璃管傾斜呢?為什么?

  4、如圖4,a中在玻璃管頂端a處開一個小孔,會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b中如果在玻璃管中間b處開一個小孔呢?

  5、如圖5,如果當時的

  大氣壓是72cm水銀柱,a中a點的壓強是多少?b點的壓強又是多少?b中玻璃管頂端受到多大的壓強?

  (二)計算問題拓展

  1、能不能用公式p=ρ空氣gh來計算空中某點的壓強?為什么?

  2、假定當地的氣壓是76cm水銀柱,塑料吸盤的半徑是10cm,塑料吸盤吸在天花板上(不考慮吸盤的質量),下面能吊多重的物體?

  3、假定地面的氣壓是76cm水銀柱,地球的半徑是6400km,地球上空氣的質量大約是多少?

  四、總結和歸納──形成結論、體味方法

  這一部分盡量由學生完成,教師提示、鼓勵。在這里就略寫。

  1、學生活動:總結本節內容,相互補充,形成本節知識體系。

  2、學生活動:大氣壓在生活中的應用。

  3、教師結語:生活處處皆物理,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多想方法,大膽實踐,就能學好學活。

壓強教學設計13

  《壓強》復習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

  1、了解壓力的概念及壓力與重力的區別。

  2、理解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4、知道液體壓強;了解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l、通過師生共同理順知識結構,使學生對固體壓強、液體壓強、知識理解的系統化、條理化。

  2、通過課堂訓練,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l、通過師生共同理順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會物理就在身邊。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l、壓強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

  2、液體壓強是教學難點。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

  一、知識點

  其次,對于各個知識點,采取邊復習邊練習各個擊破。實驗:“頑強的氣球”。引入課題。

 。ㄒ唬、復習“壓力”壓力:

  (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體放在桌面上時,如果物體不受其他力,則壓力F=物體的重力G(3)壓力的方向如何?

  壓力的方向是垂直物體表面。思考1:壓力一定等于重力嗎?

 。ǘ,復習固體壓強

  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實驗

  課本P143實驗甲、乙說明: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乙、丙說明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概括這兩次實驗結論是: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本實驗研究問題時,采用了控制變量法和對比法,從而引出壓強的概念。

  2、壓強:

  (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2)物理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單位分別是:壓強(p):帕斯卡(Pa);壓力(F):牛頓(N),受力面積(S):米2(m2)。注意事項:

  A使用該公式計算壓強時,關鍵是找出壓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積S(受力面積要注意兩物體的接觸部分)。

  B特例:對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體(如:圓柱休、正方體、長方體等)對桌面的壓強p=p gh (4)壓強單位Pa的認識:一張報紙平放時對桌子的壓力約0.5 Pa。成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為:1.5×l04Pa。它表示:人站立時,其腳下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腳的壓力為:1.5×104N (5)、應用:當壓力不變時,可通過增大受力面積的方法來減小壓強如:鐵路鋼軌鋪枕木、坦克安裝履帶、書包帶較寬等。也可通過減

  小受力面積的方法來增大壓強如:縫衣針做得很細、菜刀刀口很薄。

  思考2:受力面積和物體底面積一樣嗎?

  如圖甲所示,將一塊質地均勻的長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向右緩慢推動木板,使其右端漸漸露出桌面,如圖乙所示。在推動木板使其右端逐漸離開桌面邊緣至木板中心到達桌面邊緣的過程中,長木板對桌面的壓力________,壓強________,所受摩擦力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思考3:壓力大對應的壓強一定大嗎?(計算說明)

  例坦克40t著地面積5m2

  女孩體重:50Kg高跟鞋著地面積:25cm2

  教師演示實驗:將保鮮袋裝里放入蘋果,逐漸進入深水中,袋子里的空氣被排出,成為真空。引出液體壓強。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的特點:

  (1)液體對容器底和測壁都有壓強,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2)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體的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同一深度,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2、壓強公式:液體壓強公式p=pgh說明:A、公式適用的條件為:液體

  B、公式中物理量的單位為:液體壓強p:Pa;g:N/kg;深度h:m C、從公式中看出:液體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質量、體積、重力、容器的底面積、容器形狀均無關。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實驗充分說這一點。

  3、生活實例:

  (1)、人能否在水中無限下潛?

  (2)、深海的魚被捕上來后,放在盛海水的`容器中會很快死去,這是為什么?4.連通器

  (1)、定義:上端開口,下部相連通的容器

  (2)、原理:連通器里裝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3)應用:茶壺、鍋爐水位計、乳牛自動喂水器、船閘等都是根據連通器的原理來工作的。

  思考1:液體內深度和高度一樣嗎?

