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小微企業融資困局的破解對策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逐漸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以及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雖然我國近年來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重視,但是小微企業融資困難一直都是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本文將結合企業融資的相關理論知識,分析小微企業融資所面臨的困局,并提出相應的破解對策。
【關鍵詞】小微企業;破解對策;融資困局
一、引言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全世界范圍部分國家的經濟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造成經濟疲軟狀態。中國的小微企業,尤其是沿海地區的小微型企業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出現了很多“跑路”事件。此次危機為小微企業后期發展,尤其是融資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小微企業作為融資主體,其融資途徑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內源融資以及外源融資,外源融資又可以分為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兩種形式。內源融資通常是企業利用自身的發展狀況,從企業內部融通的資金,概括來說是企業在創建過程中的原始資本積累以及在經營過程中剩余價值的積累,主要包括股本、留存收益等。外源融資則主要是以企業所處市場,運用企業的品牌效應等自身資源從外部融通資源的途徑。其中,間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貸款、民間借貸、融資租賃等;直接融資主要包括發行股票、債券。由于小微企業自身實力狀況,其外源融資主要集中于間接融資。雖然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多種多樣,但是小微企業的融資依舊面臨著很多困境。比如,融資渠道利用不充分、融資成本過高、融資信用制度創建不完善、政府政策不實用等,這些問題都亟待我們予以思考解決。
二、小微企業融資面臨的困境
1、融資渠道利用不充分
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小微企業中,95%有融資需求,其中43%選擇銀行貸款的融資渠道,45%選擇民間借貸的融資渠道,剩下的則側重于選擇內源融資、信托融資等方式。由該組數據我們可以分析得出,小微企業目前的融資渠道過于狹窄,在眾多的融資渠道中,它們僅將融資渠道限定在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其他途徑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小微企業在融資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
2、融資成本過高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小微企業大多選擇銀行貸款以及民間借貸作為融資途徑。眾所周知,銀行在進行貸款業務的過程中,會對企業的資金實力、經營實力以及誠信度進行嚴格的考核。小微企業由于其經營規模、經營范圍等的影響,銀行對其貸款門檻要求往往很高,這種要求自然而然的轉嫁為貸款利率,導致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偏高。此外,從溫州房地產泡沫“跑路”現象我們可以看出,民間借貸的貸款利率也不容小覷。在如此高的借貸利率之下,小微企業很難獲得資金支持,使企業的發展處于惡性循環過程當中。
3、融資信用制度創建不完善
融資除了需要提供資金方擁有足夠的資金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融資方與提供資金方兩者之間擁有良好的信用度,確切的說是融資方必須擁有較高的融資度來取得提供資金方的信任。目前,融資信用制度的創建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由于小微企業管理者的信用意識以及品牌意識較差或者部門執行力度差,造成小微企業信用度普遍較低,也給銀行貸款等其他融資渠道的運用帶來一定的困擾。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一種融資渠道都有一個規范性的信用標準作為衡量信用度的尺度,尤其是外源融資渠道,這就使得提供資金方在對小微企業的信用進行考核時不一定客觀、公平,會給提供資金方帶來隱形的資金危機,進而提高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
4、政府政策不明確
政府的政策往往存在的一定的模糊性,即原則性強、針對性差。比如“國九條”中關于小微企業的稅收減免政策,雖然原則性很強,但是所謂的原則性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導致出現上面請客、下面買單的現象,削減地方的積極性。此外,在融資渠道方面也不盡明確,比如對于信托融資渠道的規定,只是對信托融資的一些中介進行了原則性的指導,這些原則對于其具體操作并沒有進行詳細規定,對于其中出現的問題也沒有提出很好的解決策略,給信托融資中介帶來規避法律法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