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以下是小編精心搜集整理的護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三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摘要: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病,多見于長時間站立工作,負重工作,習慣性便秘的中年人。手術治療是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根本方法經過適當的手術治療及輔助抬高患肢,彈力繃帶支持護理,可取得滿意效果。
關鍵詞:下肢靜脈曲張,手術護理
目的:下肢淺靜脈曲張術前準備及術后護理
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自2009—2010本組2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齡30-75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肢靜脈曲張,早期可見下肢淺靜脈擴張、迂曲,常感乏力、酸脹。病程較長者足靴區皮膚色素沉著、濕疹和潰瘍形成。
2.手術方式:硬膜外麻醉下行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高位結扎及剝脫曲張的大隱或小隱靜脈。
3.護理
3.1術前準備:普魯卡因皮試,通知術前10小時禁食,6小時禁水;為避免術后發生切口感染,做好充分的皮膚準備,做好下肢皮膚濕疹和潰瘍的治療和換藥,患者靜脈曲張術前用記號筆做好標記;主動與患者交流,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及術后配合護理的重要性,使患者消除顧慮并積極配合。
3.2術后護理1體位:手術一般行硬膜外麻醉,術后臥床休息抬高患者20-30厘米,促進靜脈回流。2.應用彈力繃帶,彈力繃帶至上而下包扎,包扎不應防礙關節活動,并保持合適的松緊,彈力繃帶一般維持到拆線。3.鼓勵患者在下肢有感覺后及早進行足背伸展活動,術后24小時后在彈力支持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及回流,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4.有皮膚慢性持續潰瘍患者,應持續換藥。5.飲食:術后1天即可正常飲食,多食清淡易消化、含粗纖維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不宜大量飲水及飲料。
3.3健康指導1.出院后仍需穿彈力襪1-2個月,晚上睡覺時將患肢抬高20-30度。2.指導患者進行適當體能鍛煉,增強血管彈性,避免長時間久站或坐位。3.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冷刺激引起復發。4.避免過緊的腰帶、吊襪和緊身衣物,保護患肢,避免外傷。并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肥胖。5.出院后如有傷口滲血或分泌物流出,即使到醫院檢查。
4.結果:25例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無出現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徐偉.下肢靜脈曲張術后康復訓練指導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3,18(9):710-711.
2 李夢櫻.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24.
3 曹偉新.外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38-341.
4 段志泉,張強.實用外科血管學[M].第1版.沈陽:遼寧科學出版社,1999.530.
5 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篇二
摘要:中醫推拿在針對肌肉張力異常疾病方面開展較廣,但在西醫理論中推拿針對改變肌肉張力的情況很難量化。針對該問題本文從肌肉張力改變的發病機理及中醫推拿的治療機理的角度闡述了中醫推拿的治療效果,并提出了作者在如何使中醫推拿在國際上推廣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中醫推拿,肌肉張力
1.前言:
推拿最早又名導引、按蹻或按摩等。推拿療法淵源久遠,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論著《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按謂以手往下抑制,摩者謂徐徐摩之也。”(《素問·血氣形志篇》)按摩療法的產生在《素問·異法方宜論篇》中也有記載:“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可見按摩療法最初是適應痿厥寒熱病而產生的,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擴大了適應范圍。隨著祖國醫學理論的不斷完善,按摩療法的適應癥由最初的痿厥、寒熱等幾種,至清朝,已可治療內科、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等科的幾百種疾病了。[1]然而中醫推拿在治療運動系統方面的疾病,如:肌肉痙攣、軟組織損傷、肌肉萎縮等效果尤為顯著。上述運動系統障礙體表多表現為肌肉張力的變化。本文將對中醫推拿在肌肉張力方面的影響加以討論。
2.肌肉張力變化的情況分析