  如圖所示的容器中間用隔板分成左右兩部分,隔板下部有一用薄橡皮膜封閉的圓孔,在兩側倒入不同質量的水,A、B兩點距容器底部高度相等,則(填“A”或“B”)點水的壓強較大,橡皮膜會向(填“左”或“右”)邊凸起。

  思考2:當液體中出現物體時......

  兩個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別盛有甲、乙兩種液體,將完全相同的兩個小球分別放入容器中,當兩球靜止時液面相平,球所處的位置如圖所示,設甲、乙兩種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大小分別為p甲和p乙,則它們的關系是(

  )

  A.p甲<p乙B.p甲>p乙C.p甲=p乙D.無法確定思考3:液體的壓力如何求解?

  如圖,一個重4 N,底面積為20 cm2的薄壁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將重5 N的水倒入杯中,水面到杯底的距離為10 cm,則:

 。1)此時該玻璃杯對桌面的壓力和壓強各是多少?(2)水對杯底的壓力和壓強各是多少?

  【課堂小結】

  1.壓力與壓強的概念及壓強的計算2.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及其應用;

  【作業布置】

  導學案后的《課后演練》板書設計

  一,壓力

 。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2)壓力的方向:垂直物體表面二,固體壓強

  (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2)物理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3)公式p=F/S (4)壓強單位Pa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的特點:

  2、壓強公式:液體壓強公式p=pgh

  3、生活實例4.連通器

壓強教學設計14

  液體壓強的知識比較抽象,是初中物物理教學難點之一。學生學習這部分需要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同時由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感性經驗較少,所以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感到困難較大。主要表現為:

 。1)較難理解液體壓強的特點: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而且液體能產生向上的壓強,液體內部也有壓強等。

 。2)液體壓強公式的推導時液柱的選取及討論處受壓面的選取較為抽象。

  (3)液體壓強公式中的深度的認識(深度的起點選取)。

 。4)液體壓強與液體在總重力、液體的體積、容器形狀等無關。

  為了能解決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我在教學中以實驗為先導,從實驗、理論及實踐入手,使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過程的設計:

  1、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和側壁有壓強。

  讓學生觀察:盛水的塑料袋向外鼓起,用針在側壁上扎孔后,水會從小孔中流出。引導學生討論后得出: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和側壁有壓強。

  實驗探究1:液體對容器的底部有壓強。課本實驗12-2;12-3;12-4。在觀察實驗現象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分析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壓強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

  實驗探究2:液體對容器的側壁有壓強。課本實驗12-5。引導學生認識到水(液體)對容器的側壁有壓強。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液體對容器壁的壓強,將課本上的12-5改成學生實驗,器材由側壁上開有小孔的飲料瓶改成(在飲料瓶的側壁上不同位置戳上幾個孔,得出水對容器側壁有壓強)。

  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液體對容器的底和側壁對壓強的規律。

  2、液體內部的壓強的探究。

  學生實驗:將一個底部和側壁開有小孔的塑料瓶壓入盛有水的燒杯中,觀察現象:水會流入瓶子內。

  討論后得出:液體的內部存在壓強。

  引導學生討論:液體內部壓強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在討論結果的'基礎上用實驗探究液體內部壓強規律。 實驗:用U型管壓強計研究液體壓強 介紹壓強計的使用方法:用手壓壓強計金屬盒上的橡皮膜,讓學生看到U形管的兩邊高度發生變化,即橡皮膜受到壓強時U形管的兩邊液面出現高度差(也就是壓強是通過U形管的兩邊的液面的高度差表現出來的)。然后將金屬盒放入水中,使學生看到同樣的變化。即可用壓強計來觀察水對容器側壁及容器底的壓強。

  在講清怎樣使用U型管壓強計測液體壓強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使用壓強計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的實驗方案。

  根據實驗方案來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通過實驗歸納結論:(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演示實驗:帕斯卡水桶實驗。(器材:底部開有小孔的飲料瓶、橡膠管、漏斗等)

  要求學生應用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分析并解釋:帕斯卡水桶實驗。

  3、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計算

  從壓強的定義,推導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計算公式。 (注意推導時液柱的選取及受壓面的選取)。

