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課文教學設計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論述學習的步驟、內(nèi)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荀子勸學課文教學設計,歡迎參考。
荀子勸學課文教學設計一
課前三分鐘
1. 古典詩詞積累
2. 語言表達訓練(哲理小故事,名人事跡)
一、課文導入
(學生上臺導入課文)
二、學生朗讀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一)感知文意
本文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作者反復論證人的知識、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和積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中具備,所以,任何人都應該持恒專一,腳踏實地,不斷學習。
(二)有關《荀子》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diào)施仁政、行王道,強調(diào)以禮治國、民貴君輕;
荀子強調(diào)“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tǒng)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四)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4.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并結合議論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結構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1)
論據(jù):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2)
學習的作用(拓展自己)——(3)
論證: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注重積累,跪在堅持,用心專一)——(4)
荀子勸學課文教學設計二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一遍,再抽查兩名學生獨立背誦。
二、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學生齊讀第4段。
2.請學生列出本段的詞語提綱,并用圖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過程。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背誦第4段;歸納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探究性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小結全文。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學 內(nèi) 容
(重點內(nèi)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3.借助詞語提綱、思路推理圖示,學生按圖索驥,嘗試背誦。
4.學生齊背第4段。
三、分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生從文中選擇相關句子作答。
要求學生在朗讀中反復體會。
四、探究性閱讀訓練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跬②鏤③一④焉⑤至。
對“至”作重點分析:下面兩個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區(qū)別?
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說文解字》中本義是“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引申為“及,達到”,①句強調(diào)指出自身積累“跬步”達到的結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送詣也,送而必至其處也。”含有“使……達到”的意思,②句強調(diào)“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當?shù)乇磉_了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