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的秘密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fā)展。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沉浮的秘密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沉浮的秘密教學設計1
探究:
1、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體,比水輕的會浮,比水重的會沉”。
知識:
1、能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
2、有用簡單器材做的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
3、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數(shù)據(jù),對現(xiàn)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4、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
情感: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教學重點:
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學難點:
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
教學方法:
實驗研究。
教學準備:
鐵釘、氣球、小玻璃杯、石子、燈泡、木棍、四個大小一樣的塑料瓶、砂、鹽、鋸末、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兩個大小不同的螺母、裝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教師提問:玩潛水艇時,我們發(fā)現(xiàn)潛水艇里水的多少決定潛水艇的沉浮,一般物體的沉浮又與什么有關呢?
2、推測我們準備的這些材料如鐵釘、氣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還是浮?
3、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把物體放入水中觀察,看看有沒有推測錯的物體,把水中上浮的物體和水中下沉的物體分成兩堆,并在教材上記錄。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小組討論:物體在水中浮與沉,可能與哪此因素有關?學生分小組討論推測,并將推測結(jié)果記錄在教材上。
2、教師出示并介紹本次科學探究活動的實驗器材及名稱。
3、教師演示實驗: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放入水中都浮了起來,兩個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師提問:這和同學們的推測一樣嗎?有的同學說大的會浮、小的會沉,可是小木塊也浮起來了;有的說重的會沉,輕的會浮,可輕的螺母也沉下去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們怎樣來研究?
4、小組討論并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教師引導各小組商討,制定盡量完善、有效的觀察、測量、記錄方法。
5、各小組匯報研究計劃,教師可以就學生制訂的方案中的不足進行指導。
(這里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學生們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個塑料瓶裝水來進行實驗,不容易將“水的重量”作為物體沉浮的一個“界線。同時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關系,有可能會影響實驗效結(jié)果,在實際數(shù)學中,建議盡量用小塑料袋,減小同于容器重量對實驗結(jié)果造成的影響。)
三、觀察記錄,總結(jié)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一次物體沉浮的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lián)系實驗中觀察到現(xiàn)象,討論物體沉浮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4、讓學生匯報本課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并做好記錄。同時讓學生對自己此前的猜測,并進行分析、討論、找出自己認知上的誤區(qū),修正自己的思維。
四、拓展與應用.
1、說一說潛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鐵塊會下沉,可萬噸巨輪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學生討論、匯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課題:自由研究
探究:培養(yǎng)學生運用求異思維,創(chuàng)建性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知識:拓展學生對物體在液體中沉浮規(guī)律的`認識。
情感:培養(yǎng)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運用求異思維,創(chuàng)建性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物體在液體中沉浮規(guī)律的認識。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教學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死海的故事與事實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不少物體沉浮的秘密。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請大家?guī)椭蠋熛朕k法解決。
2、有一個新鮮的馬鈴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辦法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演示:把一個新鮮的馬鈴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辦法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2、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并且要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尋找與他人不一樣的辦法。
三、觀察記錄,總結(jié)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lián)系實驗中觀察到現(xiàn)象,討論: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不用工具,不改變馬鈴薯也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4、啟發(fā)思考,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中看書看報?
四、拓展于應用。
1、說一說馬鈴薯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鐵塊會下沉,可萬噸巨輪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學生討論、匯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五、總結(jié)交流。
沉浮的秘密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秘密。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課前準備:
同體積的塑料塊、木塊、橡膠塊、鐵塊、塑料小桶、量杯、網(wǎng)袋、測力計、橡皮泥、帶蓋的小瓶子、細橡皮管、竹筷、海綿、塑料袋、線。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上一課我們研究了水的浮力,認識到在水中的物體,不管是浮著的,還是下沉的,都會受到水的浮力。既然這樣,為什么放入水中的物體有的沉,有的浮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的秘密。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物體與同體積水相比,比水重則沉;比水輕則浮。
(1)談話:我們將通過實驗來揭示物體沉浮的秘密。請同學們把同體積的木塊、塑料塊、橡膠塊、鐵塊放到水中,觀察哪些物體在水中上浮,哪些物體在水中下沉。
(2)提問:這些物體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
(3)指導學生實驗,要求用測力計測量這些同體積物體在空氣中的重力,把結(jié)果填入課本第11頁中。
(4)分組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
(5)匯報實驗結(jié)果。
(6)討論:這些同體積的物體與同體積的水相比,哪些比水重?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比水輕?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7)小結(jié):與同體積的水相比,比水重的就會下沉,比水輕的就會上浮。
(8)學生完成第11頁的填空。
2、指導學生研究同一物體,重量不變,體積增大,其浮力也會增大。
(1)談話:我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曾做過一個實驗:一團橡皮泥在水中下沉,把它捏成船形就可以浮在水面上。
(2)提問:為什么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后,在水中會由沉變浮呢?
(3)指導學生用測力計測量不同形狀的橡皮泥在空氣中的重量是多少,再測量它們浸入水中后重量是多少,計算出它們受到的浮力是多少。把結(jié)果記錄在課本第12頁表中。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jié)果,討論:橡皮泥體積變化與它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有什么關系?
(5)小結(jié):橡皮泥的體積越大,水對它的浮力也就越大。
3、學生發(fā)現(xiàn)同體積物體,如果重量不斷增加,也會由浮變沉。
(1)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過程及結(jié)果。
(2)小結(jié):物體的體積不變,如果物體重量不斷增加,就會由浮變沉。
(3)討論:為什么潛水艇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
(4)小結(jié):物體體積不變,如果重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由浮變沉,同樣,如果重量減少到一定程度,也會由沉變浮。
4、學生利用物體在水中沉浮的規(guī)律進行研究和實踐。
(1)“玩”潛艇模型,控制它在水中的沉和浮。
(2)分組實驗:雞蛋在清水中下沉,在濃鹽水中上浮。
三、鞏固總結(jié)
1、提問: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發(fā)現(xiàn)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秘密是什么?
(2)怎樣控制潛艇的沉與浮?
2、課后實踐
(1)自制潛艇模型,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把潛艇的秘密講給他們聽。
(2)有的木塊能浮在水面上,過了一會兒就會沉入水底,你能設計實驗,尋找其中的秘密嗎?
【沉浮的秘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銷售的秘密10-03
《荷花》的教學設計03-03
小鳥的教學設計04-09
《蠶絲》的教學設計04-03
《燈光》的教學設計06-12
趙州橋的教學設計04-23
茶王史密斯的三次沉浮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12-05
《背影》的教學設計范文04-09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