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過程與方法:通過抓住文中的人物語言朗讀體會,理清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葉子和果實的關系,從而受到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這一科學思想的教育。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2)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
教學難點:
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出示圖一):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細長的葫蘆藤上面長滿了綠葉,可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可愛的小葫蘆哇!那人后來得到了葫蘆嗎?這又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4課《我要的是葫蘆》。
2、板書,讀題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得的字可以借助漢語拼音,或者問同學。
2、檢查自學情況:
(1)認生字:葫蘆藤哇盯言每治棵掛怪慢
。2)認讀詞語:葫蘆細長長滿雪白可愛每天蚜蟲自言自語盯著慢慢地
。3)開火車讀去掉拼音后的生字。
。4)再讀課文,并在自然段前標上序號。
(5)分自然段讀課文,想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
(6)指名分段讀課文。
3、小結:從剛才的檢查中,老師知道同學們個個都是聰明好學的孩子,很快就能與這么多的生詞、新詞交上朋友,我相信在后面的學習中,同學們表現得會更棒。
三、指導寫字:
1、找出左右結構的字,引導發現左右結構的字有什么特點
2、教師范寫,有重點地指導
3、學生描紅臨寫
4、交流、評議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認讀生字詞語.
2、聽寫詞語。
二、自主合作,朗讀感悟:
。ㄒ唬⿲W習第一段:
1、(出示圖一)師:剛開始那葫蘆長得怎么樣呢?自由的朗讀第一自然段。
2、出示句子:“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葫蘆長得好?理解“長滿”“謝”“掛”。
3、你歡這些可愛的小葫蘆嗎?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你的喜愛之情。
4、指名讀。
5、這么可愛的小葫蘆,大家都非常喜歡、從哪里能看出種葫蘆的人喜歡呢?
6、練習用“每天”造句。
師:這顆葫蘆長得這么好,這么可愛的小葫蘆,一定會結出大葫蘆,實際上是這樣嗎?這是為什么呢?
。ǘ┬〗M合作學習第二、三段:
出示思考題:
1、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種葫蘆的人是怎么做的?
2、說說小葫蘆為什么會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3、小組練讀種葫蘆的人與鄰居的話,看誰讀得最好。
(三)交流匯報學習情況:
1、指名回答
2、隨機指導朗讀:
(1)那個人眼睛只盯著小葫蘆,此時他心里會怎么想?理解:“盯著”“自言自語”,反復朗讀體會此時種葫蘆人的高興心情。
(2)鄰居提醒他要治一治葉子上的蚜蟲,他卻不以為然滿不在乎,這時他心里又想些什么?
(3)角色朗讀(鄰居:勸說,種葫蘆的人:奇怪,不以為然)
3、補充:(綠色加工廠)
。ㄈ~子是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植物通過葉子吸收太陽光和二氧化碳,再與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成為植物的營養。)
4、填空,明白原因:
因為葉子出了(),葉子被蟲()就(),沒有葉子,不能把充足的養料送給小葫蘆,小葫蘆缺()所以都()。
。ㄋ模R讀第四段;
1、種葫蘆的人見到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
2、學了這個故事讓你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練習,發展語言;
1、假如讓你來勸說那個種葫蘆的人,你將怎么樣來說服他呢?
2、讀編故事: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顆葫蘆
五、回歸課題,總結延伸:
今天大家又學到了新的知識,明白了葉子與果實的關系、其實在大自然中到處都蘊藏著知識和智慧的寶藏、只要你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多看課外書,你們會有更精彩的發現、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12-08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設計01-10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03-06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02-11
我要的是葫蘆的精品教學設計04-03
我要的是葫蘆的優質教學設計04-02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的范文11-17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教學設計01-03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與反思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