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生活資料作為經濟增長點傾向于導致市場經濟傳銷化,接下來由CN人才網小編為您整理市場經濟畢業論文范文,歡迎您參考使用!
市場經濟畢業論文范文一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解決資源配置的手段和方法,和計劃體制一樣發揮著調節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作用。在不同的環境中,兩者各自占據著不同的優劣勢。一些經濟學家傾向于將關系國計民生的資源掌控在國家手中,但對一般居民的生活資料采取非公有制經濟為主導的方式來進行市場化分配。如果在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環境中,政府宏觀調控發揮作用的過程理想、法制健全,政府不通過不正常的途徑介入收益分配,那么基本生活資料在市場調節下能夠維持供需平衡。但是在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和將保增長作為政治議程的環境下,尋找經濟增長點就變成了重大政治任務。經濟學家韓德強認為:“市場經濟的最核心處是賭博”。這個論斷本身已經是相對的理想狀態,更為嚴峻的市場經濟態勢是:如果將一些生活資料推向市場,通過把基本生活資料作為經濟增長點來維持經濟增長,讓市場發揮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在沒有消費者充分民主權利的情況下,是非常容易導致市場傳銷化,因而形成消費者任人魚肉的情況。說到傳銷,普通人腦袋里會出現一個金子塔結構,每個人通過發展下線,下線通過發展自己的親朋好友(所謂“殺熟”)來購買公司的產品,以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報酬:或者通過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傳銷的本質在于通過發展下線實現財務的轉移與聚集。其客體要件必須有兩項:首先是欺詐性,然后是擾亂社會管理秩序與經濟秩序。這個客體充分說明兩點,一是消費者無法獲得準確的信息:二是傳銷沒有法律的許可才構成傳銷。假設在公權力違法或違反政治倫理的情況下整體推動基本生活資料的市場化,那么市場經濟就傾向于異變為傳銷活動。
第一個問題是,什么是基本生活資料。與以往的經濟學解釋不同的是。本文認為吃穿、居住、醫療、教育等領域都屬于居民不得不介入的經濟過程。它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民生性,二是居民被迫性。也就是說,居民不得不吃、喝、住、教、醫。這部分關系民生的內容屬于基本生活資料。由于傳統儲蓄文化的影響。屆民傾向于維持基本生活資料的消費。而對其他消費維持在偶然性、一次性甚至奢侈品水平。盡管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其他消費不具有奢侈品消費的特點,但是中國居民的消費文化無意識地將基本生活資料以外的消費無差別地變成“奢侈品消費”。在這種消費文化基礎上,才導致了盜版、盜印、山寨等偽劣品的產生。偽劣品通常并不意味著絕對的低劣,缺乏合法性、不正當競爭及欺騙性才是其主要特點。
為了迫使居民進行消費,改變傳統的消費模式。兩種策略被經濟政策推行者所采用:一是將基本生活資料市場化:二是將非基本生活資料中的內容通過商業傳導、價值觀引導等方式變成居民的基本生活資料。
前者導致基本生活資料推向市場后,變成合法性傳銷的組成部分:后者則導致消費的浪費化。前者作為一種傳銷性市場經濟活動首先將消費者建構在一個產業鏈中,在這個產業鏈中不同的生產者、消費者充當不同的功能。例如,“蒜你狠”、“姜你軍”等市場中的漲價行為,局部反映了基本生活資料的傳銷化表現。更宏觀地看,也就是說抹掉各種基本生活資料的形狀、功能、作用的差別,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出基本生活資料是如何被炒作,以至于不斷有中間人接盤,到最后消費者成為最后接盤者的流程:土地管理者—開發商—建筑商—炒房團—首套購房者—二手購房者—最終住房需求者。在這個流程中。任何一個中間環節都可能成為最終接盤者。這個流程圖只是最大數量級地揭示出可能參與其中博弈的各種主體。在這個過程中,最終具有消費需求的,反映住房本質就是居住的消費者與住房統一的過程,發生在最后一個環節,也就是房價最高的環節。房子在這個基礎上,達到了能攫取消費者收入的最高能效后,戛然而止。最后接盤者等于向所有的中間環節都付出了收入和金錢。
為了保證中間環節都能夠獲得巨額或微薄的利潤,地方政府傾向于保護主義。例如。青島啤酒從山東省進入鄰省某市,價格會比本地飆升兩倍以上,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征收過高的“準關稅”,以保證本地啤酒的價格優勢。在一些地區,遠郊區的菜農無法將更為低廉的蔬菜運到市區,而市區的蔬菜價格也會長期維持高價位。原因之一就是市區給予近郊區的優惠無法施及遠郊區。遠郊區菜農直接進入消費者市場后也要經歷一番中間過程的價格飆升后才進入消費者家中。在這個價格飆升的過程中,中間部分都獲得了收益。通常情況下,基本生活資料并不具有生產力的作用,也與高科技關聯性不強,卻是生活必需品。同時,由于其參與所需要的科學技術水平較低,決定了其全民可參與性。
