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員工快速理清工作思路的方法
如果你新入職一家公司,但以前沒有設計工作思路的習慣,也沒機會受到有效的培訓,該怎么辦呢?
第一,從同事身上尋找工作思路。拿出在大學記筆記的功底,去觀察和記錄同事是怎么做事的,概括出“一、二、三”來。把現成的成熟思路記錄在案,然后不斷熟悉這些內容,遇到自己工作打不開思路時,就拿出這個本子找思路、找經驗。如果能做到這一步,你的職場功力將會大增。
可惜的是,不知道為什么,在大學里很會記筆記的學生成了員工后,很容易就把這個本事給丟了。于是我們就看到,很多本來優秀的學生到了工作崗位數年后,不但真正的職業素質沒提升多少,反而職業老油條的氣息重了很多。
第二,建立賬本型工作日志,把自己的事情分門別類排列清楚。大公司里的職場強人,強就強在腦子里有本賬:公司當年的工作重心、領導安排的事情、納入考核體系的工作、階段的工作重點,等等,有的人甚至把這些排好優先級別的工作內容貼在自己工位的正上方,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宏觀上有本賬了,具體到每一天,就便于把每天的工作計劃按小時排好,督促自己高效完成工作。
風投達人徐新大學畢業后在中國銀行工作僅一年,就因工作業績優秀,被評為“三八紅旗手”,成為中國最年輕的“三八紅旗手”之一。入職時間短,成績出得快,根本原因固然是徐新能力出眾,而另一重要原因是她的工作日志做得太好了,以至于其日志在銀行系統內被選為新人培訓教材。各層級領導即便沒見過她本人,也讀過她堪稱經典的工作日志,這種廣泛的認同感最終落實為選票。
徐新的工作日志出眾,在于其不單純是一份詳盡的總結或規劃,而是包含了夢想和冷靜積極態度的自省。徐新的日志在記錄過去發生事件的同時,會如實寫下自己的情緒;在規劃未來行動時,會思考工作模式的效率。通過她的日志,你可以看到對于未來的詳盡規劃如何有效地改變了一個人的行事模式,落實到位的日志如何提高了一個人的執行力,以及一個年輕人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智商和情商是怎樣不斷提高的。
多年以后,很多當初的同事、領導對徐新的成功仍絲毫不覺意外。一個能用工作日志提升人生境界的人,是會用不斷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
第三,要深入領導的工作思路,從而發現自己工作思路中的漏洞。不要花時間研究股市走勢,那只是一場連Q幣都贏不到的游戲;但要花精力研究領導的思路,這是一部能提升你事業高度的刑偵大片。人心難測,領導的思路在很多時候不會被輕易看出來,需要偵察,從他的人生履歷到學識背景,你能了解多少就了解多少,直至你能明白他如何做決定。只有深入了解領導的思路,你才懂得包容領導,才會真正明白如何配合領導。
第四,背景和閱歷決定思路的寬度。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背景和閱歷越豐富,思路就越寬廣;而那些背景、閱歷簡單的人,發展方向會變得單一。在職場打拼,不能一味貪圖安逸,要讓自己的背景盡可能地豐富。職場上的佼佼者,沒有清湯寡水的簡歷,只有不斷疊加、層次豐富的背景。這既是你的私家財富,也是激蕩出別人智慧的公共財富。
員工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是通過外部認可來實現,所以員工需要把握不同的.發展機會。這個過程一般要注意內外兩個因素:
職業生涯發展機會的分析是個人將內外部因素相結合的過程。一般來說,個人發展的可能性受個人對外部環境認知的影響,絕大部分的發展機會并未得到個人的重視。同樣,由于人受到自身歷史思維定式的局限,在選擇職業發展道路時,本人也往往會受到個人對自身認知的影響。
一、組織環境分析
個人所處組織環境,是對個人職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外部因素。絕大部分人初次就業時,由于受到個人認知不足的影響,都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大部分人,卻習慣于在一個盲目性的就業選擇中尋找發展的機會。組織設計的職業發展規劃是為了適應組織發展的需要,而不是為了員工個人發展。所以,做好組織環境分析就尤為重要。例如一名人力資源專員,就職于一家20000名員工的大型企業,公司為HR設計了職業發展階梯,根據規定,該員工只要安心工作,按照規定完成業績,就可以確保在20年內達到職業生涯階梯的頂點——集團人力資源資源專家。這樣的靜態組織發展機會對員工來說是合理的,但結合社會發展、結合企業成長周期,這樣的職業生涯設計就明顯存在著局限性,難以實現。
二、行業環境分析
行業特點也是員工要考慮的因素。員工在職業選擇時一定要注意,不要搶購泰坦尼克的那張船票。單從行業上來看,總有朝陽產業、夕陽產業之分,然而借助巴菲特的投資觀,我們也許能有不同的認識。巴菲特的投資主體是傳統行業,是人生活所必須的產品,如食品、藥品。即使在上世紀互聯網熱潮席卷全球的情況下,其仍保持著謹慎的投資觀。對個人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夕陽產業未必不利于長期發展。在行業、公司、老板這三者間,選擇老板比選擇公司重要,選擇公司比選擇行業重要。
三、政治環境分析
總體來說,政治穩定對個人長期職業生涯是有利的。而混亂的政治環境,卻能夠給予新人更多地機會。相對政治環境,個人所積累的財富、聲望和地位都不值一提。但,混亂的政治環境卻能夠促進激發個人潛力,創造更多地成長機會。對政治環境和個人成長的關系,可以借鑒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中國。
四、經濟環境分析
2006年,國家全面取消了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這也標志著在中國市場中,國民經濟已經具體了足夠的體現和競爭力。同樣,很多優秀職業經理人的目光也從外資企業向國民企業轉移。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對中國經濟環境分析中,兩個因素不容忽視,一是城市進程,中國還有幾億人的農民將成為城市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市場,也提供了勞動競爭。二是經濟模式的轉型,中國各個產業都面臨著創新和產業升級,換句話說,就是原來組織裝手機的,要能生產芯片;原來賣產品的,要學會賣品牌。這些因素,都是個人在制定未來職業規劃時所要考慮的。前幾天看到了中央十套的一個建筑工地的小發明—抹灰機,不知道這是否意味著,施工工人將從會抹灰,轉變為會操控設備?那么培訓行業提出了新的發展機會?專業化的勞務派遣公司是否會應運而生?