肌肉張力是由肌細胞相互牽引產生的力量。肌肉靜止松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并表現為多種形式。如人在靜臥休息時,身體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張力稱靜止性肌張力。軀體站立時,雖不見肌肉顯著收縮,但軀體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張力,以維持站立姿勢和身體穩定,稱為姿勢性肌張力。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稱為運動性肌張力,是保證肌肉運動連續、平滑(無顫抖、抽搐、痙攣)的重要因素。肌張力的產生與維持是一種復雜的反射活動,是由分布在肌肉中的肌張力反射的感受器(神經肌梭和神經健梭)接收到信號,再由脊髓前角細胞及腦干運動性神經核內的a運動神經元,支配梭外肌、r運動神經元發出Ar纖維到達并支配梭內肌。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變均可引起肌張力改變。臨床多出現兩種肌張力方面的變化,分別是肌張力減低以及肌張力增高,現將中兩種情況結合推拿分別進行討論。
2.1肌張力減低
肌張力減低是指肌肉松弛時被活動肌體所遇到的阻力減退,肌內缺乏膨脹的肌腹和正常的韌性而松弛。可因損害部位不同而臨床表現有異。脊髓前角損害時伴按節段性分布的肌無力、萎縮、無感覺障礙、有肌纖維震顫。周圍神經損害時伴肌無力、萎縮、感覺障礙、腱反射常減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經接頭病變肌張力降低,肌無力、伴或不伴肌萎縮,無肌纖維震顫及感覺障礙。脊髓后索或周圍神經的本體感覺纖維損害時常伴有感覺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小腦系統損害時伴運動性共濟失調,步行呈蹣跚步態。新紋狀體病變時伴舞蹈樣運動。針對由于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的肌肉萎縮推拿能增強肌肉的張力和彈性,使其收縮機能增強和肌力增加。其原理是,推拿能增加對那部位的毛細血管數量,增大其管徑,使血液循環大大改善。同時還能促進肌肉萎縮部位的血管網重建,恢復血管壁的彈性,改善管道的通暢性能,降低血液流動的外摩擦力等。這些都可減緩萎縮的肌肉組織萎縮進程,從而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彈性、松解肌肉、肌腱與周圍組織的粘連。在針對肌張力減低的情況時退拿手法多采用較輕手法,這樣可以激運動神經,提高肌肉興奮性,達到增加肌肉張力彈性的效果。
2.2肌張力增高
肌張力增高分為痙攣性呈強直性兩種情況。痙攣性的肌張力增高伴發于錐本束損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動運動患者關節時,在肌張力增高情況下出現阻抗感,這種阻抗感與被運動的速度有關。強直性肌張力增高見于某些錐體外系病變中的特殊張力變化,其肌張力增高有選擇性,上肢以內收肌、屈肌與旋前肌為主,下肢以伸肌肌張力增高占優勢。被動運動患者肢體時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痙攣性者小,但和肌肉當時的長度即收縮形態并無關系,在伸肌和屈肌間也沒有區別。無論動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這種肌張力增高稱為鉛管樣強直,如因伴發震顫而產生交替性的松、緊變化,稱為齒輪樣強直。除此之外肌肉組織在高強度的運動后,由于代謝的中間產物乳酸的大量產生,沉積在肌肉組織中,也會出現肌肉痙攣疼痛和疲勞的現象。臨床治療過中結合藥物的推拿可對張力較強的肌肉組織減張的作用。另外針對疲勞性肌肉張力增加進行推拿治療,能促使其內部的乳酸消散和排出,減緩疼痛感,疲勞消除從而降低肌肉痙攣情況。同時通過按摩手法治療,有利于肌肉中毛細血管的擴張,后備毛細血管開放增加,我國醫學界認為,推拿與按摩手法作用下,肌肉橫斷面的毛細血管比手法作用前增加40倍,并改善微循環中的血液流速、流態,加速體內活性物質的轉運和降解,促進炎性物質的排泄[2]有利于剝離粘連、理筋生新、促進損傷肌肉組織的修復;從而起到功能恢復快,康復期短,后遺癥消失的良好作用。另外肌張力增加多伴有關節活動受限,如:踝關節損傷是運動損傷中最常見的,主要是側副韌帶的損傷受傷后踝部出現腫脹疼痛,壓痛明顯,不能走路或勉強能走而運用推拿按摩手法,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水腫散結,改善新陳代謝,有助于松解粘連、潤滑關節、糾正筋出槽及關節錯縫,恢復關節的正常生理功能針對肌肉張力增加時的推拿手法多采用重手法,使局部溫度升高增加血流盲從而療肌痙攣。[3]
3總述
中醫把人體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同時認為人與自然界和社會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整體觀念貫穿于中醫的所有領域,推拿臨床亦不例外。[4]在西醫的指導思想下人們習慣于單純從局部解剖與現代病理學知識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加之西方醫學對中醫治療的確切性及量化方法存有疑問,這樣使我們傳統中醫在國際上很難推廣。如何運用中醫整體觀念來指導推拿臨床,并對其療效的針對性及確切性的量化是應該認真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廖軍關于推拿教學改革的思考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第24卷第6期29-30
[2]陳中偉,實用運動醫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1):26,39.