特別重要的暴利增長點案例是房地產市場。眾所周知,發展房地產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增長,更是一項民生工程,是為解決人民最基本的住房問題而發展的產業。從1992年啟動全面房改改革以來。全國商品房屋的平均價格比上一年上漲29%,其中沿海和中心城市漲幅較大,海南上漲49.6%,廣東上漲34.2%,福建上漲47.2%,江蘇上漲31.5%,哈爾濱上漲32.1%。到1993年,海南房地產市場已經失控。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泡沫。于是政府進行了緊縮性宏觀調控,限制銀行貸款,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留下了大量的呆賬死賬。1993年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得到落實,經濟過熱勢頭得到遏制。從1993年到1998年,我國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后開始緩慢復蘇。1998年下半年,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取消福利性分房,通過市場解決住房問題。而且在價格上,取消了限價制度,由市場決定房價。1998年以后,隨著住房實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實施,房地產開始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此后,隨著申奧和入世的成功,刺激著房地產市場的增長,溫州炒房團開始出現。并創下了過億元的成交額。此后,房價不斷推高,普通白領已經無法支付不斷推高的房貸。在宏觀調控上,國家無論是發布限購令,還是不斷出臺加強對房地產調控的行政條例,都無法阻止房價處于高位運行的事實。房地產市場也存在著大量泡沫。
市場經濟畢業論文范文二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發達的商品經濟。正因為它是發達的即不包含與商品交換性質相悖的從屬關系的商品經濟,所以它才能發展成完全的商品經濟。馬克思市場經濟對運行規律和市場機制的局限性等問題進行了科學的研究和精辟的闡述,以此創立的市場經濟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部分,更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理論來源。
一、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規律
馬克思認為,市場經濟是一種比自然經濟和簡單商品經濟更發達、更復雜的經濟形式,它的運行必然遵循著一定的規律性。
第一,平等自愿規律。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商品生產者都是作為一個平等的主體相互并存、相互對立。“在任何情形下,在商品市場上,只是商品所有者與商品所有者相對立,他們彼此行使的權力只是他們商品的權力,商品的物質區別是交換的物質動機,它使商品所有者互相依賴,因為他們雙方沖沒有他們自己需要的物品,而有別人需要的物品。”因此,每一個商品所有者都不擁有任何特權,交換是一種自愿的行為,任何人都不能強迫別人交換。“從交換行為本身出發,個人,每一個人,都自身反映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決定作用的)交換主體。因而這就確立了個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因此,如果說經濟形式,交換,確立了主體之間的全面平等,那么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材料和物質材料,則確立了自由。”
第二,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全面而科學地闡述了價值規律理論,并指出價值規律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尤其是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早期是作為外在于人的自然力量自發地發揮作用的。“生產這些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起調節作用的自然規律強制地為自己開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的頭上時重力定律強制地為自己開辟道路一樣。”
價值規律的核心內容就是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商品所有者之間不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交換中也是等價的。商品的價值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有的市場主體都要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商品交換活動。按價值進行等價交換,是商品所有者市場交換活動的基本規范。
第三,競爭規律。競爭是市場的伴生物,有市場經濟就存在有競爭。在市場經濟中,競爭實際是協調商品生產者之間經濟利益關系的調節器。在馬克思看來,競爭可分為3種類型:
(1)賣主之間的競爭。同一種商品有許多不同的賣主供應,誰以最便宜的價格出賣同一質量的商品,誰就一定會戰勝其他賣主,從而保證自己有最大的銷路。于是,各個賣主彼此間就進行爭奪銷路、爭奪市場的斗爭。他們每一個人都想出賣商品,都想盡量多賣,如果可能,都想由他一個人獨賣,而把其余的賣主排擠掉。因此,一個人就要比另一個人賣得便宜些。于是賣主之間就發生了競爭,這種競爭降低他們所供應的商品的價格。
(2)買主之間的競爭。面對同一種商品,存在著許多買主,每一個買主都想出高價盡量地多買,所以買主之間的競爭導致商品價洛的上漲。
(3)買主與賣主之問的競爭。“買主與賣主之間也有競爭。前者想買得盡量便宜些,后者卻想賣得盡量貴些。買主和賣主之間的這種競收集整理爭的結果怎樣,要依上述競爭雙方對比關系怎樣來決定,就是說要看是買主陣營里的競爭激烈呢還是賣主陣營里的競爭激烈些。”
二、市場機制的局限性
