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

時間:2023-03-29 08:46:0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1

  設計理念:

  詩詞已學過很多,抓詩中的意象、領會意境、抓住關鍵性的詞句領會感情的方法練了很多,學生還是不能自如利用,授課時應加以訓練,于是采用:朗讀抓意象,討論、領略意境和情感,賞評的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引導學生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的依戀之情

  2)培養學生通過誦讀、理解、鑒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領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歌的理章疊句。

  3、情感價值觀目標:

  1)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2)通過學習,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分析詩人所選擇的意象,體會詩人的對康橋的無限眷戀之情,感悟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對詩歌獨具特色的意象、意境進行具體分析,領會詩境之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康橋,今譯“劍橋”,是英國倫敦北的一座城市,靠近康河,世界著名的劍橋大學就在此城。徐志摩是1920年至1922年XX月在劍橋大學讀書,對康河情有獨鐘,經常在河邊看書,游玩,河中泛舟。1925年第二次來倫敦寫下了《我所知道的康橋》,他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河。”康河是他的理想王國,是他的精神家園,“康橋情節”貫穿于他的詩文中。1928年,他第三次故地重游,離開時寫下了這首留傳千古的詩《再別康橋》。

  二、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意象,領會意境和情感。

  (一)讀詩,抓意象

  1、導入:從詩的題目來看,這是一首抒發離情別緒的離別詩。不同于我們學過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詩,作者所要離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康橋的自然景物。

  下面請大家把詩齊讀一遍,看看作者寫到了康橋的哪些自然景物?用詩的術語說就是寫到哪些意象?

  2、學生讀詩。

  3、抓意象——師生互動

  討論、明確:第一節是“作別西天的云彩”中的“云彩”;第二節是“那河畔的金柳”中的“金柳”;第三節“軟泥上的青荇”中的“青荇”;第四節是“好榆陰下的一潭”中的“清潭”,而不是“彩虹”;第五節是“滿載一船星輝”中的“星輝”。

  (二)領會意境

  欣賞詩歌的一種方法,就是抓住詩歌的意象,利用聯想和想象,把詩中描繪的圖在腦海中再現,體會其意境。這首詩展給我們的是怎樣一種意境?

  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是漸緩最艷麗的黃昏,那才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因此,詩人在詩中展現的也是夕陽下的康河。那,夕陽下的康河是怎樣的意境和氛圍呢?讓學生閉眼在頭腦中想象每一節的畫面,然后主動陳述,討論后明確:意境是寧靜、優美、和諧。

  (三)情景交融,領會情感

  作者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河給我撥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面對康河,詩人寫景中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示:讓學生讀詩、討論,抓住每一節中關鍵的詞、句來理解。

  討論、明確:

  第一節用“招手”“作別兩天的云彩”來寫依戀之情。第二節寫的'是“金柳”,而“柳”在古詩詞中是離別的象征,并用比喻把“金柳”喻成新娘,使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人,濕潤可人,艷麗嬌媚,更寫對康橋的無限依戀。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因此在第三節中,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多情,正是詩人心之向往的地方。他意亂情迷,物我兩忘,“沉醉”其中,“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對夢的追尋,面對滿天星輝,歡欣無比,想引吭高歌。

  (四)解惑釋疑

  1、理解作者未放歌,“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

  學生討論、明確:

  因為追尋的畢竟只是夢,而現實中面對的是離別。怎能放歌?況且,詩人筆下的康橋寧靜優美和諧,像一個睡夢中的愛人,只有悄悄的才能融入這樣的境界。靜默和無語才是一曲深情的別離之歌。如古詞中寫“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真猶白居易的詩句“此時無聲勝有聲”啊!一切一切的語言都是那樣蒼白無力。

  2、詩的第一節和最后一節結構基本相同,字句稍有變化,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師生互動后明確:

  首尾回環照應,奠定了全詩輕柔纏綿感情基調,更好地抒寫了對康橋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深情。

  三、引導學生體會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提示:作為當時新月派代表詩人徐自摩非常推崇聞一多有關新詩的三類原則,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體會繪畫美

  上面我們已經在頭腦中再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那是詩中哪些詞語可以在頭腦中構成完美的畫面?