  教材中是通過特殊例題進行壓強計算而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的,這比較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但由于一部分學生想象能力較差,用隔離液柱的的方法有困難,即對水柱不易理解,可用銅絲做成一個長方體并在底部附有橡皮膜,講例題時,先將此長方體小框架放入水中,使學生看到在水中有一個“水柱”,以達到幫助學生想象,變“看不見”的液柱為“看得見”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整個解題過程了。

  最后得出:密度為ρ的液體,在深度h處的壓強大小為p=ρgh。并且強調液體的深度是指液體內某點到液面的豎直距離。

  學生在液體壓強實驗中已經知道,液體壓強與液體的種類有關,也知道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深度有關。在此基礎上講清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單位。

  為了加深學生對液體壓強規律的理解,安排下列實驗和問題的討論:

  實驗1:

 。1)將U形管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不同大小的容器底部,容器內盛有同一種液體,且液體的深度相同,但液體的體積、質量、重力都不同,比較壓強計U型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

  (2)若將U形管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不同的容器底部,容器內液體的深度不同,但質量相同,比較壓強計U型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

 。3)將U形管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兩個不同的容器底部,容器內的液體不同,但液體的深度相同,比較壓強計U型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

  實驗2:

 。1)將一個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筒浸入水中,觀察橡皮膜的情況,并由學生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2)向玻璃筒內倒入水,觀察橡皮膜的情況,并由學生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3)當筒內外水面相平時,觀察橡皮膜的情況,并由學生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4)在筒內倒入硫酸銅溶液,當管內外液面相平時,觀察橡皮膜的情況,并由學生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討論1:由以上的實驗可得到液體內部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與哪些因素無關?

  討論2:攔河壩為什么筑成上窄下寬?

  通過實驗和討論,使學生對液體的壓強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總之對于液體壓強知識的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實驗為基礎,利用實驗的優勢,盡可能使學生多獲得感性知識,同時也應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分析學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破難點,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壓強教學設計15

  一、視頻、實驗引入,設疑激趣

  1、視頻

  “瓶吞雞蛋”實驗讓同學們感受觀看神奇的現象。

  2、用一個普通的飲料瓶,在瓶上扎孔。灌滿水時水從孔中流出,但

  是當瓶蓋擰緊時,竟然不出水了,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作用在瓶上呢?

  教師:為什么出現如此神奇的現象?請同學們討論。

  學生:大氣壓強。

  教師:這種神秘的力量就是大氣壓強,回想一下什么是液體壓強?什么又是大氣壓強?

  二、進行新課

  一、大氣壓強

  1、通過兩幅圖片讓學生回憶液體壓強,得出大氣壓強的定義。

  2、介紹馬德堡半球實驗,最早驗證了大氣壓的存在。通過視頻展示

  實驗,讓學生感知大氣壓的存在。

  3、學生實驗

  請同學們利用現有的器材自己動手來試試看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水槽、廣口瓶、乒乓球、紙片、膠頭滴管、塑料吸鉤)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動手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

  學生積極動手,通過設計、實踐,感知大氣壓的存在。并且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設計的實驗,邊演示邊講解,大家既學會了知識,又加強了印象,學生還能獲得一種成就感。

  3、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說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呢?

  學生思考,可能的答案:(自己解釋這些簡單的現象)

 。1)用吸管吸飲料。

  (2)塑料吸鉤被大氣壓壓在墻上。

  (3)墨水被吸到鋼筆里。

  4、提出思考問題

 。1)大氣壓是怎樣產生的?

 。2)大氣壓的方向?

 。3)為什么人感受不到大氣壓?

  學生通過積極討論加深對大氣壓強的理解。

  二、大氣壓有多大

  1、估測大氣壓

  教師介紹一種方法粗略測量大氣壓大小,利用公式P=F/S,知道面積和力,就可以得出大氣壓大小。學生可以課后尋找其它方法測量大氣壓。

  2、精確測量大氣壓強

  早在1644年意大利的科學家托里拆利就利用水銀來做實驗,精確地得出了大氣壓的數值。通過視頻播放托里拆利實驗,讓學生認識到測量方法,仔細分析,通過液體的壓強和大氣壓強相等,得出大氣壓強的數值。

  討論:(1)玻璃管傾斜有無影響?

  (2)玻璃管粗細有無影響?

  (3)上方進入空氣會怎樣?

