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及意圖:
《吆喝》選自八下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編者的主體是“感受民俗”,提出“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淀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作者蕭乾還在《北京城雜憶要旨》中提到:“我寫《北京城雜憶》不是知識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舊的北京之間,以撫今追昔的心情,來書寫我的一些懷念和感觸。”還寫到:“我有的只是一支禿筆,但我要用它喚回北京市民的榮譽感,喚回東方人的尊嚴。”作者是為市民換回榮譽感和尊嚴。蕭乾不吝惜筆墨,為舊北京小商販的吆喝作了細致描繪,其用意還在對底層平民生活進行一次全景的展示,表達了對底層的小人物生活的關注和肯定。 對于“不登大雅之堂”的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瑣事,作者盛贊它靈性和詩意的美感,讓我們認識到每一個人都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憧憬。在作者眼里這些市井生活是和我們生命血肉相連的豐厚滋養,我們心中應該有他們底層的勞動生活應獲得被尊敬的榮譽感。
基于此,我設想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吆喝,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對重點字詞反復誦讀、體會、想象,感受老北京熱鬧喧嘩的市井風情,感受吆喝作為民俗文化的藝術魅力,感受吆喝人艱難困窘的生活處境,感受吆喝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學習本文,讓學生意識到,閱讀時需抓住關鍵字詞,結合生活體驗,感受文本背后的情感,關注像吆喝一樣正在消逝或已經消逝的`民俗文化,追尋民俗背后的真實人生。
教學目標:
1.了解舊時吆喝的內容、種類、作用,把握文章的結構。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熱愛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3.歸類記錄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為發揚古文化遺產做一點貢獻。
教學重點:
學習表演各種“吆喝”,體會口頭文化遺產的魅力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的語言及寫作特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
教師喊叫“蛋糕——南瓜餅——韓國饅頭”。
同學們聽過嗎?
你們聽過的還有哪些?
這些叫喊聲非常有趣。現代作家蕭乾早年生活在北京,聽到很多精彩的叫喊聲,他把它們收集起來,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吆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2、教師范讀全文,學生思考:文中寫到了哪些“吆喝”,你對那一種最感興趣?順便標出自然段序號。
三、細讀課文、品味語言
3、請學生指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吆喝”。演讀一下,并說說為什么。
4、順勢品味語言特點(北京方言)。
5、指導全班練習演讀“吆喝”,體會傳統口頭文化的魅力。
(注:這樣多次請學生找出各種“吆喝”演讀品味,同時了解“吆喝”的種類與特點。如有未點到的,教師提出——“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對哪種‘吆喝’最感興趣嗎?”)
四、再讀課文、了解寫作特點、體會思想感情
6、文中寫到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樣巧妙地安排的?(提示:文章的結構、順序的安排……)
教師板書
7、從作者對“吆喝”這樣細致的描寫來看,他對北京的“吆喝”有怎樣的感情?為什么?
五、課堂小結
8、讀了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9、學生自主發言,集體評議。
六、補充作業
10、請同學們把平時聽到的最感興趣的“吆喝”,用自己的語言風格和情懷感受記錄下來。
【吆喝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吆喝》的教學設計01-01
《吆喝》教學設計02-10
《吆喝》教學設計06-13
《吆喝》的教學設計與反思02-26
課文《吆喝》教學設計04-01
《吆喝》的教學設計范文03-24
最新吆喝教學設計11-14
課文《吆喝》的教學設計11-14
關于《吆喝》的教學設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