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是研究思維規律的學問。邏輯和邏輯學的發展,經過了具象邏輯—抽象邏輯—具象邏輯與抽象邏輯相統一的對稱邏輯三大階段。以下是關于大學生邏輯學的畢業論文范文精選,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管窺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是高等學校向大學生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的公共必修課,它通過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使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1](P.5)而論述其關涉的哲學基本問題后的邏輯,可以使人們更為透徹地理解相關學理,因而是一個不得不討論的問題。
一、折斷的邏輯
在第一章“世界觀與哲學基本問題”這一節中,“原理”闡述了哲學基本問題并引用提到“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P.29)為此,在教學中諸多“在場者”都認為既然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P.29)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哲學也必然有同樣的基本問題。
其實,這種表面看來似乎合理的邏輯推演實際上卻是無效的。在“原理”教材中,自始至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都沒有被提及。因此,人們從哲學基本問題走向斷定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有同樣的基本問題就不是依據教材本身的結論,而只是基于自己的邏輯推理,具體推理形式如下: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P.29)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P.29)這個三段論的小前提出自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不過,在這篇著作中恩格斯一開始就提到:“1845年我們兩人(馬克思、恩格斯)在布魯塞爾著手‘共同闡明我們的見解……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 [2](P.211)既然恩格斯要清算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 ,[2](P.211)說明早在1845年他就已經站在批判哲學的立場上。
與恩格斯一樣,從1845年開始,馬克思也在著手清算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 [2](P.211)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就指出:“德國的批判,直到最近所作的種種努力,都沒有離開過哲學的基地”。[3](P.64)即使到了晚年,馬克思在《 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也說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4](P.130)
綜上所述,不論是恩格斯還是馬克思,他們在1845年之后都在批判哲學。而正是在這一年,《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文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已經躍遷到了“新唯物主義”[3](P.57)或“現代唯物主義”。 [5](P.481)這就意味著作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和恩格斯都離開了“哲學的基地”。[3](P.64)所以,盡管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1](P.29)然而人們并不能就此推出“新唯物主義”[3](P.57)或“現代唯物主義”[5](P.481)也有同樣的基本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第一次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就是唯物主義”。[6](P.310)從列寧的劃分來看,他視閾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際上就相當于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新唯物主義”[3](P.57)或“現代唯物主義”。[5](P.481)所以,列寧和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者提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際上就是“新唯物主義”[3](P.57)或“現代唯物主義”,[5](P.481)而不是馬克思、恩格斯“從前的哲學信仰”。 [2](P.211)因此,根據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P.29)并不能走向斷定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有同樣的基本問題。
二、辯證的否定
