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模板(優秀)
表格內容說明:
一、學習目標與任務的確定
1.學習目標描述
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描述
2.學習內容與學習任務說明
包括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形式的確定、學習結果的描述、學習重點及難點的分析
3.問題設計
精心設計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思考所學的內容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說明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習慣、學習交往特點等。 三、學習環境選擇與學習資源設計
1.學習環境的選擇
網絡學習環境包括:WEB教室、校園網絡、城域網絡、因特網等。
2.學習資源的設計
學習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并能在線閱讀,實現共享的多媒體學習材料。
學習資源的類型包括:
網絡課件:適用于知識點的輔助教學 網絡課程:整門課程的教學
專題學習網站:某一專題的學習和研討 案例庫:典型個案的分析
題庫:單元或課程的練習測試等等。
3.學習資源內容簡要說明
簡要說明每個學習資源的名稱、網址及主要內容。網絡學習資源的設計必須符合以下四點要求:
具備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提供良好的學習交互功能;進行直觀友好的界面設計;提供活潑生動的教學策略。
四、學習情境的創設
1.學習情境的類型
情境的類型包括真實性情境、問題性情境和虛擬性情境或其他。
2.學習情境的設計
情境創設是指創設有利于對主題意義理解的情境。情境創設必須反映出新舊知識的聯系;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聯想;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重組和改造;能夠幫助學生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此處要對所選擇的某一情境類型做一簡要描述
五、學習活動的組織
學習活動的組織包括自主學習的設計、協作學習的設計和教學結構流程的設計等內容。
1.自主學習的設計:支架式學習、拋錨式學習和隨機進入式學習
支架式學習:是指圍繞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建立一個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應遵循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且要因人而異,通過概念框架把學生的智力發展從一個水平引到一個更高水平,就像沿著腳手架那樣一步步向上攀升。
拋錨式學習:指根據學習主題在相關的實際情境中選定某個典型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對給定問題進行假設,通過查詢各種信息資料和邏輯推理對假設進行論證,根據論證的結果制定解決問題的計劃,實施該計劃并根據實施過程中的反饋,補充和完善原有認識。
隨機進入式學習:指首先確定學習主題,創設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學習主題的各種情境,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隨意進入其中任意一種情境去學習。
2.協作學習的設計:競爭、辯論、伙伴、問題解決和角色扮演
競爭:教師先根據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對學習任務進行分解,由不同的學習者“單獨”完成,看誰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教師對學習者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論,其他學習者也可以對其發表意見,各自任務完成后,就意味著總任務完成。
辯論:協作者之間圍繞給定的學習主題,先確定自己的觀點,接著在一定的時間內借助虛擬圖書館或上網查資料,以形成自己的觀點,教師對他們的觀點進行甄別,選出正反兩方,然后雙方圍繞主題展開辯論,觀點論證充分的一方獲勝。通過辯論學習者可對問題進一步理解。
伙伴:指協作者之間為了完成某項學習任務而結成的伙伴關系。
問題解決:根據確定的問題,多個學習者組成協作學習小組,根據學習任務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某個學習任務,解決問題。問題解決的最終成果可以是報告、展示或論文等。
角色扮演:指由不同的學習者分別扮演指導者和學習者的角色,由學習者解答問題,指導者對學習者的解答進行判別和分析。角色可以互換。有助于對問題的理解有新的體會,還會增加成就感和責任感。
3.教學結構流程的設計 是指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學習內容、網絡資源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與聯系的形式?砂磿r間關系或空間關系進行設計。時間關系指教師與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先后順序,即教學程序、教學步驟、教學過程等;空間關系則主要指教學內容的層次關系、教學過程的邏輯關系等。
六、學習評價的設計
1.測試形式與工具
包括(1)課堂提問(2)書面練習(3)達標測試(4)學生自主網上測試(5)合作完成作品等
2.測試內容
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態度、交到程度、資源利用和學習效果的評價;
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目標達到、任務完成、達標測試、創新精神、實踐作品和信息素養的評價;
教師指導活動的評價:對教學活動組織、學習資源利用和教學過程指導的評價;
學習資源質量的評價:目標與內容、結構與功能、超鏈接與導航、多媒體、素材質量和技術規范的評價;
【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信息化的教學設計06-27
信息化教學設計03-19
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07-23
信息化教學設計4篇06-16
教師優秀教學設計02-15
語文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要素與方法10-20
教師信息化教學總結03-01
教師信息化教學心得04-07
蟬教學設計優秀教學設計04-05
優秀教學設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