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家政策法規推動機床市場走向規范
隨著機床行業的發展和激烈的競爭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擁有自主的專利、設計,注重品牌的打造和營銷才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最佳選擇。我國機床產業的發展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發展數控機床為主導、主機為龍頭、完善配套為基礎,力爭早日實現數控機床產品從低端到高端、從初級產品加工到高精尖產品制造的轉變。
目前、世界機床的技術水平,是以生產促進數控機床單機為主流,今后20年內的發展,也仍將如此,2014年,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機床企業應加強差異化競爭優勢,以此來穩固已經獲得的市場份額,才能在未來趨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政策法規推動機床市場走向規范
隨著機床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寬,與之對應的機床標準也愈加重要。但是目前我國機床行業的不規范市場秩序對機床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成為了促使機床制造業轉型的推動力。
2004年,國家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綱要》提出:“圍繞國家目標,進一步突出重點,篩選出若干重大戰略產品、關鍵共性技術或重大工程作為重大專項,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力爭取得突破,努力實現以科技發展的局部躍升帶動生產力的跨越發展,并填補國家戰略空白。”
2010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2012年底,中國財政部、發改委、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2012年調整)》,調整后的新目錄自2013年1月1日起執行,中國國內投資項目下進口的多種重大技術裝備包括多款數控機床,不再享受免稅政策。
一個企業能成功,不僅是他自身有可塑造性,更是離不開外力的支持。國家的政策扶持加上機床企業自身的學習、技術創新,將有助于企業的快速發展。機床企業要快速的發展,可進行多模式的應用與學習。企業發展能力在自我提高的同時,更應該適當的借助外力,擴大自已的影響,是企業變強變大。
9月6日,“中國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咨詢項目結題暨叢書發布會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出席了會議。
該研究指出,到2030年,養殖業將成為我國農業中的第一大產業和戰略主導產業;未來20年,我國養殖業將實現重大戰略轉型,科技進步成為養殖業戰略轉型的最主要推動力。
研究報告稱,發達國家養殖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成果轉化率在60%以上,而我國分別為52%和30%~40%。2009年,我國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 43.2%,而養殖業科技投入在農業科技總投入中的比重不到15%;全國農林牧漁專業技術人員為114.5萬人,其中養殖業專業技術人員僅為13.2萬人;農林科研機構科研人員4.18萬人,其中養殖領域科研人員僅為4832人。
對于中國養殖業來說,目前急需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科學養殖,二是可持續發展。較之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養殖業,國內科學養殖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缺技術、缺人才、缺管理、缺硬件,還沒有找到很好的發展模式,從業人員還比較雜亂,低水平的散養戶還占據著養殖業的主要市場,而且污染嚴重,肉食品安全問題堪憂,養殖與環境、社會矛盾凸顯。
探索一條適合國內養殖業發展的道路模式,成為了有關各方的共識。隨著政府政策引導、養殖產業化推動和大型農牧企業帶動,科學養殖的道路已經趨于明顯。中國未來養殖業發展將會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呢?筆者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會比較突出。
一、適度規模標準化
養殖適度規模化是已經在國內農牧行業討論了較久的話題。前一段時間,中國工程院組
織“中國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提出了加快推進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大建議:一是明確養殖業在現代農業中的戰略主導地位,以養殖業為核心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二是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計劃”,以大型龍頭企業為引領,以養殖合作組織為紐帶,依托龍頭企業的科技、人才、信息、資金等優勢,帶動養殖適度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使適度規模養殖成為我國養殖業的主體;三是實施“養殖業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大幅度提升我國養殖業科技創新能力。
