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湖春曉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西湖春曉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湖春曉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感受歌曲《西湖春曉》的合唱效果與歌曲所營造的意境。
2、體驗6/8拍的韻律。
3、了解江南美麗的景色及西湖相關的音樂和文化知識,并通過音樂、詩歌、繪畫和攝影等文化藝術作品,增加對江南音樂的理解,進一步開擴音樂文化視野。
教學重、難點
1、結合江南美麗的景色和特定的水鄉文化感受我國江南音樂優美、婉轉的特點。
2、感受歌曲《西湖春曉》的合唱效果與歌曲所營造的意境。
教材分析
歌曲《西湖春曉》由賀培真詞、賀綠汀曲,陸在易改編合唱。這是一首非常優美的合唱歌曲。歌詞寫得非常有意境:朝陽上柳梢,清煙漫山腰;柳浪鶯聲報曉,清風隨波蕩漾;人在鏡中喧,船在畫里搖。一片詩情畫意。
歌曲的節拍采用八六拍,好似小船在湖上飄蕩的感覺,形象地表現了“船在畫里搖”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資料交流
1、師: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一起到江南去看一看怎么樣?各小組交流討論,你們對江南有什么了解?
學生自由回答。
2、師:江南的美景這樣熟悉,如果現在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你會說什么呢?
學生自由回答。
3、師:這些詞語用來形容江南美景一點兒也不為過,不是就曾有人把江南的一處風景比做西施,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學生自由回答。
4、師:蘇軾就曾在詩中這樣寫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笨梢,西湖有多么的美麗。現在,我們要欣賞一首用音樂來描寫西湖的作品《西湖春曉》。
二、欣賞《西湖春曉》
1、初次欣賞童聲合唱《西湖春曉》。師:感受歌曲的韻律,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首歌曲的作曲者賀綠汀就是生在江南、長在江南,他在創作這首歌曲時采用了6/8拍這種復拍子,營造了歌曲亦詩亦畫的意境,仿佛我們正蕩舟在西湖之上,欣賞著西湖的美麗景色。
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聆聽歌中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種演唱形式?談談合唱效果與歌曲所營造的意境之間的'關系。從音色角度對比討論,童聲合唱與混聲合唱給歌曲的意境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2、教師出示《西湖春曉》樂譜并播放《西湖春曉》音頻,學生在歌曲旋律的背景音樂中誦讀歌詞。
3、隨音樂輕聲跟唱。
(提示:分析音樂婉轉柔美的特點,從旋律、節奏、變化音、頓音等角度予以分析。演唱時注意:運用連音唱法時,逐步做到聲音自然而連貫、圓潤而流暢;運用非連音及斷音唱法時,聲音要有彈性。提示學生運用氣息控制力度的變化。)
4、了解西湖。
(1)畫家與攝影家眼中的西湖。教師出示西湖的畫。
(2)我們眼中看到的西湖。教師出示西湖十景。
5、詩人筆下的西湖。
西湖歷來就被文人墨客所稱頌,他們是怎樣贊美西湖的呢?(邀請學生朗誦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及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6、感受表演。
師:請同學們選擇喜歡的形式表現《西湖春曉》,表達自己的情感。
學生可以選擇繪畫、朗誦、哼唱、舞蹈、演唱的形式進行創作。
7、欣賞《西湖春曉》動畫。
三、拓展延伸
師:西湖是詩,西湖是畫,西湖同樣也是音樂家指間流淌的旋律,剛才大家在欣賞詩歌時所聽到的音樂,就是一首描繪西湖美景的音樂《平湖秋月》。西湖真是魅力無窮,而西湖美麗的傳說又為西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紗,讓我們來聽一聽西湖的故事吧。
(簡要介紹有關西湖的傳說或請學生簡單說說他們了解的故事梗概。)
西湖春曉教學設計2
《春曉》是語文版教材一年級下第三單元的開篇課文。對于這首詩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成人都不陌生,它甚至成了很多成人童年記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記得我的小時候,我們會惡搞這首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也來大狗熊,誰也跑不了!边是蠻合轍押韻的,那時讀起來朗朗上口,更是帶有一片歡笑。今日以教師身份觀之,如此熟悉的一首詩卻讓我覺得陌生之極,遲遲不敢動筆去寫教案,無從下手……
想來想去,這首詩唯一的落腳點就是讓熟悉的故事變得有新鮮感。這是我這節課的著手點。
于是,認真地觀看了竇桂梅老師的《游園不值》教學視頻,期待從中受到些許啟發。最后反復琢磨了好久,課上下來,自己還是非常滿意的:
一、平平仄仄中找到了吟誦之感。
一直認為,古詩是最接近中國人性靈的一種文學形式,在幾千年的歷史滄桑中,有些古詩湮沒在洪流里,有些古詩雖保留卻面目全非,徒有其表。所以,在我的課上,我要從孩童抓起,讓學生進入古詩,還原古詩的本來面目。所以,我選擇了帶領孩子畫分平仄,再依據平仄而吟誦。看著孩子們時而皺眉標注,時而放聲開唱。我不得不承認,這和朗誦相比,不甚好聽。但我也不得不直言,這越聽越有味道,“難聽,是因為你不懂它!