  三、介紹:水銀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大氣壓與高度的關系:高度越高氣壓越小。

  氣壓還與天氣有關。

  四、本節小結

  讓學生自己談收獲,自己總結。

  五、習題鞏固

  學情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對物理科目已經有了了解,有一定的興趣,但是他們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對物理知識本質的理解和對事物內在聯系的分析能力比較薄弱,需要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突破難點,掌握重點。要激發孩子參與課堂的興趣,多設計物理實驗。尤其是針對17班孩子,思維活躍,既要保護孩子的興趣,又要強調課堂的紀律性。

  效果分析

  本節課由視頻和小實驗引入,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去感受大氣壓強,還設計了學生實驗,學生可以自己選取實驗器材,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在整個活動學生積極參與,尤其是學生實驗都在積極的展現自我,效果很好。

  在引入難點大氣壓的測量時,粗略估測由于時間問題沒有留給學生更多時間自己設計實驗,但是托里拆利實驗精確測出大氣壓數值學生能跟著一起分析,并計算的出大氣壓,表現很好。

  在最后的.習題檢測部分,學生能積極回答問題,表現較好。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講的市關于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產生的原因,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實驗說明了什么,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由于學生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已經知道壓強及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理解。但因為人體體驗不到大氣壓的存在這一客觀原因,而需要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才能說明大氣壓的存在,這會造成學生對大氣壓知識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尤其是測量大氣壓和利用大氣壓知識分析解釋有關現象時,可能弄不清其中的物理情景,思路和表述語言都會出現混亂,教師要引起注意,并做好指導學習。

  鞏固練習

  1.___________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______________實驗測出

  了大氣壓的值。

  2.自來水筆吸墨水時,把筆上的彈簧片按幾下,筆膽里氣體壓強

  _________,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墨水被“吸”到橡皮管里去了。

  3、在做托里拆利實驗時,如果使玻璃管傾斜,那么管內水銀柱()

  A、長度減小

  B、高度不變

  C、高度增大

  D、高度減小

  4.在冬天,保溫瓶未裝滿水,當瓶內溫度下降時軟木塞不易拔出,這主要是()

  A、塞子與瓶口間摩擦力太大C、瓶內氣壓小于大氣壓

  B、瓶口遇冷收縮D、原先塞子塞的太緊

  5.做托里拆利實驗時,當玻璃管中的水銀柱穩定后,在管的頂穿一小孔,那么管中水銀將()

 。痢⑼蠂姵觯、保持不變

 。、稍微下降D、降到與外面水銀面相平

  6.拉動注射器的活塞將藥水吸進注射器中是利用了()

  A注射器中的壓力C液體內部的壓強

 。麓髿鈮簭姷淖饔茫倪B通器的原理

  7、在測定大氣壓值的實驗中,所用玻璃管的粗細與測量結果_______,在實驗中應豎直放置,如果玻璃管傾斜,則管內水銀柱長度_____,水銀柱的豎直高度將___________.

  8、假如用水來做托里拆利實驗,管內上方為真空,大氣壓可支持約_____米高的水柱。

  課后反思

  本節課通過視頻及演示實驗,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課堂注重學生參與性,讓學生在“做中學”,將學生的思維和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投入。比如:感知大氣壓的活動中,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通過解釋大氣壓的有關現象,將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題,給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改變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灌輸式教學”。

  課標分析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旨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物理課程的學習,學生主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得到發展。而本節課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要求有:1、知道大氣壓強的存在。2、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3、知道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過程和結論。過程與方法上要求:1、進行實驗探究,估測大氣壓的大小,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2、通過對托里拆利實驗的學習,使學生理解用液體壓強來研究大氣壓強的等效替代法。最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運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現象,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具有將物理知識用于解釋日常生活現象的意識。

  新課標對本節課在教學上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有科學探究和科學內容兩部分組成,它們在物理教學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壓強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液體壓強教學設計06-12

壓力和壓強精品教學設計07-03

教學設計的設計07-17

蟬教學設計優秀教學設計04-05

ai教學設計 ai的教學設計05-29

流程設計教學設計12-09

教學設計07-11

教學設計04-19

《》教學設計09-27

怎樣教學生構思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及教學思路12-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通市| 磐石市| 太仓市| 铜鼓县| 新巴尔虎右旗| 册亨县| 长阳| 临邑县| 巴楚县| 安义县| 长沙市| 绵阳市| 云阳县| 汕头市| 廉江市| 化州市| 崇明县| 常山县| 莱西市| 临海市| 精河县| 永胜县| 浏阳市| 北辰区| 西城区| 高尔夫| 军事| 久治县| 广南县| 繁昌县| 山阳县| 中山市| 胶州市| 洛浦县| 凤翔县| 四川省| 冀州市| 隆尧县| 阜平县| 婺源县|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