  學生討論、明確:

  1)色彩的詞語

  2)動作的詞

  2、音樂美

  先讓學生讀兩節詩,再讀一段文字,體會音樂美的好處,即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記住。然后討論:詩歌的音樂美體現在什么地方?

  明確:

  1)押韻

  2)詩句節奏,反復、復沓手法

  3、建筑美

  建筑美,即詩的形成美,每四行為一節,每一節詩行排列兩兩錯落,每句字為六字,間有八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給人美感。

  四、學生齊讀詩,體會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五、教師點撥,示范兩節,學生再讀。

  六、作業

  背誦全詩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鑒別關鍵詞、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激發學生朗讀品賞詩詞的興趣。

  2、培養學生鑒賞,評價現代詩詞的能力。

  3、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云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重視意境創造與音律和諧。著作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別康橋》。

  他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位毀譽不一的詩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歐,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研究英國文學時,曾在康橋河里劃船,在康橋上漫步,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懷抱中。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云游》等,《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

  二、中國現代詩人簡介

  現代詩誕生于五四運動前夕,它不斷接受外來影響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風格中,涌現了眾多藝術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聞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先驅,雖然他們風格迥異,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為我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概述詩歌寫作背景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說得太傷感于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

  三、示范朗讀課文(展示多媒體課件)

  四、同學們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生討論

  (展示課件)

  1、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內容和形式。

  2、具體分析《再別康橋》的內容(節)1、2、3、4 、5 、6、7。

  六、學生討論

  《再別康橋》語言形式(展示多媒體課件)

  七、再次朗讀本詩,討論它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展示多媒體課件)

  八、其他作品欣賞(展示多媒體課件)擴大學生的視野

  九、志摩影集(展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了解徐志摩

  十、英國劍橋大學掠影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鞏固練習

  (展示多媒體課件)

  十二、課后作業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新聞的基本格式和結構,了解新聞各部分的作用。

  2、通過本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

  3、學習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本課主要學習從報刊、電視、網絡這些渠道獲取信息)。

  【教學重點】

  1、掌握新聞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學習航天精神,學習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教學難點】

  掌握新聞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學習寫作新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家鄉泉州,有一座讓泉州人民引以為豪的建筑,它佇立在市區的圓盤上,上面有很多的飛天。這就是咱們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飛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飛天,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飛上九重天的向往。那,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中國歷史上還有什么與飛上藍天有關的人和事呢?

  討論:時間為5分鐘左右。

  總結歸納:最早的當屬嫦娥奔月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女媧補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記》、《封神榜》等文學作品;敦煌有“飛天壁畫”、“唐明皇游月宮”。

  二、主體

  教師:我國從古至今對飛天的夢總是抱有很深很濃厚的憧憬,這個夢想終于在20xx年10月17日得到了實現。這一天可以說是全國上下萬眾矚目的一天,也是我們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這一天,讓我們用一些定語來給它下定義。

  同學們看書,自己找詞語,或者自己形容(時間為3分鐘)。

  教師歸納、概括、點評:中國第一位宇航員、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實現了幾百年的夢想……(這些詞語可以 由同學們自己找、自己說,主要的目的是讓他們對這一天的意義有所了解)。

  教師:在課文的'開始,開頭的三段,給我們介紹了本篇新聞的主要內容,這一部分叫作新聞的導語。導語放到開頭,由新編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的精辟議論組成。

  一篇新聞除了導語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學們,回憶一下,新聞還由什么部分組成?