二、覺與不覺、知與不知中的品讀。
孩童對于古詩的理解是有很大限制的,所以并不打算把古詩拆分了投給學生,而是打算,萃取古詩的氣味,揉碎在學生的記憶里。說起來很浪漫,實際上就是從高度去理解,給學生的不是古詩的文字,而是古詩的感覺。所以在課上,重點帶領學生理解了,詩中的“覺與不覺”“知與不知”。
孟浩然在這樣的`一個春日清早,感受到了什么?沒有感受到什么?
孟浩然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特別是最后一句中的“花落知多少”,我們討論了孟浩然到底知不知道花落多少。孩子們出現了兩種觀點:
不知道,因為他問了一句“多少”?
知道,因為他看見了滿地落花,很心疼,所以慨嘆了一句“多少”!
大家各抒己見,好不熱鬧。最后我們達成觀點:他不知道具體落了多少,但他知道很多,所以這里既有疑問又有疼惜。
古詩是我鐘情的東西,我希望能夠讓我的孩子們含英咀華,吟誦作詩,這節只是一次小小的嘗試,算不上成功,也不能說是失敗,總之,古詩教學,我們在路上!
西湖春曉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1、欣賞《西湖春曉》
2、小小歌唱家《小燕子》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童聲合唱《西湖春曉》,感受合唱的聲音效果。
2、能夠隨音樂有節奏地輕輕晃動,感受八六拍的韻律。
3、了解西湖的相關音樂和文化知識。
教學過程:
一、欣賞《西湖春曉》
1、導入
。1)老師出示西湖景點圖片或照片,并提問:同學們知道這是哪個著名景點嗎?
(2)談一談西湖有哪些美景,以及給你的感受。
2、欣賞歌曲
(1)老師播放歌曲錄音,學生邊聽邊思考:這首歌曲描繪了西湖的.哪些美景?歌曲的情緒、演唱速度是怎樣的?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學生在歌曲的背景音樂中有感情地朗誦歌詞。
(3)再次復聽,感受八六拍的韻律。
。4)學生試著揮拍唱一唱。
3、拓展欣賞
你還知道哪些些描繪西湖美景的詩詞或歌曲?
二、小小歌唱家《小燕子》 講解歌曲結構(二聲部合唱歌曲)
1、學唱高聲部,注意音高準確,節奏特點,聲音與氣息
2、學唱低聲部,與高聲部的旋律的節奏有什么不同?如何準確進入?注意吐字清晰。
3、合唱兩個聲部
。1)學生分成兩個聲部,試著合唱兩個聲部的旋律,注意節奏與音準。
(2)學生分成兩個聲部,試著填詞合唱兩個聲部,注意氣息和聲音的對比。
(3)注意兩個聲部的力度對比,即高聲部長音處的聲音可處理得弱一些,而相對應的低聲部的聲音可處理得強一些。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你都有哪些收獲呢?
西湖春曉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西湖春曉》是由賀培真作詞,賀綠汀作曲。這是一首非常優美的合唱歌曲,歌詞充滿了詩情畫意,這首歌曲的節拍采用6/8拍,好似小船在湖上飄蕩的感覺,形象地表現了“人在鏡中喧,船在畫里搖”的意境。欣賞這首歌曲,在讓學生感受合唱所營造的意境和藝術魅力的同時,了解與西湖有關的音樂與文化,進一步擴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二、教師準備:
錄音機、多媒體
三、教學目標
1、感受歌曲《西湖春曉》的合唱聲音效果與歌曲所營造的意境。
2、“走進”西湖,了解西湖。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師:我們生長在北方的人們都非常熟悉北方的風景,經常用“大漠黃沙”來形容戈壁,用“銀裝素裹”來形容北國的千里冰封。其實江南的美景也是數不勝數,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你會說什么呢?