在批判杜林時,恩格斯說現代唯物主義“只是世界觀……,因此,哲學在這里被‘揚棄’了”。 [5](P.481)由此可知,“現代唯物主義”[5](P.481)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哲學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即揚棄。它克服了“從前的哲學” [2](P.211)的消極方面,保留了其世界觀方面的積極內容,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P.28)而作為一種世界觀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不涉及人的意識與其對象世界的關系問題。“這兩者的關系問題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問題” [1](P.27),同時也就必然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回避的基本問題。不過,這個基本問題已經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前的哲學” [2](P.211)中的基本問題,而是以此為階梯,對之進行了辯證否定的結論。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批判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 [3](P.54) 這一方面說明在舊唯物主義者看來,一切對象都只是先在的自然存在,只“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 [3](P.76)另一方面,與舊唯物主義者不同,馬克思認為要把對象“當作實踐去理解”, [3](P.54)這也就是說意識的對象不再是純粹的自然物,而是人的實踐生成的屬人的存在或社會存在。
至于意識或思維,當然也不是疏離了人實踐活動的某種“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3](P.56)而“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3](P.56)是社會的意識。為此,“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 [3](P.54)與唯心主義哲學視閾中的基本問題——與人無關的純粹的存在和思維的關系問題立即發生了躍遷也即它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已經被揚棄,表征為屬人的世界的問題即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三、探討哲學基本問題后的邏輯對“原理”教學的啟示
追問哲學基本問題后的邏輯對“原理”教學提供了重要啟示:第一,“原理”教學應當有思想史的視閾。在《費爾巴哈論》中,雖然恩格斯論述了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的問題,但是只要進入思想史的視閾,就會發現恩格斯此處提及的“全部哲學”[1](P.29)其實只是恩格斯已經清算過的“從前的哲學信仰”, [2](P.211)并不是當下人們通常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但厘清了這些問題,那么所有的“在場者”肯定不會依據恩格斯關于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P.29)而走向斷定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有同樣的基本問題。
第二,必須堅持辯證的思維方式。以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為代表的思辨因其“都是在純粹的思想領域中發生的”[3](P.62)確實應該被否定,不過它們卻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階梯,馬克思、恩格斯正是站在這個階梯上發動了一場哲學革命,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對它們既存在斷裂的一面,也同時具有連續的一面。因此,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也必須遵循這種辯證否定的邏輯,否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諸多范疇、原理等就會由于割裂出了自己的發展史而變得神秘莫測,從而讓我們追尋徹底的理論掌握群眾成為“意識的空話”。[3](P.73)
第三,必須堅持實踐的觀點。黑格爾那種“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 [7](P.220)因此,他關于“與人分隔開來的”存在和思維關系的追問表面上盡管“喧囂吵嚷”,然而其“真正業績和關于這些業績的幻想之間”[3](P.63)卻存在著“令人啼笑皆非的顯著差異” 。[3](P.63)費爾巴哈也“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3](P.54)這使他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上只注意到了人對自然的依賴,而沒有關注到人能動的實踐活動對自然的改造,所以他探討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與現實的歷史的人相疏離的邏輯。
與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不同,馬克思、恩格斯 “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 [3](P.92)這就克服了“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 [3](P.54)和唯心主義的缺點從而躍遷到了“新唯物主義”。[3](P.57)而通過這種躍遷,“與人分隔開來的” [7](P.220)存在與思維的關系問題也從此離開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視閾,成了往昔時代的余暉?梢姡瑢“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2](P.225)因此,“原理”教學要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意義也必須始終站“在現實生活面前”, [3](P.73)堅持實踐的觀點,這樣才能以真正徹底的理論推動馬克思主義走進廣大學生的生活。
篇二:從后期維特根斯坦看《邏輯哲學論》的基本脈絡與架構