  明確:標題、電頭、導語、主體、結語。

  教師: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可以以本文為例來看這些部分的作用。標題,告訴我們新聞的內容;電頭,告訴我們時間和發布新聞的報社等情況;導語,剛才說過了,是介紹本篇新聞的主要內容。主體,圍繞導語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敘述;結語,就是結束。

  新聞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到開頭,次要的信息放到后面,這種結構叫作倒金字塔結構。

  教師:同學們,再從整體上看看課文,課文結構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記述“神五”的發射場景,中間則穿插對中國航天史的回顧(這個回顧是簡要的),二者很自然地銜接在一起。這是不同于一般新聞的地方。這是一種首尾四合型結構。

  同學們根據我們剛才歸納出來的文章的結構,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關鍵的事件?

  (提示:按照時間順序。)

  三、總結全文,共同完成課后練習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鑒賞現代詩歌的“三美”;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以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升誦讀能力。

  三、教學難點:

  把握徐志摩詩的純藝術美。

  四、教學方式:

  1、聲畫同步,視聽一體、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2、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復朗誦鑒賞詩之美。

  3、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一張作者的掛像,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片段,樂曲《神秘園》;印發補充資料《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間部分;提前板書聞一多詩歌“三美”主張(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以及“現代詩”字樣。

  2、學生:閱讀課本中現代詩的相關文章,查詢徐志摩生平資料,有條件可以先看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展播片段,準備回答教師提問。

  六、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播放電視劇片段和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再別康橋》章,掛出作者頭像,讓學生初步了解作者,感知其代表作的風格。

  (二)由學生簡單復述“我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921年開始詩歌創作,曾與胡適、梁實秋、聞一多等創辦《新月》月刊。他熱烈追求“愛”“自由”“美”,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他“活潑好動,瀟灑空靈的個性與不受羈絆的才華和諧統一”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徐志摩的詩歌在我國現代詩歌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盡管對其人毀譽不一),但由于“極左路線”影響使他這位把“美奉獻給人類”的詩人和他的詩,被長期封存。改革開放以來,才有他的數種詩集和散文集出版。

  詩人就讀于劍橋時,這“世界上最秀麗的地方”曾給了他美感,給了他靈性,在這里他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康橋成了他“永久的戀情”。這首詩作于1928年的XX月,寫的是他再次游歷歐洲重返康橋時的感受,故名曰“再別康橋”。作者另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三)初讀原文(自由讀)整體感知

  1、讀完后,讓學生說說讀完全詩的“整體感知”。

  “空靈”“飄逸”“瀟灑”,無以名狀的“舒適”和“輕松”“淺淺的惆悵”等。

  2、本詩以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實踐了聞一多的“三美”主張,的確值得細品:有哪些表現?(結合本詩,學生回答: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正適合朗讀)

  3、把握全詩感情基調: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四)配樂朗誦,加深理解(學生鑒賞為主,教師指導為輔)

  1、放《神秘園》樂曲,教師飽含感情地朗誦,充分營造讀詩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入境;

  2、展示多媒體:康橋風光片,請學生帶著聽樂感受再次小聲讀詩,注意重點字詞讀者與全詩意境;

  3、學生放聲朗讀,自行品味,教師適時點撥;理解與吟誦雙向并進。

  1)全班齊讀第一節,提問:大家覺得哪個詞語要重點強調?這又襯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2)請一女生朗讀第二節,要求給人鮮明的視覺形象,自己提問。

  3)找到情感發展高潮段,請一名男生先讀再揣摩。作者在水波星光交輝下想泛舟尋夢,放聲高歌,這表明了什么心情?你有這體樣的體會嗎?

  4)可是詩人接下來的抒情格調陡轉,請全體女生讀這一節,說出自己的感受。

  5)結尾部分全體男生齊讀,學生三言兩語談其特點。

  6)分小組讀以上四節,把握詩歌意象及其抒情意味,深入體味徐志摩詩的藝術之美。

  7)中間兩節與第二節結構及表意均相似,故而留白給學生多角度朗讀鑒賞;

  (五)學生討論的鑒賞小結,教師點撥。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詩人濃濃的深情,情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鑒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推動,我們便仿佛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六)再次播放音畫。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七)分層布置作業:

