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企業管理模式的四大盲區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導下建構起來,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組成的管理行為體系結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公司企業管理模式的四大盲區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產品定義體系缺失
項目的產品定義應該是關乎初創企業生死的步驟,因為通常來說初創企業不會同時有過多的產品存在,每一款都至關重要。但即使如此,還會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在這個階段花很小的功夫去研究,多數的情況是領導獨自在腦中構建出整個產品的定義,而這樣不經過經過調研就得出的定義往往從項目開始時就南轅北轍。
可能有人會說以公司目前的規模不足以支撐起樣本數量足夠的有效調研,但我想說的是,其實是有成本相對小的調研方法去獲得有效的調研信息的,比如說:焦點用戶訪談。這并不能完全怪罪領導的專斷,因為往往有些領導對于PM和UX的知識體系認知是不完整的。
在大體量的公司項目中,產品定義、開發與測試所用時間的比例通常是4:3:3。而至關重要的產品需求調研和分析往往在初創企業中會無意識地被忽略。忽略了這一步,即使產品開發和設計再出色,失敗的可能性還是相當大。
有效的方法就是組建一個有力的專業UX團隊與PM緊密合作,并在產品計劃中流出足夠的時間去執行這一步驟。此處切忌最好不要讓市場營銷人員直接參與到產品定義中去,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營銷人員往往有片段式的、空泛的、略微被夸大的產品需求產生,真正的`產品需求不是從潛在用戶口中直接得出的,而是通過觀察分析用戶的行為和心理估計得出的。
而產品策略相較于產品定義就更需要PM的遠見與智慧了。產品策略不僅關系到單獨的一款產品的市場前景,還關系到同品牌內不同產品的負責關系(例如是否定位重合、是否不符合企業方向、是否功能互補等)以及同一款產品的不同迭代版本的向下兼容性(在軟硬結合產品中體現尤其明顯)。這需要產品的領導者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眼界去掌控產品的余量、時機,而往往這一點是很靠天賦的。這也是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個Jobs的原因吧。
軟硬件開發模式難協調
開發模式上的選擇多數與核心成員的職業經歷、行業背景以及開發人員的能力直接相關。這里又要分軟件和硬件來討論,兩者因為固有屬性在開發模式的選擇上會有不同。
軟件一般來說更適合采用的靈活機動的敏捷開發模式,因為軟件的邊際成本相當低廉,不斷緩慢變化的用戶需求可以通過快速迭代來滿足。而片段式的開發測試體系,取代了行動緩慢的瀑布開發,不需要等到整個代碼完全完成就可以進行測試反饋,進而完善。而瀑布開發不但浪費時間,還浪費了寶貴的人力資源,應該被取代。
同時在產品需求文檔的交付上也會有一樣的問題,用文字+線框圖口述的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交代不清晰,在開發中后期造成混亂,目前已經有成熟低成本的帶有交互動作的原型制作軟件,完全可以用這些軟件制作原型配合需求文檔作為交付內容,明確清晰。并且可以快速進行可用性測試,符合敏捷開發的原則。
再來說硬件,硬件由于龐大的邊際成本以及相當長的產品生命周期,是不合適敏捷迭代開發的。目前流行的所謂精益硬件開發也集中用在產品驗證和開發階段,真正把這些運用到成熟的商業行為中,多數對于品牌形象有損害的。
硬件的開發模式,通俗來說還是“憋大招”,在充分考慮了軟硬件的需求以及向下兼容性(跨代策略思考,可能要提前布局幾代產品)后,再去進行完整的開發,盡量采用成熟可靠的技術去實現,任何沒有被完整測試過的硬件產品都不應該進行量產。
就拿最近很火的小米手環來說,小米實際找過多個方案商去做手環,很多方案商都沖著其規模與其合作,實際操作中,互聯網思維驅動的小米經常會在開發中期進行需求變更,數家方案商都放棄了與其合作。若不是小米而是其他的初創企業,互聯網迭代式的需求變更恐怕是不會被接受的。
用人模式激進導致團隊臃腫