生:秀美、俏麗、靈氣。師:這些詞語用來形容江南美景一點兒也不為過,不是就曾有人把江南的一處風景比做西施,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生:是西湖。
師:對,蘇軾就曾在詩中這樣寫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笨梢,西湖有多么的美麗。
2、欣賞《西湖春曉》
師:今天,我們就共同欣賞一首贊美西湖的歌曲《西湖春曉》,聽一聽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出示課題并初聽歌曲)師:歌中唱到了什么?生:朝陽、柳梢、綠水、青山。
師:歌中又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種演唱形式?(復聽歌曲)
生:淡淡青煙漫山腰、皓皓朝陽上柳梢、柳浪鶯聲報曉。這首歌曲是合唱。教師出示歌詞。
師:這首合唱歌曲多美啊,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歌中的美景。教師向學生詳解詞意。師:請大家隨音樂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教師播放背景音樂《西湖春曉》)。師:這首歌曲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1:優美。生2:抒情。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被優美的音樂感染了。這首歌曲的作曲者賀綠汀就是生在江南,長在江南,他在創作這首歌曲時采用了6/8拍這種復拍子,營造了歌曲亦詩亦畫的意境,就像我們正蕩舟在西湖之上,欣賞西湖的美麗景色。
師:請同學們邊聽歌曲邊輕聲哼唱,并用身體來感受歌曲的韻律。學生用身體感受歌曲的韻律,并輕聲哼唱。
3、拓展──走進西湖
師:我們從歌曲中感受到西湖的美,可這遠遠不夠,讓我們“走進西湖”,更深層地去了解西湖。請大家交流你所查找的有關西湖的.資料。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所查找的關于西湖的資料。師:經過小組內的交流,你能說一說你的感受嗎?
生1:有很多贊美西湖的詩句。生2:我看到了西湖的圖片,太美了。
師:西湖歷來就被文人墨客所稱頌,他們是怎樣贊美西湖的呢?
生:朗讀(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教師播放背景音樂《平湖秋月》。
師:那么讓我們來看一看畫家和攝影家眼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樣的?
教師播放背景音樂《平湖秋月》。
師:西湖是詩,西湖是畫,西湖同樣也是音樂家指間流淌的旋律,剛才大家在欣賞詩歌與繪畫攝影作品時所聽到的音樂,就是一首描繪西湖美景的音樂《平湖秋月》。
文人墨客贊美它,畫家描繪它,西湖到底有多美,我想現在就去看西湖,做西湖的畫中人,邀請全班的同學和我一起去欣賞西湖的美景。教師播放西湖風景課件(背景音樂《西湖春曉》)。生:觀看課件,欣賞西湖的美景,并隨音樂邊聽邊哼唱。
師:西湖的美景真是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其實,在祖國各地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美麗的景色,等待著大家去發現、去觀賞。
西湖春曉教學設計5
對于本課的內容,學生在生物課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不過仍然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
所以我們將本課的重點定位在:
①眼睛看近處物體與遠處物體時晶狀體的調節;
、诮曆叟c遠視眼的矯正及原理。
另外本課中,我們就用學校所發的基礎訓練冊作為學案。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眼鏡度數的計算存在一些困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初中物理的教學重點,但對于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另外,本課中,我們還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眼睛,熱愛生活的思想教育,因為我們的學生是近視眼高發時期,教學時,我們還介紹了假性近視與真性近視,以及如何使假性近視眼恢復的辦法。