  1、利用補發資料進行比較閱讀,說說散文與古詩歌在寫法和讀法上的不同(層次較高的同學做)。

  2、課外延伸:找徐志摩另外一首詩《偶然》進行自我朗讀鑒賞(全體)。

  3、仿寫精彩詩句,多讀好詩,有條件可試著配樂(其他學生完成)。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5

  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分析:

  1、教材特點分析:

  《再別康橋》是一首現代新詩,它不同于學生接觸、學習最多的古典詩歌,在字數、句數、聲韻、節奏等形式上,用詞和語言表達上,抒情方式上等方面有較大不同,同時現代新詩對古典詩歌也有繼承性,他們有著某些一脈相承的聯系。

  《再別康橋》中,詩人描寫了康橋柔美的風光,利用想象和聯想和暗喻等的修辭手法,把康橋的景物描寫的妖嬈有情,表達了對康橋的依依不舍、感恩、懷念之情。學生要領會詩人描寫的畫面的意境,深刻體會作者對康橋的情誼。

  2、學生情況分析: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在課文中學習的詩歌并不多,且大部分是古典詩歌,對于現代詩歌的特點體會不深,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高一學生對新鮮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學中設置整體一貫的有價值的問題,對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理解現代新詩《再別康橋》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感受康橋柔美的風光,領會作者對康橋的熱愛、懷念、惜別之情,品讀詩人個性特征。

  2、學會利用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意象。

  教學重點:

  感受康橋柔美的風光,領會作者對康橋的感恩、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

  利用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意象。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渲染,小組探討,反復朗讀涵詠

  導入:

  同學們,有一個詩人曾經說過,“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同學們能猜出這個人是誰嗎?對,這個人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通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欣賞一下徐志摩眼中的母校康橋。

  請學生介紹作者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1897年XX月15日生于浙江海寧,1931年XX月19日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教師補充:

  我們看,徐志摩一生短暫,但他在這短短的十多年的文學創作中,給現代文壇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在現代文壇上始終是一顆皎皎明星。他的婚姻愛情故事也非常動人,三個女性與他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為人們說道,甚至還被拍成電視劇《人間的四月天》,同學們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搜索一下徐志摩的相關信息和詩歌作品,或者通過購買紙質書籍放到案頭時時欣賞,了解一下這位傳奇的詩人。

  解析題目:為什么作者說是“再別”?

  徐志摩三次旅行歐洲,在劍橋大學學習兩年,也就是詩歌中的康橋,他在劍橋大學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受到西方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等流派的影響,結識了很多有名的文學家,遇到了自己的愛情,在這里他的詩情得到觸發,進入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康橋成為徐志摩一生不可磨滅的記憶。

  在1922年離英前夕,寫有長詩《康橋再會吧》。1925年途經英國,沒有留下告別康橋的詩篇。1928年XX月,徐志摩故地重游,在歸國的海上,面對浩瀚的大海,詩人寫下了這首傳世的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初次朗讀,重視朗讀技巧

  我們現在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大家聽聽他的朗讀并作出評價。

  朗讀技巧:重音,快慢,聲調高低,歡快或低沉

  金柳(重讀)新娘、艷影(歡快愉悅)蕩漾(徘徊縈繞延長讀)招搖(延長)柔波(輕柔)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適當讀快一些)彩虹似的夢(夢幻空靈的感覺)

  第一、七節讀輕緩調,第五節適當高昂,第六節低沉

  這首詩第二、三、四每節中,兩句四行,一三行是一句的前半部分,二四行是后續部分,一三行是主語部分,是一些有寧靜柔美特性的事物,二四行是謂語部分,是對寧靜柔美性質的事物的進一步、具體的描繪,因此一三行重讀,二四行輕讀,使柔者更柔,形成一揚一抑的詠嘆效果。

  現在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讀一遍吧!