曾經看過一篇有趣的文章《論如何正確的作死一家公司》,其中提到了純粹的精英化團隊是用人的誤區之一。無用的硬門檻過高會導致人力成本超支。也有另一種極端,純粹看重“天賦”,采用大量年輕無實戰經驗的年輕人,結果是社會溝通能力以及變通能力偏弱,技術積累相對薄弱,各環節相當受到限制,需要多人來完成高水平人才一人來完成的任務,導致團隊臃腫效率較低。
優良的初創企業用人策略既要考慮到人力成本又看重良好的個人天賦。高薪引入有經驗、有眼界。有過硬專業技能的人才,給予高于行業標準的回報,作為各部分的核心人才,基層人員聘用有活力、有潛力、勞務成本相對低廉的年輕人,不用過分看重學歷與職業背景,更多看重性格與學習能力。
如此的部門團隊建設,有效形成了上下級的服從關系,同時又能實現扁平化管理。專業技術上,Mentor制可以讓年輕人得到快速提升。
外包控管能力不夠
初創企業由于受各方面限制,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完全涉及。難免會有部分外包的情況,對于外包的管控就成了項目很重要的課題了。外包公司作為乙方公司通常會同時接多個項目進行,有時候更有分包的情況存在。
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對其進行連續的管控,對于項目進度就是很危險的信號了。工作繁忙的創始人往往很難有很多精力去盯這些外包進度,建立明確的時間節點與賞罰制度,派專人去常駐外包公司幫助開發,選擇有過類似開發經驗的公司外包都是提升外包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外包的選擇上,也與經驗有非常大的關系,成本、效率和可靠性的權衡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溝通技巧上也同樣與經驗有關。
創業不易,很多時候創業的成敗更多在于對于企業的管理方式。以上是自己的一些小小觀點,希望對各有有所啟發。
相關:初創公司如何準確獲知用戶需求
首先明確一點:調查問卷是不會幫你發現需求的。因為所有的調查問卷都是基于當前的技術和當前的市場做的。還要明確一點,客戶的需求是無限的,你的資源是有限的,你要做的不是調查所有目標市場客戶的需求,并從中作出遴選。恰恰相反,你要用你有限的資源盡快找到突破口和賣點,找到一個值得深耕的市場。
尋找并確認需求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按照你們創業的想法用最快的方法做出一個非常粗糙的原型,這個原型甚至只是一個沒有功能的空殼,讓你們的團隊自己用用看,把自己放在非常苛刻的客戶的角度,看看是否會接受,并用快速迭代來改進設計。目的是什么?在初期用盡可能小的代價,發現產品的不足,錯誤和不足發現得越晚,改正的代價就越昂貴。
第二步找出具有創新意識愿意和你一起玩的幾個非典型客戶,做出一個只有簡單的核心功能的原型請他們試用。能找到這種客戶并不容易,可以有各種方式,比如許諾第一批產品出來以后免費贈送給他們。但首先這些客戶一定是非典型的極端客戶。這些客戶是極其寶貴的,他們不僅會指出很多你沒有考慮到的地方,幫你拓展思路,甚至會幫你打翻原有的設計。在這過程中你要注意觀察這些極端客戶的行為,不僅聽他們說,還要琢磨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在這個基礎上你可以發現很多新的需求,甚至產品的獨到賣點,因為很多客戶需求是客戶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
第三步根據上面的需求分析,再反饋回來,做新的改進,并進一步完善產品。也就是說重復第一步和第二步。直到非常確信這就是客戶想要的東西,而且產品也可以做公眾測試了。
第四步這時可以尋找更廣泛的友好測試用戶群體,通過觀察和傾聽,了解更多的需求。這時候大部分需求都是比較細微的。
第五步才是真正把產品做穩定,安排市場推廣等等常規的流程。
【新公司企業管理模式的四大盲區】相關文章:
倒車時需要注意的盲區02-25
新手倒車時需注意的盲區02-21
家族企業管理模式論文08-07
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是什么05-12
企業管理的四大模塊05-23
企業員工培訓的四大方法09-26
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策略分析論文11-14
企業管理員工的四大靈魂11-14
企業管理中四大怪11-12
企業對管理升級四大要素!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