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就業季”再度來臨
今年上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有699萬人,比去年增加1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而隨著秋季新學期的開始,新一輪“就業季”再度來臨。企業、單位和大學生,又開始奔波于校園招聘現場。今年“就業季”是否會延續“就業難、招聘難”的雙難狀況?什么樣的學生才容易在就業市場上受到青睞?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企業招聘人員、高校就業指導老師和學生。
“焦慮癥”和“強迫癥”
“孩子畢業了,作為家長,你最關心什么?”在接受采訪時,眾多高校畢業生家長表示,他們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就業。看著孩子到處碰壁,家長也沒閑著。在一場招聘會的入口處,貼著招聘單位信息一覽表。在這里記者遇到了一位老媽媽,她戴著老花鏡,拿著本子專注地做著筆記:“中環電子、三星都有和孩子對口的職位,這幾個區,我都得跟著孩子去看看。”
“孩子們日子好過了,也為我們爭了一口氣。孩子就業難,我們更著急。”家長謝祥說。謝祥的話也道出了眾多家長的心聲。“就業焦慮癥”正從畢業生群體,蔓延到家長。
湖北黃岡的小伙子斌斌,7月2日前往廣州找工作,15日回到家中后閉門不出。怕兒子出意外,母親郭女士請來開鎖公司,開門后卻發現,斌斌正安然坐在電腦前玩游戲。此后一個月,斌斌不出門、不說話,白天蒙頭大睡,晚上玩游戲,連飯菜都是父母送到房里。“這孩子平時就內向,沒找到好工作,受打擊挺嚴重的。”郭女士焦慮地告訴記者。
國慶假期,在某民企招聘周的現場,記者遇到了高校本科畢業生小郭。小郭說,他已經參加了一些招聘會,海投的.簡歷也不少。小郭半開玩笑地告訴記者,最近因就業焦慮,自己可能患上了“信息強迫癥”,他每天照著報上的招聘啟事向用人單位發求職簡歷,24小時開著手機,每隔一兩個小時就上網查看郵件、看看手機。現在不這么做,就覺得心里不安穩。
提前海投簡歷,到處跑招聘會……值得注意的是,耳聞目睹師兄師姐們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還沒到畢業季的在校生群體也提前出現了“焦慮癥”。今年大三的徐詩婷,暑假期間特意從黃岡趕往武漢,參加國際貿易培訓班。“這是我第二次參加了,兩年國貿課程,感覺完全沒學到東西,我得為未來的就業早做準備。” 徐詩婷說。
“學校沒上的課,需要在社會課堂補齊”
“有沒有工作經驗?”“工作都沒有,哪來的經驗?”,畢業生找工作時,往往都面臨這樣的尷尬。“學校沒上的課,需要在社會課堂補齊。”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張克華說。
其實,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個人發展的方向,對未來認真規劃、踏踏實實前行的學生,并不需要太焦慮。面對就業市場,仍有不少畢業生用自己的行動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七月畢業的黃小松,已是一名月薪4000元的管理培訓生。倒賣過舊書、辦過培訓班、開過兩次餐館……多次創業經歷,令多位公司老板對他刮目相看。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專科生謝勇,還沒畢業就已成為一家外企硬件研發部的經理。在校時,謝勇自費參加校外培訓,提前接觸計算機編程技術,先后成立科技創新實驗室和智能汽車競賽工作室,還多次嘗試創業。進入大三,謝勇投了20多份簡歷,最終拿到15家公司的錄用通知書。
畢業剛一年的李偉東,現在已是中鐵航空港集團的資深技術員。每天頂著烈日工作,他毫無怨言。他說,自己當初考進大學時就定下目標:主攻施工技術,畢業三年后當上技術主管,十年當上項目經理。與此同時,通過課余時間的學習,李偉東考到了10余個專業證書。“知識的更新速度太快了,只有不斷充電才不會被社會拋棄。”
武漢科技大學的付文杰,同樣在入校時,就為未來做準備。大一時,他揣著僅有的200元,來到花卉批發市場。50多盆小盆景,開啟了他的創業夢。隨后,他召集有意向的同學組團,做服裝生意、開餐館……嘗試過不下100個創業項目,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模式。今年剛畢業的付文杰,已擁有5家公司,公司年銷售收入8000萬元。
心態問題不可小視
湖北姑娘小王已經畢業兩年。兩年間,她換了13份工作,最長的干了兩個多月,最短不到一周,目前還處于求職狀態。問其原因,小王掰著手指數落以往老板的“罪狀”:公司食堂飯菜差、同事不好相處……小王的母親說,找工作就像找對象,不喜歡的,做事也不開心。“反正我們又不靠她拿工資養家。”王媽媽說,讓女兒舒舒服服過日子最重要,不想讓她有半點經濟壓力。
華中師范大學就業指導處處長曾浩分析,大學生應將長遠發展擺在首位,不要過度看重當前待遇。“初入職場,不適應是正常的,如果一味逃避,求職者的受挫能力只會變得更差。畢業生要學會與企業一起成長,先就業后擇業,學習工作經驗。這既能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也利于個人成才。”
張克華說,目前一些畢業生習慣以“知識分子”自居,認為到企業一線有失身份。這種心態,使得一些求職者很難“下嫁”。“盲目追求待遇高、工作穩定,卻不考慮自己能干什么,該干什么。”張克華說,大學生在擇業時,職業本身的價值是需要考慮的,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要看自己是否適合。
“市場想要包子,高校卻送來面包”
“市場想要包子,高校卻送來面包。”“大學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企業招不到滿意的人才。”……不只一位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經理對記者這樣說。
其實,這種人才培養和就業市場的不匹配,讓許多企業難受,也讓畢業生們頭疼。以前的熱門專業,就業前景同樣不容樂觀。魏毅曾就讀某高校金融學專業, “高考報志愿時同學、老師和家長都說金融好,學出來可以成為經濟管理類人才,我們班還有一些當地的高考狀元呢!”魏毅說,當時坐公交,路過金融街,看著兩邊林立的金融大廈,她憧憬有朝一日也能融入其中。但現在,魏毅所在學校金融系的130余名畢業生,簽約率不足一半。
出現這樣的情況,不應去指責畢業生。對這種不匹配,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運清分析指出,隨著社會發展和轉型,人才需求不斷發生變化,但相比之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步子卻是緩慢的。“按照原有培養方式,在企業眼里,畢業生就容易被視為‘沒本事’。”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務處處長夏力說,人才只有符合市場需要,才會有立足之地。他認為,改變目前的情況,需要“雙向行動”。高校專業設置應以就業為導向,可適當縮減理論課程,增加技能培訓。學生也需多學習專業技能、增加實習經驗。
在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梅志罡看來,人才供應鏈要從前端學校教育抓起。“大學應當預測社會需求,專業調整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專業結構調整的預見性。必須改變高校辦學定位趨同、學科專業趨同的狀況,考慮對部分發展乏力的學科或專業逐步建立退出機制,找到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完美契合點。”
http://m.shddsc.com/【新一輪“就業季”再度來臨】相關文章:
內容創業的泡沫已經來臨?07-13
創業孵化器“寒潮”來臨07-02
2017高考來臨,如何緩解壓力?06-02
經緯中國副總裁傅盛談再度創業的故事04-15
畢業季贈言05-25
畢業季贈言01-17
迎新年黑板報資料:新年來臨02-11
初中畢業季贈言01-21
畢業季教師贈言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