[3]雷鳴枝,推拿按摩治療運動性軟組織損傷的應用研究懷化學院學報200827,589-91
[4]王寧中醫整體觀念對推拿臨床的指導意義及其應用舉隅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732976-78
[5]紀樹榮運動療法技術學華夏出版社2006524-529
篇三
摘要: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措施-論文網
關鍵詞: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因素
(云南省大理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
手術室護士是一群在特殊的工作環境中從事特殊護理工作的人群。手術室的特殊環境使得手術室護士經常暴露在一些危險的因素當中,從而威脅手術室護士的自身健康。因此,作為在手術室工作的護士,首先必須正確認識手術室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強化自身的防護工作,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和日常工作的順利進行。
1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因
1.1.1射線的危害:有資料證實:射線可激發空氣中氣體電離,產生氮化物、臭氧、
自由基等有害物質,少量多次接觸射線可致癌或致畸。
1.1.2紫外線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線是手術室空氣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線能將空氣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對皮膚黏膜和肺組織都有強烈的刺激性,長期接觸可引起角膜炎、結膜炎及皮膚紅斑、肺氣腫和肺組織纖維化等。
1.1.3噪聲危害:噪音對人體的聽覺有明顯損害:聽力下降;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血管平滑肌對縮血管物質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對內分泌系統也有影響:煩躁、判斷能力和持續記憶力減退,降低靈活性,導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錯。噪聲超過50分貝可影響人的休息和睡眠,聲級達到7090分貝,會使人感到厭煩,影響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長期刺激可引起耳聾,機體植物神經紊亂和內分泌功能紊亂等。手術室平均噪聲應是60-65分貝,這是機體8h內允許的最高水平,但常達到90分貝。所以,手術室屬于噪聲嚴重污染的科室。手術室的噪音主要來自于監護儀、高頻電刀、超聲清洗機等的噪音等。
1.2化學性危害因素
1.2.1各類化學消毒劑的危害:如甲醛、環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劑等。長期接觸各種化學消毒劑,輕者刺激皮膚,引起接觸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觸可致肺水腫、同時能使細胞突變、致癌、致畸等。
1.2.2麻醉氣體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廢棄可對手術室工作人員的聽力、記憶力、理解力、讀數字能力及操作能力產生影響。長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氣體的污染環境中,有引發自發性流產、胎兒畸變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3抗腫瘤藥物的危害:惡性腫瘤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使用抗腫瘤藥物非常普遍,抗腫瘤藥物可通過皮膚和呼吸道進入人體,損害正常細胞,出現白細胞下降、脫發、月經不規律等。另外,抗腫瘤藥物還可以通過胎盤運轉,造成畸胎等。
1.3生物性危害因素和意外損傷:手術室護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患者的血液、體液、排泄物等容易被傳染各種疾病;銳利器械、針頭等不當的操作會發生血源性感染。常見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螺旋體病毒等可因銳器刺傷直接傳播。研究表明,醫務人員職業感染中,80.6%由銳器刺傷所致,醫務人員因針刺傷或損傷接觸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險性為2%~40%,感染丙肝為3%~10%。電損傷:高頻電刀、電鉆等設備的廣泛使用,大大增加了護理人員電擊傷、電灼傷的概率。
1.4生理和心理因素:手術室護士每日精神高度緊張、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節奏快、所面臨的工作具有高危性、高風險性、高強度性、無規律性。長期處于此環境中,使手術室護士存在諸多的威脅。手術室繁重的工作可使手術室工作者頸椎病和腰背損傷的幾率大大增加;同時手術室的工作節奏快,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往往會使人產生疲憊感,影響手術配合質量;長時間的連續工作及空腹、飲食不規律等易致手術室護士患胃潰瘍、偏頭痛等;長久的站立工作導致下肢靜脈曲張等。
2防護措施
2.1制定職業暴露管理制度:根據職業防護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并完善職業暴露的處理流程以及應急預案,完善消毒隔離制度,制定防護流程,完善防護設施,建立醫護人員利器傷管理制度,處理及上報制度。
2.2加強醫護人員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教育:把職業安全教育作為在職培訓的內容,醫院應定期組織醫護人員進行職業安全相關知識的培訓學習,并進行考核,以此加強醫護人員的職業安全知識。