馬克思不僅看到了市場經濟運行有規律性和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還深刻分析了市場機制的局限性,市場機制的局限性也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一種調節手段,資源的合理配置,實質上就是在各個生產部門中合理地、按比例地分配社會總勞動,這是各個社會形態中都共同存在的一般經濟規律,只不過由于條件的不同,其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在市場經濟中,價值規律是分配社會總勞動的主要調節者。在按比例分配社會總勞動的調節功能中,市場機制不失為一種靈敏、有效的調節手段,但它也存在有缺陷。
第一,市場調節的范圍具有局限性。市場調節的對象是市場經濟活動,即以盈利為目的的生產與經營活動。對社會中的相當一部分非市場經濟活動,如公路建設、環境保護、公共福利、科教衛體等公共性領域,市場調節就不起作用或不能很好地起作用。
第二,市場調節具有滯后性。在一個生產過程結束之后,由于供需之問可能不一致,從而導致價格的變動,而價格的變動又反向地影響供求關系,或抑制需求和刺激生產,或刺激需求和抑制生產。價格變動通過影響供求關系,進而影響下一輪生產過程。而在前一輪生產過程中,由于產品不對路,或生產與需求不相適應,就有可能會出現損失,這是市場無法起調節作用的。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價值規律“只是在事后作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自然必然性起著作用,這種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場價格的睛雨表的變動中覺察出來。”
第三,市場調節具有盲目性。市場調節表現為價格與供求之間的雙向作用,這種調節是一種自動運行過程,但同時又具有盲目性,因為價格與供求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究竟會導致什么結果,達到什么目標,市場機制本身無法規范。在價格信息的指示下,商品生產者無法把握準確的生產數量,其生產就必然帶有盲目性,最終導致經濟發展納入平衡—不平衡的單向循環。馬克思指出:“商品的價值規律決定社會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勞動時問中能夠用多少時間去生產每一種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產領域的這種保持平衡的經常趨勢,只不過是對這種平衡經常遭到破壞的一種反作用。”
三、馬克思市場經濟理論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通過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對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市場機制的局限性等問題的論述,揭示了市場經濟的一般共性的東西,對于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我國現在已經建立并正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理論基礎的,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其理論來源雖然是多元的,但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創始的市場經濟理論無疑應該成為其中的一個占主導地位的直接理論來源,而其他以西方經濟學為代表的非馬克思主義濟學則只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間接的理論來源。因為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品質所決定,其指導思想只能一元化。只有保證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的主導地位,才能把握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正確方向,也才能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
至于以西方經濟學為代表的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經濟理論,雖然不乏優秀成果,但由于這些經濟理論學派林立、學說各異、錯綜復雜,特別是研究者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受資產階級利益關系左右,使其研究目的和成果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對其吸收和借鑒必須是有條件的。其一,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進行統攝,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和對待這些經濟學理論。其二,在對待這些經濟學理論問題上,必須嚴格區分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辯護內容和在技術上的某些有用之處。總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形成中,必須在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和流派進行斗爭中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又必須以開放的姿態、博大的胸懷吸收和借鑒各種先進的文化成果,在吸收和借鑒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