  再次朗讀,劃分詩歌層次

  同學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思考一下,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由哪幾節構成,試著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層意。

  本詩四行一節,一共由七節構成,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層:告別康橋(1節)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第三層:康橋尋夢(5-6節)

  第四層:再別康橋(7節)

  三次朗讀,研讀揣摩康橋風光景致

  下面我們來重點分析一下徐志摩為我們呈現的康橋風光,思考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景物,利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主要意象

  河畔的金柳(色彩)-----新娘(暗喻)-------無情變有情,富有女性的溫柔、羞澀、美麗

  波光里的艷影(擬人)---------心頭蕩漾------康和美景在作者的心頭縈繞、搖蕩不去,美!

  軟泥上的青荇(色彩)------油油招搖甘心(擬人)------水草濃綠生機,富有情趣,向人招手?

  榆陰下的潭水---------------天上虹(暗喻、移情)--------究竟是不是天上虹?為什么這么寫?

  移情解釋:作者主觀感情投射到客觀物象上,并發生了移位。“天上虹”是美好的意象,象征著作者的夢想、追求、愛情等美好的回憶,作者認為這榆陰下的潭水承載著自己的夢想、追求、愛情等美好回憶,這潭水就在作者的強烈的感情的催化下,移位成了“天上虹”。例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辭》有“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作者看到漫天飛舞的楊花,引發離別的傷感之情,眼前的楊花在詩人離愁的強烈傷感情緒下,移位成離人的眼淚。

  我們現在看一下,這些景物怎么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利用了暗喻、擬人、移情、想象、聯想等手法,描繪出筆下的這些景物,富有生機活力,充滿了人性美,尤其是女性的溫柔嫵媚的美,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對舊日夢想的懷念。

  分析討論詩歌的關鍵點

  1.作者在第一節連用三次“輕輕的”,有沒有累贅重復之嫌?

  三次“輕輕的”是作者對自己離別時動作姿態的'描寫。作者面對康橋,“輕輕的走”“輕輕的招手”,做出了這樣優雅瀟灑的姿態,實在是一種離別的樂觀的情緒表達。

  這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是詩人形象呢?

  樂觀,飄逸,灑脫,優雅的紳士形象。

  2.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作者在離別康橋的那天,沿河劃船而上,直至夜幕掩映,夏蟲也都陷于沉默,康橋的周遭環境是那安靜肅穆,而作者在康橋景色的描繪中,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不時陷入對過去學習、創作、愛情等生活的美好回憶,徐志摩對康橋的懷念是靜悄悄的進行著的,是屬于個人的獨家回憶的,是不可以用歌聲表達出來的,是作者灑脫、優雅的性格的寫照。

  課堂總結及布置作業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在徐志摩的指引下,對康橋進行了一番游覽,感受到了康橋的美景和詩人對康橋的熱愛和深深的懷念,還從詩歌中感受到了詩人灑脫、優雅的性格特征和詩人的人生理想。那老師希望你們課下,認真回憶自己曾經學習生活過的校園或者反觀我們現在的校園生活,找到自己情感的觸發點,寫成一篇小詩。

  下課。

  板書設計

  第一層:告別康橋(1節)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第三層:康橋尋夢(5-6節)

  第四層:再別康橋(7節)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6

  【教學目標】

  1、感知詩歌的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體會志摩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

  3、培養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揣摩詩的意象,領會詩的象征意義。

  2、體會詩的意象組合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點撥法。

  【媒體設計】

  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中的片段,并配以朗誦。

  【教學時數】

  1課時。

  【課前準備】

  印發北大中文系教授孫玉石先生撰寫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重讀〈再別康橋〉》一文供學生自學。

  【教學步驟】

  一、播放有關康橋的錄象片段,配以解說(畫面要能展示康橋的美麗風光;要突出解說徐志摩和康橋的關系)

  作者介紹:

  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寧,他很早就開始新詩的創作。1923年加入新月詩社,成了這一詩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詩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徐志摩在中國埋下了一顆顆豐潤肥沃的種子,直到今日依舊開著繽紛的花朵。

  寫作背景介紹:

