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學生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研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培養科學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鏡成像規律。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析歸納、動手、創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養了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知道凸透鏡所成像的虛實、倒正、大小與發光體位置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實踐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
2、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2、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師和學生用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
【教學教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做這樣一組小實驗:
(幻燈)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鏡近距離的看書上的字;
②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屏幕;
(用凸透鏡近距離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同樣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卻有如此大的差別。相信大家一定有許多疑問,請把你的疑問寫下來,然后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律?②為什么會有時成放大的像,有時成縮小的像?③什么時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時候成縮小的像?……)
當然,同學們一定還有許多其它的問題,今天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幻燈)課題: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律
提出猜想
同學們想一想:凸透鏡成像的不同與什么因素有關?你這樣猜想的根據是什么?
(與物距有關;與像距有關……當放大鏡靠近物體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當放大鏡遠離物體時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為了驗證同學們的猜想,我們必須干什么?(做實驗)
制定實驗計劃
在制定實驗計劃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上節課學習的照相機的使用。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配合一下老師。
現在老師想用這架照相機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師這樣做行不行。
①(把鏡頭對著大家)我這樣拍,能拍到他的臉嗎?怎么辦?
②(把鏡頭倒過來,對準自己)能拍到像嗎?景物、鏡頭和膠片必須誰在中間?
③(把相機高高舉過頭頂)能不能拍到他的臉?應該怎么辦?
④(把鏡頭非常的靠近該同學的臉部)能拍到像嗎?
好,現在老師學會拍照了。(拍下一張照片)同時,老師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設計好本次的探究活動。
小組討論完成學案上的實驗計劃。
①你打算如何改變物距來研究像的性質與物距的關系?
(先把物體放在u>2f處,然后放在2f>u>f處,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來完成本次探究活動? (蠟燭、凸透鏡、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紹:大部分同學也許不了解光具座,它是專門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儀器。另外,本次實驗我為大家準備的凸透鏡焦距都是10cm的。 ③實驗具體步驟: (a、把蠟燭、凸透鏡和光屏依次擺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們在同一直線、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分別為:30cm、15cm和5cm,移動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記錄像距和像的性質。 插入:在這里,老師有一個疑問,當物距為5cm時,會不會像我們剛才使用照相機一樣,在光屏上看不見像?如果無法成清晰的像,我們可以透過透鏡看看像的性質。 c、實驗完成后熄滅蠟燭并整理儀器。) ④你認為本次實驗還應注意什么? (及時記錄數據……) 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設計好的實驗步驟開始實驗。 (學生開始實驗,老師巡回指導) 好!實驗結束,請同學們把蠟燭熄滅。我們請一個小組匯報一下實驗結果。 (介紹像距與焦距的關系) 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與他們的是否相似? 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從這張數據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縮小的像?在什么情況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況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虛實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虛像?在什么情況下成實像?有沒有正立的實像?有沒有倒立的虛像? 思考: 根據上表的數據,凸透鏡成放大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成縮小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 小結: 大家實驗做得很好,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數據。科學家也是這樣經過實驗探究、分析數據從而找出規律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當然,相信同學們還有其他許多的問題,同學們課后可以相互討論,也歡迎同學們與老師來共同探討。 【設計思路】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的策略,不在于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于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于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在知識方面,懂得少許淺顯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較簡單的物理現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規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一定的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們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本節探究課學生面臨著許多困難,首先實驗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詞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實像、虛像;還有,要找到各種像應調整什么,如何調整,學生感到盲目;再有,從數據中要得出結論也不易,因此老師必須重視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索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探究創造的心理品質。 (3)樂于參加觀察、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從實驗中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小組討論、多媒體演示。 【教學準備】 學生:蠟燭、火柴、凸透鏡、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組;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探究過程 1、提出問題 師: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知道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有一共同的光學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鏡。 師:同樣是凸透鏡,它們的成像情況相同嗎?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況。 師:那么,凸透鏡的成像情況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2、猜想假設 師:猜想要有依據。我們使用照相機時鏡頭離拍攝物體相對較遠,使用投影儀時鏡頭離文字圖片較近,而使用放大鏡是放大鏡離物體更近,根據這一現象同學們討論一下考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生:小組討論回答,物距、像距 3、設計實驗 師:怎樣才能知道我們說的這些因素對不對呢? 生:實驗驗證。 師:我先介紹一下實驗臺上的器材,凸透鏡(焦距為10cm)、光具座(帶有刻度尺) 根據桌上的器材各小組商量出一個實驗方案來。 生:小組討論,上臺展示其實驗方案。 師:點撥實驗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記錄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況,做完這一次實驗就行了呢?為了使得出的結論更加準確,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幾次,具體情況可參照你們報告單上的實驗記錄表格進行。) 4、進行實驗 (課件出示實驗注意事項:⑴調整燭焰焰心、透鏡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須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師:這是實驗時大家必須注意的`。第一條,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這樣可以保證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條,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時,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凸透鏡焦距f=10cm 5、分析論證 師:各小組根據你們的數據,看能否總結出凸透鏡的這些成像規律。 課件出示: ⑴凸透鏡的成像情況與哪個因素有關? ⑵像的虛實:凸透鏡在什么條件下成實像?在什么條件下成虛像? ⑶像的大小:凸透鏡在什么條件下成縮小實像?在什么條件下成放大實像?有沒有縮小的虛像? ⑷像的正倒:凸透鏡所成的像有沒有正立的實像?有沒有倒立的虛像? 生:討論分析總結,并展示。 二、模擬演示,再現規律 多媒體動畫再現凸透鏡成像規律,可以加強對實驗規律的理解。 師: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整個探究過程,看經歷了哪些環節? 三、結束語 實驗中同學們可能還遇到了其他一些問題,如物距變化與像距變化和像的大小變化有什么規律等,這些問題我們下節課再共同探究。 【課后作業】 1、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鏡成像規律,說一說它們分別應用了凸透鏡成像的哪個規律。 2、找一個圓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裝滿水。把一支鉛筆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側,透過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筆。把筆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遠處慢慢地移動,透過水瓶你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描述看到的現象,并與凸透鏡成像實驗比較,有什么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12-28 《找規律》教學設計02-03 找規律教學設計04-27 商不變的規律教學設計06-12 《找規律》課程教學設計11-22 (實用)《找規律》教學設計12-06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設計03-29 《找規律》教學設計(2)11-11 商的不變規律教學設計01-03 《找規律》課程教學設計優秀02-14《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