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壯族傳統節日“壯年”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壯族傳統節日
壯族是多節日的民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其中,春節、“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壯族最重要的節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節、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節、重陽節、冬至日等節日。那么壯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一起來和小編數一數吧。
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制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著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
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制成,挾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制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
隴端節,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后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后,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余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后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婭拜節
云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后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并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壯年
也叫"將也益",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豐登。
相傳古時曾殺人祭社,后來以豬代之,社王棚一般設于村邊大樹腳下,祭時,由魔公主持,婦女和家有孕婦的男子均不能參加,在社棚前宰豬敬供,集體叩拜,莊嚴肅穆,不許喧嘩說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則當年收成不好,禽獸為患。祭畢,將煮熟的豬肉按戶均分,各得一串,帶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從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嚴禁內外人出入。過年十天之內為節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親友互訪道賀,青年玩山串寨對歌作樂。有的還給周圍兄弟民族送年禮,近鄰的苗、侗、瑤、漢等族,前來作客,有的還鳴炮、擊鼓、吹笙,表示慶賀,到處喜氣洋洋,充滿著民族團結氣氛。
不過壯年的壯族村寨,則以春節為大年,其活動與當地漢族相同。
三月三
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于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臺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彩鳳、唱采茶擂臺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年男女們的注重力大多不在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過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侶。
牛魂節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節,又叫做脫軛節。在壯人的意識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間的一般牲口。有一個故事說它四月初八誕生于天上,所以這天是牛王誕日,當初因為陸地巖石裸露,黃土望不到邊,塵沙彌漫,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牛王奉命從天上來到人間,播種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種,誰知它弄湖涂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叢生,侵凌田禾。因此被罰留在人間吃草。但天上并沒有忘記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從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因為是給牛過節,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勞動。主人用楓葉水泡糯米蒸飯,然后先捏一團給牛吃。牛欄外安個小矮桌,擺上供品,點香燭,祭奠牛魔王,人們還要唱山歌,唱彩調,歡慶牛的生日。
莫一大王節
每年六月初二為莫大一王節,是為紀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壯族英雄莫一的。柳江、龍江兩岸的壯族群眾把他奉為祖先,在神龕上有寫有他的神位。每年六月二日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雞殺鴨,焚香供祭,求他佑護壯家人安寧。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的儀式。供品用兩牲,即一頭豬,一頭牛。祭奠的方法也很非凡,要用豬和牛的肉、骨頭、肝、腸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時做,同時擺上神臺,而是隔一會送一道,十二道齊全,即可焚紙行禮,祭畢,將每道菜按全村戶數分份,每戶一人參加聚餐,禮成。
中元節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俗稱鬼節。這是壯人僅次于春節的大節。從七月初七就已經開始有節日的氣氛了。七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壯族受漢族的影響,也很同情這對難得相會的夫妻。但壯人還另有說法,認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來染布、做醋、煮藥,格外好,所以家家戶戶中午有人趕往河邊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當女兒節,出嫁的女兒不但不像織女那樣渡過鵲橋尋夫,反而離開夫家回到母親的懷抱。
初七過后,人們便為中元節辦貨,忙著趕圩采購香燭和鬼衣紙。節日到,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殺豬,一派節日氣氛。有的地方從初七開始就用鮮筍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開始大祭,供桌上擺滿了豬肉、整雞、整鴨、米粉、發糕、糍粑、糯飯,一直擺到十六日。每次用膳這前,得先把供品熱一下,祭過祖,才能進餐,供桌下撂著一個很大的紙包袱,里面塞滿了藍、白、紫色紙剪成的鬼衣和紙錢。每次祭奠都燒一些,燒過之后,用芭蕉葉、海芋或荷葉包好灰燼,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燒完,一起包成兩大包,由一位老人頭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邊,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還燒紙船、紙馬和紙屋,讓祖先滿載而歸。
霜降節
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節日,已經有360多年的歷史。這個節日流行在大新縣的下雷、雷平及寶圩一帶,但影響擴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縣。正降日凌晨人們便帶糍粑、年米、肉、香燭等聚集玉音廟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奠,州官也必身著官服,率眾頂禮拜祭。1949年以后雖不舉行供祭。但紀念活動依然十分熱烈,有演戲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獅的,等等。
【壯族傳統節日】相關文章:
壯族傳統節日“壯年”04-21
壯族傳統婚俗12-22
壯族中秋節的習俗04-19
壯族的節日民俗文化12-27
壯族的過年風俗04-21
廣西壯族的飲食文化06-14
壯族三月三活動方案07-03
壯族三月三作文范文(精選23篇)02-29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和習俗作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