《邏輯哲學論》在西方哲學思想史上稱得上是一本奇書,全書內容不足三萬字,英文版文本至多八九十頁,但是其對于西方哲學界的影響極其深遠。我們一般將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劃分為前后兩期,正是這前后期分別啟發了英美世界兩個相互對照且影響力最大的兩股思潮:邏輯實證學派與日常語言學派。并且,維特根斯坦思想之影響事實上早就超出了英美哲學,甚至遍及歐洲大陸及后現代哲學。因此,將維特根斯坦稱作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是名至實歸的。
起初,維特根斯坦認為既然日常語言容易出錯,那么終結一切哲學問題的爭論,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套精確的人工語言,來糾正這些錯誤。1918年,維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服役期間完成了《邏輯哲學論》,文本的前言和結論反應出全書的核心要點。全書按照數學的方式寫作,共有七個大方面的命題、論點。除了最后一個命題,前六個命題下面都有不同層次的解釋說明。一層一層的展開,使其構成了一個嚴密的多維體系。維特根斯坦在前言中將《邏輯哲學論》的意義概括為:“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清楚;對于不能談論的東西必須保持沉默。”[1]反過來理解就是,能說清楚的東西是可說的,對于不可說的東西,則須保持沉默,這是在給可說與不可說之物劃界,是在給語言和思想劃界。對能說的要清楚地說清楚,對不能說的部分不要用語言說,要保持沉默。通過研究語言,我們可以給語言劃界,把可說的、能說清楚的東西搞清楚,講清楚,那么在它之外的、不能說的東西也就能顯示出來,這部分是語言的誤用,是無意義的;而非站在語言和非語言之間劃界。這部分不可說的東西不是說我們不能及,而是指沒有認知和思想的意義。這是維特根斯坦前期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
《邏輯哲學論》中至今仍為學者、追捧者所津津樂道地是“圖式論”的觀點。即語言是世界的圖式或圖像,這是一種反映論。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超出語言表達的范圍就是不可說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語言的結構就是經驗世界的結構。“語言是世界的圖像。語言由命題構成。命題是事實的圖式。語言是命題的總和。命題是基本命題的邏輯函項。”[1]“有基本命題的真假決定命題的真假,基本命題是簡單命題的排列。”[1]基本命題相互間是獨立的,獨立事態間的描述,彼此不矛盾。邏輯空間,現實世界,可能世界。這些命題構成我們的思想界限,討論世界的界限,就要進入的邏輯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有真和假。真構成了科學談論的對象,這一部分是有意義的,可以加以談論的。正負兩類命題構成思想,整個思想的空間同邏輯的空間一致;久}的真假是由科學活動和日常觀察直接得出的,哲學關注的是能否導出命題的真。因此以往的哲學要提供形而上的根據,這是一種語言的誤用,是無意義的,我們須保持沉默。至于不可說的,諸如倫理的、審美的、形而上的,甚至關乎情感的種種,都是神秘的體驗,是跟事實無關的領域,但這部分是更為重要的。而語言所及的世界,在廣袤的世界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這個界限之外,是不可見的黑暗,是語言所無法描述的東西,但是真正動人心弦,充滿魅力的恰恰也是這些東西。
后期的維特根斯坦重返劍橋,在《哲學研究》中,我們讀得出他對前期思想的批判意味。然而,如果縱觀他的前后期思想,我們會發現一種貫之的脈絡。人生活在語言中,但并不僅僅依靠語言,維特根斯坦在后期“語言游戲”中表達的觀點其實就是他在前期那些不能向我們說出的東西。它向我們表明所有語言活動都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顯示生活形式。這預示著一種新的發展轉向,西方哲學的實踐轉向,以往很少有學者把它與西方哲學的脈絡加和起來考察。在后期,他深入分析日常語言,將《邏輯哲學論》中能夠說清楚的東西,做了更詳盡的闡釋與補充。他認為語言的意義不在于外在的對象,而是在于語言的使用。語言表面的相同掩蓋了實際的差異,要讓語言動起來。語言的實踐,使用在先,只有在使用中語言才有意義,這使用是在語言游戲中完成的。[2]任何一個語詞的使用只能在一個語言系統中才能實現,單個概念是沒有意義的。語言不是一個靜止的邏輯構造的產物,它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活動,不僅包括語詞語句,而且包括人們的行為、操作等等,這樣一種語言與行動的結合被稱作“語言游戲”。將語言比作游戲是強調的意義在游戲之中,而不在游戲之外。[3]只是在這個范圍之內看語詞應用恰當與否。首先,在一個語言游戲之中不存在外在對象。其次,語言是不需要用其他的目的或標準來證明的。因為語言的規則不來源于外部的實在世界,它像游戲規則一樣,是任意的,這個所謂任意是說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它帶有任意性,就一個語詞概念可以在不同的場合使用。
語言的教育,不在于說明,而在于訓練。語言層出不窮,不是只有一種規則,語言的規則是內在的,但是表現卻是任意的,這完全要看語詞在語言游戲中的使用來決定。語言的變遷是如此之迅速,網絡語言、潮語言……人類的語言與日俱增。交往的范圍不同,游戲規則就不同。語言游戲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只有在兒童最初學習語言的那個階段才能被我們看的更加清楚。“語言游戲是使用符號的方式。”詞的意義就在于它的用法,而非本質主義的論斷,在事物背后沒有統一的共相、本質,所謂共相不過是“家族相似”。[2]語言有沒有一個共有的特征,我們看到只是它們之間的交叉相似性。界限不過是根據我們的實踐、目的劃分出來的。劃界是客觀的,不是隨意的。界限既清楚,又不清楚;既確定,又不確定。心理主義的問題使得“反私人語言論”的提出順理成章,維特根斯坦認為一種語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守一個規則,而這個規則應該是公共的。私人語言實際上是把奧古斯丁的那種對應論從外在移到了內心。沒有標準,就沒有真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前后期維特根斯坦事實上是一個層層遞進,日漸豐富的思想體系。前期提出了問題的框架與形式,后期卓力使其變得豐腴,富有生機。一如它的發展由人工語言主義進入日常語言主義,并由此并開啟了下一個偉大的哲學時刻,現象學隨之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