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目前為止,全國較為知名的財經類高等院校基本都開設了行政管理專業,其中絕大部分擁有行政管理專業學位碩士點以及以行政學為學科基礎的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總的來看,雖然各財經類院校開設的行政管理專業在較短的時間實現了較快的發展,但在專業建設、教學特色、教學方法等方面還遠遠落后于著名的綜合性院校,還沒有形成適合于財經類院校的專業發展模式。這不僅不利于財經類院校各學科專業間的均衡發展、制約了財經類院校總體發展目標的實現,而且將嚴重影響我國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生產的制度化水平以及在專業歸屬、理論框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發展。為此,本文將結合財經類院校的自身特點來探討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目標、模式、路徑等,以期推動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跨越式、創新性發展,同時也為財經類院校非財經類專業的建設積累經驗。
一、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主要問題。
相較于金融,商業和管理專業,金融和經濟學高校管理創造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屬于“落后”的專業。首先,從各專業的國內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恢復發展情況直到1987年,至今只有短短的發展20年期間,沒有與其他學科堅實的基礎和實力。知識生產的制度化程度較低,在專業的家居,發展方向和方法框架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其次,從金融學院和經濟學專業的發展,許多高校管理到前后擴招高校建立后,二十世紀在90年代末,開發時間短,遠從財政,金融,會計,商業及其他嚴格的紀律專業學位和學術基礎,學術影響較小,實力較弱的學科。
1、專業建設滯后于社會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學畢業生分配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已經發生了供求關系和路徑的重大變化。在過去,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專業畢業生大多從事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政府機關。隨著經濟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深刻,特別是政府機構改革和公務員制度的改革,我們的黨政機關人才的選拔和招聘更多的員工少,對人才素質要求的范圍要求較高,對增加當前行政管理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難度。與此同時,變化在許多大學,包括金融和經濟學的大學,但人才需求往往缺乏敏感性,堅持行政主體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傳統的觀念是不相等的,忽視公共事務管理的參與和行政服務性質。這樣一來,它將影響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教育,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符合,更不利于行政管理專業的社會認同。
2、專業的學科基礎不明確。
據歷史記載,管理的科學性是現代社會科學知識生產體系的必然結果。 “體制工藝紀律的一個基本方面是,每一個主題把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被定義,尤其是為了說明什么是在類似主題的社會現實中,它和那些之間的區別。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國家和政府的比較分析威爾遜和古德諾,國家職能和政府,研究的方法,管理的科學性,職能,實現政府與政治的分離。與此同時,泰勒,法約爾等主張用科學的管理理論,促進政府管理和科學管理,提倡官僚主義和行政效率為重點,研究的管理將是經濟和效率作為首要目標管理,而“科學”視為實現政府目標的基本手段。因此,從發展對政治學和管理學兩個研究傳統,即,政治學,管理學的形成為基礎的學科管理初期的管理。顯然,有現實的我國行政紀律歸屬和理論傳統之間的高度一致性,即政府最初是政治學的分支,分級管理紀律。由于路徑依賴,許多金融機構在建立行政專業人士往往沒有認真考慮管理問題,如何結合發展我們學校的優勢,但一些綜合性大學的拷貝構造模式管理專業,在模糊學科基本管理管理專業,甚至更多的混亂。
3、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
由于學科基礎界定不清,必然會導致課程設置、師資構成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各院校開設的課程大同小異。許多學院和財政大學經濟學主要是復制的綜合院校的教育模式。因此,不同的,雖然他們有不同的資源條件,但其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且一旦設置,更新很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比例,課程往往被教師和課程,隨機性和波動等。這顯然不利于發揮每個學校資源,也難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2)師資水平相對較弱。由于行政管理的金融和經濟學專業的大學教學人員大多來自經濟或金融專業,所以有很多的缺點在管理過程和核心學科發展的把握,在同一時間,從引進一些綜合性的大學的政治學,行政管理學教師也很難根據財經院校的固有特性和大學開展教學研究。結果,財政行政管理專業院校和教師的整體水平的經濟很難得到體現。
二、結束語
總之,有在金融和經濟學院的專業建設行政管理的諸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有利于促進管理在我國的全面進步,也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社會需求。這就要求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法律制度下的人員管理,促進行政管理的跨越,創新發展,以及非專業建設在財政大學和經濟積累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