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優勢學科造就創新創業人才
血脈相傳——跟著師兄創新創業
1958年,在華南理工建校初期,我國著名電子學家、教育家馮秉銓教授親自建立了兩個學科,經過多年的發展,培育了一批創新創業人才。
40多年前有三個華南理工學生,正是從其中一個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走出去所被人熟知。這三人分別叫陳偉榮、黃宏生和李東生,他們分別創辦了康佳、創維和TCL三家電器公司,被社會各界盛贊為華園“三劍客”,也成為師弟師妹心中的偶像。
理工學科的優勢加上身處改革開放前沿,其天然的創新創業基因和濃厚的創業文化孕育出了大批“創新迷”“創業家”。
王燕芳是該學科的一名90后研究生,她與小伙伴們針對截癱病人長期臥床或者坐輪椅引起的生活不便,研發了可以幫助他們站立和行走的可穿戴外骨骼康復設備。
“原本資金是個大問題,幸虧有了攀登計劃,為我們的持續研究帶來很大的幫助。”在學校的幫助下,團隊申請得到了廣東省攀登計劃專項資金重點項目資助,有效解決了項目研發過程中的經費問題。
尖端科研平臺——到前沿去創新
“我們借助學校的國家移動超聲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做創新項目,這里的科研設備為我們突破技術難點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郭珊山說道。
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這只是華南理工強大科研平臺中的一小部分,支撐起學子在前沿的大膽創新。
郭珊山所在的明燈團隊來自馮老先生創建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團隊深入研究哮喘病發病病理,研發了一套便攜式哮喘病監測系統,并采用華南理工大學人體數據研究中心的數據映射技術來獲取病理指標,成功研發了國內首套基于“互聯網+醫療”的哮喘病情電子監測系統。
在學校的支持下,他們獲得了首屆“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他們將項目作為創業方向,致力于為哮喘病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在華南理工,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所有科研基地都對本科生開放,近400個校外實習和創新實踐基地、校企聯合實驗室永遠為學生敞開大門。
多類型實踐平臺——互聯網新銳接過創業接力棒
陳第,華南理工85后杰出校友,曾兩度上榜《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名單中。他和同學創立的廣州優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在新三板上市,并在美國設立了分部。
“學校的學術氛圍很自由,也鼓勵我們多動手,這些為我后來的創業選擇提供了很大幫助。”陳第說,從大二開始他陸續參加了“IBM主機應用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等大型比賽。“在校期間就能接觸這些名企,做一些實訓項目,對我的動手能力促進很大。”
類似的課外科技競賽在華南理工格外受學生追捧,學校在2015年共獲797項省級以上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競賽獎勵。
陳第就讀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與他師出同門的還有騰訊公司原技術總監和創始人之一張志東,UC優視創始人梁捷、何小鵬等一批杰出校友。
學校不僅為學子量身定制了銷售高手創業訓練營等一系列的創業課程,還建立了學生創業孵化中心、學生創新工作室等配套工作坊,著力構建“創業教育—項目孵化—創新研究”的三級聯動平臺。
依靠強大的優勢學科,華南理工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上獨樹一幟,也被外界賦予“華工模式”的美譽。學子不僅成為了《Nature》《Science》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的?,還在創業大潮中涌現出一批青年才俊,傳承著華南理工人創新創業的光輝傳統。
【優勢學科造就創新創業人才】相關文章:
創業:如何造就“英雄”09-25
創業必讀:細節造就成功08-10
海珠創新創業人才最高可獲178萬扶持09-25
天津鼓勵支持人才創新創業政策研究201709-25
女性創業成功的優勢08-08
失敗造就成功“基石” 也是創業財富09-25
創業創新口號09-26
創新人才的面試問題08-14
有關創業創新的口號11-24
創新創業口號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