  徐志摩1920年曾留學英國的劍橋大學,也就是康橋。劍橋是一所800年歷史的大學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對這座大學城懷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經這樣說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可以說是詩人的精神依戀之鄉。1928年的秋天,他帶著失意,重回劍橋,故地重游,勃發了詩人的興致,他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溶進了這首《再別康橋》。1931年XX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途中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他就這么悄悄的來,又這么悄悄的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云彩,卻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嘗這道堪稱徐志摩詩作絕唱的佳肴。

  二、朗讀

  1、聽配樂朗讀《再別康橋》。

  2、看課文題目,找出字眼。

  (別,由此可見,這是一首別離詩)

  三、研讀詩歌

  1、提問: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多了飄逸的'成分。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得出本文的感情基調──柔美纏綿。

  3、詩的主旨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和離別的悵惘,但全詩七節二十八句,不用一個留戀、惜別之類的詞語,那這種情是怎么體現出來的? (把這種感情全部融化于景物描寫中)。

  4、同學們找出詩中一些能傳達出柔美纏綿的情調的意象。

  5、下面請同學們靜思默想,選擇一種你最喜歡、最能撥動你心弦的意象,結合本詩體會它妙在何處?

  6、請同學們把你最愛的講出來,讓大家共享本詩帶給我們的美。

  7、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但靜止的嗎? (不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8、跟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本詩的意象美。

  9、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請一學生朗讀五、六節,其他學生評判,有無讀出感情的起伏來) 10、大家已經閱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 (學生先自己品味,然后自由談論,與同桌交流)。

  11、請學生推薦一位站起來有感情的朗讀,再次體會詩歌的這三美,從而把握詩人對康橋的摯愛。

  12、要求學生當堂背誦。

  四、總結

  追求內心的自由而不得,追求真正的愛情而不得,在1928年的秋天,徐志摩是帶著生活中的不如意來到劍橋的。就例如荷塘月色在朱自清的心中是一個美好的夢一樣,這時候的康橋,在徐志摩的心中也是一個夢,在這個虛幻的纏綿悱惻的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因此作者才會那樣的愛它,那樣的對它戀戀不舍才會費勁心思來描繪這樣一個柔美的纏綿的使人久留而不愿離去的夢的世界、詩的世界。

  五、遷移練習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沙揚娜拉》

  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溫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溫柔中。

  六、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7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提升審美趣味

  3、品味語言,感悟徐詩的獨特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1、教會學生詩歌閱讀方法,

  2、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問學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徐志摩。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也可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10)

  四、引導學生感受美(15-20分)

  欣賞朗讀后,讓學生指出本詩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1、鑒賞情感美

  詩歌抒發的感情有:愛國、思鄉、親情、友情、愛情等,讓學生總結本詩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或對康橋的戀之情等

  本詩的感情脈絡

  讓學生把七節詩分別用兩字概括:

  作別――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尋夢(放歌)――沉默――-告別

  讓學生感受感情的波瀾: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在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帶著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轉變正是基于對康橋不可遏制的愛,是柔情,還是激情,還是深清,是一種熱烈的柔情。

  2、意境美

  教師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讓學生找出本詩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一支長篙、

  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作者融入人什么感情。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3、語言美

  讓學生選出美的語言加以分析,提升鑒賞能力。

  五、總結徐志摩詩歌特點:

  語言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

  六、背誦全詩(配樂)(8分)

  七、課后作業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篇】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02-06

《再別康橋》 教學設計03-10

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03-10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03-01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01-30

《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03-09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范文03-09

關于《再別康橋》教學設計03-09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范本03-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巴马| 榆中县| 长海县| 新沂市| 伊通| 象州县| 孝昌县| 侯马市| 五指山市| 万源市| 鸡东县| 家居| 四会市| 靖远县| 鹤壁市| 九寨沟县| 龙口市| 岳池县| 攀枝花市| 乐至县| 化隆| 黎城县| 阳城县| 景洪市| 裕民县| 庆城县| 加查县| 贵定县| 名山县| 开鲁县| 南涧| 根河市| 达孜县| 武隆县| 新乡市| 河东区| 澜沧| 水城县| 鄂托克前旗| 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