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中探索教學設計策劃
課題:在學習中探索 在探索中成長
課題:信息技術在學習中的應用
課型:校本教材+跨學科復合式整合+虛擬情境+自主探究討論
學情分析:
1、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多數學生家庭條件一般,還有相當部分學生的家庭比較貧困,因此,家里有電腦等信息設備的學生相對較少,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體會與感受較為薄弱,雖然經過小學的學習,但仍普遍存在對信息技術缺乏系統認識和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的問題;
2、教材中未能有針對性地就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做出解答,很多學生存在困惑,因而也不能很好地運用這門工具學科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3、經過本人抽樣調查發現,學生普遍存在在學習中沒有方法的問題,也對方法可以促進效率缺乏足夠認識,使得學習效率十分低下,因此為學生們梳理、總結學習方法,不僅對本學科學習有利,對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大有裨益。
4、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每班級學生大體可分為“三五二”,即優生占30%左右,50%左右為普通學生和10——20%稍差的學生,因此在教學中的小組劃分、問題設置和知識拓展等方面,應有意識地開展分層次教學,采取不同學生不同要求不同學習目標的針對性教學設計,使所有學生均能有所收獲。
教學內容提要:
一、信息技術在學習過程中的應用與作用
1、 信息技術在教師授課過程中的應用
2、 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應用
//注釋:此部分探討在學生眼中,有哪些信息技術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好的應用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對學習效率與效果的作用。//
二、信息技術對學習方法的改善和推動
//注釋:如圖,此部分探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好的學習方法,以及信息技術對這些學習方法的推動和作用。
三、信息技術讓學習走出課堂(信息技術讓課堂在生活中延伸)
//注釋:此部分探討各學科在生活中的實踐和拓展,以及信息技術在此過程中的推動作用(如《探索與發現》系列影片使學生對科技的向往和啟迪)和遇到的問題(如網癮問題的討論)。
教學重點:1、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應用
2、信息技術對學習方法的改善和推動
3、信息技術讓學習走出課堂
教學難點:信息技術對學習方法的改善和推動
教學手段:Flash交互課件 電子白板 校本教材
教學策略與思路(目標):
1、 氛圍:利用Flash與虛擬環境結合營造親切的虛擬教室環境,并創設四位經典流行的卡通形象(麥兜、小新、機器貓小叮當、喜羊羊)作為四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學生分為四組,每組有一位虛擬學生進駐,并由虛擬學生為代表進行學生分組展開小組競爭。以此使學生充分投入課堂教學,并最大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同時為激發學生課堂互動激情奠定基礎和氛圍。
2、 主線:本課教學內容的設計以教材為基礎,但又脫離教材束縛,圍繞對學生“學法”的探討并融入信息技術工具在學習過程中的應用,進行跨學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的整合,教學內容與問題的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感受,使學生能根據自身感受思考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對各學科學習的促進和提高,并思考怎樣運用信息技術工具這樣得力工具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
3、 復線: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段式方法論理念為顯性復線,貫穿課堂教學始終。上課伊始就開門見山地推出這條理念,并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強化,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在“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以探究的能動的心態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4、 定位:學生采取分組合作策略,組間有合作有競爭,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圍繞教學中心開展問答、討論、辯論等方式,深入探究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發散式的討論探究,教師作用定位于引導、點播、連接和推動。
5、 手段:結合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特點,制作大型交互教學課件,融入虛擬環境、卡通虛擬角色、動態文本交互、視頻與動畫疊加、視頻控制以及以“嫦娥(火箭)奔月”為主題交互關卡式課堂練習等功能和技術,搭建教學交互平臺。課件將本著模塊化結構、強化交互性、便于師生操作、畫面精良、可動態響應等原則精心制作,盡力為課堂教學提供最大的支撐和輔助作用。
【在學習中探索教學設計策劃】相關文章:
《生活中的數》教學設計04-07
《生活中的數字》教學設計06-30
論文:略情感在寫作教學中作用09-07
《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設計03-06
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如何展示教師10-02
情景教學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運用的論文07-27
關于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03-02
在嘗試中成長作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