五、突破自我認知的陷阱
對外部發展機會的分析,本質上是個體突破自我認知的過程。如果把職業生涯規劃看作是織夢,那么你每次最好不要做同樣一個夢。如果工作是成就夢想,織夢就是在否定夢想。只有不斷地否定、肯定。才有可能把夢做得更加圓滿,才能一步步地接近夢想。所以,突破自我認知是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重點。
當李嘉誠開始在當跑堂的伙計時,肯定未預期自己成為華人首富。但當李嘉誠長江實業成功上市的時候,我們不能肯定他是否立此目標。環境和人都在變化,不斷突破自我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
畢業生就業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有人說就業越來越難了,來看看小編總結的畢業生就業四法則吧,希望對迷茫的畢業生有所幫助。
畢業生跳槽七成原因是眼高手低
他們眼高手低的表現大致分為三類,即看不上小事,不愿盡心干;老想干大事,但又沒經驗;這山望著那山高,老想挑或跳到更好的地方。
一名畢業于名校的學生說:“我怎么能去小公司,看以前畢業的學長現在都混得那么好,我也應該做大事業。”心氣高的不僅是正在求職的畢業生,有些入職早的同學,也沒有踏實地從基層做起,有位同學說自己不想每天都干雞毛蒜皮的小活,總盼著有天能干大事。而據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新入職的畢業生跳槽,70%是因為眼高手低,不能從頭干起。
浮躁和攀比讓心理失衡
浮躁的心態導致了畢業生“眼高”。“浮躁的心態,說到底就是求名、求利和兩者兼得。”林永和說,現在求名的人變少了,而求利和兩者兼得的人多了。
這類畢業生其實就是太注重人生存的本能,哪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收益就奔哪去,以至于他們不安心工作,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隨時準備跳到更好的地方。另外,過強的自尊也使畢業生這山望著那山高。他們盼望著能超越別人,也會變得眼高。
“缺乏工作經驗讓畢業生手低。”林永和分析道,現在有些畢業生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涉世未深、能力不足,在求職時,和周圍人比較,就特別容易因自身的劣勢而感到自卑。
因此,這些畢業生夢想著超越別人、干大事,但實際上卻缺乏實踐經驗和工作能力,這就讓自尊和自卑糾結在一起,內心有兩股力量在對抗。這樣極易打破畢業生的心理平衡,一方面,總是想著“別人行,我為什么不行”、“在這個單位真是屈才”等,以至于持續處于焦躁不安的情緒下,久而久之,會危害心理健康,讓他們變得冷漠、暴躁和焦慮。
擇業就業四項法則
下面對眼高手低的畢業生提出四項就業法則。
一是“擇人所需”。
即自己要站在用人單位的角度考慮,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員工,不能異想天開,只想一步到位。如果有適合自己特長的工作單位,小點也不怕,能得到鍛煉才是目的。
二是“擇業所長”。
如果你選擇的單位或行業有發展前景,即便不是國家機關、跨國公司或熱門行業,也要降低心理期待值,投入到這些工作中。
三是“擇家所利”。
指的是選擇職業和單位時不要總以自我為中心,要多站在家庭和親人的角度考慮,如是否便于照顧父母;不能總是無休止地挑三揀四,要考慮家人的感受。
四是“擇己所長”。
即興趣對人的工作熱情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做自己喜歡的事,成功率更高。因此,不必太在意外在的東西,這才能充分發揮你的優勢。
【入職員工快速理清工作思路的方法】相關文章:
新員工入職培訓制度07-15
HR對新員工入職培訓03-08
餐廳新員工入職培訓技巧10-28
國航新員工入職感言范文03-13
員工入職自我介紹范本12-03
【薦】員工入職申請書02-15
【熱門】員工入職申請書02-15
員工入職申請書【熱門】02-14
【推薦】員工入職申請書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