最新課件:《搭石》教學思考之四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按要求,每個教師都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下足了教案課件的前期準備工作,這樣學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中的'知識點。你有沒有關于教案課件撰寫方面的苦惱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最新課件:《搭石》教學思考之四》,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講21課《搭石》,劉章的作品,是他有感于在城市中生活,看到人們擠公交車的粗魯和狼狽,不由得懷念家鄉的搭石,懷念家鄉的小溪,懷念鄉親們互幫互助的恬靜生活,有感而發,遂成文字。
早上起床,自己先把課文美美地讀了兩遍,一條清清的小溪便在眼前展開畫卷?,溪流清澈,兩岸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五六個村子散落在小溪兩岸,如世外桃源一般。鄉里鄉親們到河對岸走親戚串門抑或趕集訪友,會脫鞋挽褲,趟著清清的河水過去。入秋轉涼,人們便自覺在溪道中放好搭石,保證出行暢通。你看,人們上工、下工,一行人走在搭石上,前腳搭著后腳,協調有序,腳下的踏踏聲不絕于耳,好像為勞累一天的鄉親們送去舒緩的圓舞曲。大家一邊拉著家常一邊過溪,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好一幅美麗的鄉村晚景。
短短的一篇小文,用質樸的語言描繪出一幅意境雋永的畫面,字里行間洋溢的濃郁的生活氣息讓我們身臨其境。
話搭石、擺搭石、走搭石、贊搭石,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都震撼著我們的心靈。鄉親們相親相愛、默默奉獻、時刻為他人著想的人性美強烈地感染者我們。
孩子們懷著濃厚的興趣感受著鄉親們之間質樸純真的情感,都能有自己的體驗。
一個孩子提問了:“老師,課文里寫的到底是小河還是小溪?為什么有時說河,有時說溪?比如: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蔽倚α耍〖一飪簜儸F在讀書越來越細致認真了,連這些字眼兒也摳上了。
“河是由溪匯流而成的,但是兩者的界限也不會太分明,有時溪和河可以通用。當溪流比較寬,溪水又比較多時,也可以叫小河,比如課文里描寫的這條小溪也可以叫小河。溪水一般是清澈見底的,河水比較深,一般不見底。水流很多又很深時就不能叫溪了。比如,寬闊的黃河就不能叫黃溪!
我這樣解釋。孩子們滿意地點點頭,接受了。
第二個問題又來了:“老師,為什么擺搭石的人是‘上了點年紀’的人?為什么不是年輕人或者特別老的?”
“大家動動腦子想一想!
沉思了片刻:“是不是年輕人等著走路,顧不上?”孩子們是現代人的思維——什么時候年輕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不一定!
“老人搬不動搭石了!边@個有道理。
“小孩兒也搬不動!睂︻^!
為什么偏偏是‘上了點年紀’的人?秘密在哪里?
孩子們經過自己討論、爭辯,明白了:上了點年紀的人擺搭石有經驗,比如能一眼看出哪塊石頭合適,比如能一下子就放到合適的位置上。而年輕人沒經驗,老年人搬不動。
我提示讓孩子們從這句話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準性。
第三個問題是我的。當孩子們讀完“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作理所當然的事!闭f這是“尊老敬老”之美(跟上面的擺搭石的“為別人著想之美”和過河時的“謙讓之美”交相輝映)。
我對這個答案不滿意。
“這個詞沒有完全概括出鄉親們的人性之美!
那該是什么呢?孩子們眼中一片迷茫,不是尊老敬老又是什么?
我提示:“不是說得不對,是說得不全面!
……
我又提示:“那假如是一個孩子過河呢?人們會怎么做?把孩子這個詞換進去讀一讀。”
“假如遇上孩子們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孩子過去,人們把這看作理所當然的事。”孩子們大聲讀。
“假如是一個殘疾人過河呢?”
“假如遇上殘疾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殘疾人過去,人們把這看作理所當然的事!甭曇舾吡。
“假如是一個病人過河呢?”
“假如遇上病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病人過去,人們把這看作理所當然的事!
孩子們讀得聲音更亮了,并且開始嚷嚷:“老師,我知道了,是尊老愛幼之美!”
“是幫助別人之美!”
“是助人為樂之美!”
“是相親相愛之美!”
