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教學設計探微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立足于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輔之以必要的討論和總結,并加以正確的引導。”然而,傳統數學課堂中,整個教學活動卻是教與學兩方面的簡單疊加,這與新課標要求是不相吻合的。那么,新的數學課堂該如何去設計呢?
筆者認為,要落實好“新課改精神”,桌有成效地實施數學素質教育,必須建立新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二、新課堂特征
1、主動性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這不僅關注學生具有主動探究的精神,還需要對學生探究過程主動作出調控,對探究結果作出總結和評價,從而確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為任何不經過獨立的自我實踐而獲得的認知結構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別人只能指點,而不能代勞。在教學活動中,只有讓學生自己獨立鉆研,獨出心裁,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開放性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發現和創造。因此設計“再創造”的教學過程,既是提升數學價值的需要,也是加深對數學知識本質理解的需要。新的數學課堂,應該讓學生在研究與合作的學習環境中去觀察、測量、操作,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獲得直接的感知,從而發現和創造數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數學觀念和意識得到升華。
3、協作性協作性是建立在獨立性的基礎上體現的,兩者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年齡接近,心理過程相仿,思維、語言、情感等容易勾通,教師花費很大精力“講”不通的地方,不妨“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取長補短,逐步強化正遷移,消除負遷移,使疑難問題得以解決。這樣能很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設計策略
1、可及性原則學生的認知系統和教師的認知系統是有差異的,維果茨認為:教師要促進學生發展,必須在學生現有的認知系統上進行發展,而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系統,正是他們日后逐步提高的“最近發展區”。所以,教師設計問題,必須切入學生的認知系統,才能達到預想的目的'。因此,教師必須進行“思維換位”,搭建合適的“腳手架”,以助于學生在“最近發展區”活動,這就是可及性原則,也是數學課堂設計的最基本原則。
2、挑戰性原則教師設計的問題太容易,學生沒有興趣,問題太難,學生可能會放棄。所以,設計難度適宜的問題,使學生勇于挑戰,也樂于挑戰,這就是挑戰性原則。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使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無形中使學生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3、層次性原則學生首先是作為具體的、活生生的個體而存在,設計教學時必須尊重學生認知能力的差異,所以課堂設計必須要有層次性。所謂層次性指的是問題里面應有各種各樣的小問題,難、中、淺兼有,以滿足各層面學生的認知需求,從而形成一串問題鏈,淺層次的記憶性問題可供單純的機械模仿,較深層次的理解性問題可用來掌握和鞏固新知識,最高層次的問題可供用來引導學生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這樣,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所有學生都可以在最大限度內得到充分發展。
4、生活化意識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所以,數學課堂設計應該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要從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來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現實原型,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養成時時事事,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激發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應把學生放在首位,以人為本,啟迪學生思維,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積極自主的學習習慣,從而促進每個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數學教育教學設計探微】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設計12-27
初中數學優秀教學設計04-21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找規律》04-06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08-24
社會互動理論建構應用寫作互動式教學探微的教育理論論文01-21
小學安全教育教學設計02-16
乘法分配律數學教學設計03-24
小數乘小數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3-20
數學《解簡易方程》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7-02
墨子義探微閱讀答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