2.3執行嚴格的自我防護措施:(1)預防物理性危害:手術室應設立射線專用的手術間,術中要使用射線照射時,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手術室護士應該暫時回避,如不能回避,要事先穿好鉛衣。參加手術的護士應該定期輪換,避免短期大劑量接受射線的照射。對于懷孕的手術室護士應避免接觸射線;在手術室進行紫外線消毒時,手術室護士應回避;在手術間內限制不必要的交談,做到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對于手術室的醫療電器,要定期檢查和維護,及時淘汰陳舊的設備,引進性能好,聲音小的設備。(2)預防化學性危害:對于化學制劑應妥善保管,放在陰涼通風處,易揮發毒劑要密封保管。消毒劑現配現有,劑量應準確,避免大劑量使用,使用時做好防護措施;手術室要定時通風換氣,使麻醉廢氣等有害氣體及時排出;在接觸抗腫瘤藥物時,要嚴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護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時焚燒處理。
(3)預防生物學危害及意外損傷:對于手術病人,術前做好乙肝三系檢查和HIV測定等相關檢查,查明為陽性患者應在手術通知單上注明,讓手術室工作人員能夠早知道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手術室護士應定期自我檢查,及時發現破損的皮膚及粘膜,及時處理,及時采取措施;使用帶有保護設計的針頭、套管針;做靜脈穿刺時或與患者的血液直接或間接地接觸時,工作人員應盡可能地戴手套操作,如果沒戴手套,在操作后要及時洗手,簡單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重要環節可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等消毒液浸泡。參加手術者一律戴手套最好戴雙層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手套或聚乙烯手套,醫務人員接觸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減少50%。根據國外報導,雙層手套穿孔率為4.7%,其中外層8.9%,內層<0.5%,而單層手套的穿孔率達11.5%-50.0%;洗手護士在安裝、準備手術刀片時,應使用工具,不要徒手安裝,防止誤傷自己;手術刀、穿刺針、縫針、刀片,注射針頭等銳利物品放在手術臺上的小碗里,不可隨意丟棄;手術中,縫針、手術刀、注射器針頭應放入彎盤內傳遞,防止誤傷他人和自己;不要重新給用過的注射器針頭戴保護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針頭、穿刺針、刀片、縫針等用后應放人銳器盒內,并加蓋回收,進行無害化處理。使用銳器盒后,針刺傷的發生率降低了50%;在尖銳物被丟棄前,應檢查銳器盒以確定未裝滿或針頭未突出,以防止運送時造成銳器傷等。
2.4適當調整護士工作強度和心理壓力:在工作中適當調整洗手護士和巡回護士工作的次數,既要保證工作的連續性,又要注意緩解護士因工作帶來的身心疲勞,緩解緊張的程度。讓手術室護士注意節約體力和能量,減少無效勞動。管理者應合理設計流程,保證手術室工作的高效率性。可以在手術間播放輕柔緩和的音樂,使手術室護士放松身心,為手術室護士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同時在工作之余讓手術室護士學會調整自我,積極做好手術室護士的心理健康維護。
3小結
醫學科學的發展,推動了護理事業的進步。在醫療工作中,護理事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保障護理人員的職業安全是當今醫療衛生事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對于手術室這一特殊的工作環境,手術室護士由于各種職業因素及工作環境的原因,面臨許多的職業傷害的威脅。雖然許多醫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來降低傷害的發生,但作為在手術室工作的護士來說還是應該加強自身的防護意識,只有這樣才是降低傷害發生的最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魏俊英.淺談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措施[J].實用醫學雜志,2008,15(32):4615-4616
2 李美清,蔡秋玲,黃柳芳,鄧月梅.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安全的危險因素的分析及防護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07(13):112-114
3 李小莉.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措施[J].中國醫藥導報,2009,6(25)
4 盧玉惺,劉敏.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對策[J].四川醫學,2007,28(2):224-225
5 王玲玲,郝彩琴,譚變霞.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與防護措施[J].吉林醫學,2010,31(33):6120-6121
6 文楚玲,鄭小金,莫美珍,黎小冰.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護[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6):749-750
7 沈霞.手術室護士對職業危害相關因素的調查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7,13(5)114-115
8 楊亞紅.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與防護策略[J].吉林醫學,2008,29(4):344-345
9 鄭靈,丁兆紅.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與防護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4,10(7):48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