最后我們選取了相親相愛之美。至此,孩子們已經把握住了文章的靈魂。而這一詠三嘆,在反復讀中體會文章的含義,讓我的課堂似乎也有了于永正老師的某些影子。
真高興!為自己,也為孩子們。
西湖春曉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感受歌曲《西湖春曉》的合唱聲音效果與歌曲所營造的意境。
2、知識目標:走進西湖,了解西湖。
3、能力目標:隨音樂節拍輕輕晃動圣體,培養學生的感知力。
學生分析:
因為我所教的學生學習生活在北方,所以對江南的生活、文化、音樂并不了解、熟悉,但這也是他們比較感興趣的地方。欣賞《西湖春曉》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合唱的聲音效果,并運用到今后歌曲的演唱中;課前請學生查閱關于西湖的資料(詩歌、圖片、有關西湖的美麗傳說)進行課上交流,并在課下收入到個人成長記錄中。
教材分析:
《西湖春曉》是由賀培真作詞,賀綠汀作曲。這是一首非常優美的合唱歌曲,歌詞充滿了詩情畫意,這首歌曲的節拍采用6/8拍,好似小船在湖上飄蕩的感覺,形象地表現了“人在鏡中喧,船在畫里搖”的意境。欣賞這首歌曲,在讓學生感受合唱所營造的意境和藝術魅力的同時,了解與西湖有關的音樂與文化,進一步擴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教學重點:
感受歌曲《西湖春曉》的合唱聲音效果。
教學難點:
了解贊美西湖的詩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鋼琴、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
2、發聲訓練。
二、導入新課: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你對杭州有什么了解嗎?在北宋時期曾有人蘇軾就曾在詩中這樣寫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笨梢,西湖有多么的美麗。今天,我們就共同欣賞一首贊美西湖的歌曲《西湖春曉》。
三、欣賞《西湖春曉》
1、初聽歌曲,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出示課題并初聽歌曲)生:朝陽、綠水、青山。
2、讓我們再來聽一聽,歌中又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種演唱形式?(復聽歌曲)生:淡淡青煙漫山腰、皓皓朝陽上柳梢;這首歌曲是合唱(出示歌詞)
3、請大家隨音樂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4、這首歌曲帶給你怎樣的`感受?生:優美。
5、看來,同學們已經被優美的旋律感染了,這首歌曲的作曲家賀綠汀就是生在江南,長在江南,他在創作這首歌曲時采用了6/8拍這種復拍子,營造了歌曲亦詩亦畫的意境。
6、請同學們邊聽歌曲邊輕聲哼唱,并用身體來感受歌曲的韻律。
三、拓展——走進西湖
1、我們從歌曲中感受到西湖的美,可這遠遠不夠,讓我們走進西湖,更深層地去了解西湖。西湖歷來就被文人墨客所稱頌,他們是怎樣贊美西湖的呢?生:朗讀(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
2、接下來,讓我們來讓我們來聽一聽關于西湖的故事。生:《雷峰塔》、《白蛇傳》。
3、文人墨客贊美它,西湖到底有多美,我想現在就去看西湖,做西湖的畫中人,邀請全班的同學和我一起去欣賞西湖的美景。(師播放西湖風景課件,背景音樂《西湖春曉》)生:觀看課件,欣賞西湖的美景,并隨音樂邊聽邊哼唱。
四、小結:
西湖的美景真是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在祖國各地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美麗的景色,在以后的教學中讓我們共同去發現、去觀賞吧!
作業布置:課下多唱唱這首歌曲,注意八六拍的韻律。板書設計: 《西湖春曉》
演唱形式:(童聲合唱)節拍:8分之6拍
含義: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六拍 強弱規律:強 弱 弱 次強 弱 弱
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我所教的學生學習生活在北方,所以對江南的生活、文化、音樂并不了解、熟悉,但這也正是他們比較感興趣的地方,欣賞《西湖春曉》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合唱的聲音效果,并運用到今后的歌曲演唱中,課前我準備了有關西湖的詩歌、圖片、故事,學生欣賞之后,加深了對西湖的了解,同時對西湖及歌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西湖的資料,并進行故事的講述,培養了學生的表現力。欣賞這首歌曲,在讓學生感受合唱所營造的意境和藝術魅力的同時,了解與西湖有關的音樂與文化,進一步擴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二、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在拓展環節可準備一些畫家描繪西湖的作品,還可以讓學生聆聽一些有關西湖的其他歌曲,讓學生欣賞,開拓學生的視野,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筆畫一畫西湖。學生在隨歌曲節拍輕輕晃動身體時,由于是6/8拍復拍子,學生在掌握時有一定難度,如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輕輕晃動,會好一些。
西湖春曉教學設計7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再來一次》是小學語文S版二年級下冊第課的課文。這是一篇兒童生活故事,寫小加在跳馬游戲中因為害怕失敗,不敢跳,在媽媽的教導下明白重要的是應該努力去做。全文語言質樸,由始至終是媽媽和小加的對話,在平淡的敘述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接近學生生活實際,對于孩子來說很有教育意義,是一篇很好的進行挫折教育的范文。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會認讀生字“扒、吞、咽、喪、戲、努、絕、棄”。能用“專心”、“不由自主”各說一句話。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對失敗能發表看法,懂得做一件事要不怕困難,不輕易放棄,要努力堅持的道理。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ǎ保⒂懈星榈睦首x課文。
(2)、懂得做一件事要不怕困難,不怕失敗, 不輕易放棄,要努力堅持的道理。
教學難點:懂得做一件事要不怕困難,不怕失敗,不輕易放棄,要努力堅持的道理。
二、說學生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水平的閱讀能力,能借助拼音獨立讀通課文。教學這一課時,學生已經能說一段較完整的話,并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本課主要是對話,教學時,引導學生注意從人物的行為和話語中了解人物的心情,讀出不同的語氣,體驗人物的感情。以讀促思,以讀促悟,重點理解小加跳馬時的心里想法,和媽媽勸告、鼓勵小加的話,使學生明白揭示的道理,培養學生不怕失敗,努力堅持的毅力。
三、說教法
這節課,我基本選用“自主讀書、合作學習、自己感悟”的教學方法。我以一個伙伴的身份給學生加油,并作適當的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說中訓練語言,創造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四、說學法
朗讀感悟法:閱讀能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而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五、說過程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松民主中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梁,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上課伊始,我是這樣導入的:課件出示一組圖片,并伴以恰到好處的點評:當你在足球場上漂亮地進了一個球時,觀眾們會大聲對你喊:“再來一次!”當你學騎自行車摔了一跤時,爸爸會鼓勵地對你說:“沒關系,再來一次!”當你在回答問題時,因為緊張沒有說清楚意思時,老師會親切地對你說:“再來一次!”
這時學生已經從圖片的解釋中發現了“再來一次”,這時順勢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再來一次”的理解,從而引入本課的學習。
。ㄒ唬┏踝x課文,回顧生字詞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首先課件出示第一課時學過的生字詞,采用請小老師教讀、個別認讀、齊讀,選詞語造句等方法讓學生回顧生字詞。
然后我用課件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同時請學生輕聲跟讀,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從整體上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把握。
。ㄈ┘氉x課文,感悟延伸。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一環節我重點指導學生自由讀課文,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聽老師讀、齊讀,自由讀、分角色讀等。
第一自然段我先范讀,讓學生說一說從老師的讀中知道了什么,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小加不高興的。最后讓學生一起讀一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加不快樂、難過的心情。
教學第2~7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小加究竟遇到了什么難事。這篇課文對話比較多,便于分角色朗讀。在分角色讀時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試讀,給學生創造了一種競賽氛圍,看哪一組同學讀得好,配合得好。然后老師也加入進來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不同人物的心情。
8—12自然段是學生重點應領悟的,其中媽媽的話是要求學生重點理解的。因此教學時我用課件出示媽媽說的話,指名學生充分地讀一讀,然后讓學生說一說你從媽媽的這段話中,讀懂了什么?讓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自己的理解。最后再讓學生分角色讀一讀,在讀中進一步感悟媽媽說的話。
。ㄋ模┩卣寡由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边@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借助教學難點、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及時地給已經在閱讀課文中得到許多啟示的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引導學生用 “ 面對失敗,我認為 __ __ 。 ” 的句式,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失敗的經歷時是怎么做的。學先自由練說,再點生發言。這樣的話題,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溝通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了他們綜合應用的能力。
六、說板書
好的板書不僅起著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更好的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我設計了如下板書:
再來一次
媽媽 小加
專心做 失敗
不放棄
【西湖春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春曉》教學設計03-31
春曉教學設計推薦04-12
《春曉》教學設計15篇07-13
教學設計的設計07-17
蟬教學設計優秀教學設計04-05
ai教學設計 ai的教學設計05-29
流程設計教學設計12-09
教學設計07-11
教學設計04-19
《》教學設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