可以看出,中國工程院這一課題提出的“核心化、適度規模化、標準化和科技化”等“四化”,抓住了養殖轉型的根本。核心化是國家政策支持,科技化是科研團創新,從結構調整上來看,目前國內養殖業急需改變的是實現適度規模化和標準化。
國內養殖業由于粗放式生產,管理水平低下,對環境造成的問題非常嚴重,而且生產水平不高,產出較低,經濟效益不明顯。國內糧食資源緊張、土地資源緊張,牲畜與人爭糧、爭地問題突出。基于這些日益嚴峻問題,養殖適度規模化是中國養殖業的必由之路。目前,如寧波、增城、佛山等地區,開展了廣泛的養豬場整治活動,對于散亂養殖、污染嚴重、效益低下等一批養豬場集中進行整治,保留設施齊全、環保完備、產出效益高的一百頭左右能繁母豬的中小型規模豬場,已經釋放出行政部門要求養殖適度化規模的信號。
但是,適度規模化并非單純的減少數量,而是通過提高產出來控制數量,這就需要標準化的養殖模式來實現質量的提升。國內標準化的養殖模式基本上都是由大型農牧企業摸索成型的,比如溫氏集團的“公司+農戶”標準化模式,雙胞胎集團的家庭豬場標準模式,企業搭建養殖平臺,都很好的為適度規模化養殖提供了標準化模板。
二、大資本進入養殖行業
近日,網易創始人丁磊接受采訪,聲稱,雖然網易養豬四年,還沒有一頭豬上市,但是網易會堅持養豬道路。昔日喧鬧一時的“鋼鐵豬”、“IT豬”再次被人們熱議。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武鋼和網易這樣在各自行業內發展勢頭不錯的大型企業進軍養殖業的呢?答案很明顯,是因為國內養殖業良好的發展空間。
在國內未來養殖業發展過程中,散養戶因為資金、管理及硬件上的短板,必定會逐漸消亡,而小型標準規模的養殖場與大資本注資的大型養殖場將呈現出兩極特點。這個市場并不成熟,但是空間是巨大的,具有相當多的機遇。
就整個養殖行業來說,行業適度規模化是必須的,否則難以解決因為數量膨脹而出現的種種問題。大資本進入養殖業與適度規模并不矛盾,而在適度規模的行業背景下,大資本的注入會導致出現一些超大型養殖場,成為行業的龍頭企業,從而加快養殖行業的整合。大資本進入養殖行業,有實力的大企業,以連鎖的形式興辦一定規模的養殖場,他們具有實力雄厚、專業管理化、標準化、可復制等優勢,抵御價格波動、疫病影響等風險的能力強,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武鋼、網易這樣大型企業投入巨資跨行業進入養殖行業的大企業,不僅僅是一次試水,而是在進行長期規劃,看好養殖業的發展前景。如美國一體化的養殖產業,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資本的注入,進行市場整合,在豬種、管理、技術和硬件上取得優勢,推動養殖產業化發展。中國養殖業雖然歷經多年發展,但是市場還未開始整合,市場空間潛力無窮大,因此,也能夠吸引大資本投入到養殖業中去,而大資本的注入,也會加快國內養殖業產業化的步伐。
三、專業分工精細化
雙胞胎集團董事長鮑洪星先生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養豬業與
飼料業一定會分得很精細,養豬的人專業養豬,做飼料的人專業做飼料,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飼料企業會成為養豬業的飼料加工車間。無獨有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小紅教授在參觀了具備1.2萬頭母豬的江蘇加華種豬有限公司后,也提出了與鮑洪星先生同樣的觀點。這種預判明顯是符合國內養殖未來發展趨勢的。
其實,歐美國家的養殖行業,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形成了飼料定制加工的模式,飼料企業與養殖場合作,為養殖場提供專業服務,幫助養殖場加工飼料,不管多大的養殖場都不會自己生產飼料了。這種專業化的分工還不僅僅體現在飼料上面。在歐美國家,比如說有人要建一個豬場,從欄舍規劃、基建、硬件設備、豬種、商品豬銷售等,都有精細的分工,形成了一個龐大完善的產業鏈,而養豬只是這個產業鏈中的一個鏈條。
當然,國內養殖行業一時半刻是很難達到歐美國家專業的水平,但是,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這樣。專業化分工無疑對提高養殖效率有很大的幫助,養殖者可以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養殖管理中去,其他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當前國內養殖業有一些錯誤的做法,一些養殖場不僅搞養殖,還自己辦飼料廠,但由于不具備采購、技術和管理優勢,生產出來的飼料無論質量還是成本,都不如專業飼料廠家的商品飼料,造成資金浪費、人力浪費,反而拉低了養殖效益。前文提到的超大型工廠化豬場江蘇加華種豬有限公司,便自己不辦飼料廠,而選擇與像雙胞胎集團這樣的大型飼料企業合作。國內養殖業要走出資源浪費、重復建設的誤區,必須要進行專業分工。
國內養殖業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是,通過這么多年政府、行業、企業和養殖者本身的努力,已經具備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國內養殖業正在朝著適度化、產業化和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屆時,環境污染、資源矛盾、肉食品安全等問題,都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
http://m.shddsc.com/【國家政策法規推動機床市場走向規范】相關文章:
創業雜談:我們如何走向全球市場?07-23
旅游政策法規02-14
教育政策法規08-02
就業創業政策法規08-07
教育政策法規知識03-26
養老金是中國資本市場最大推動力07-20
教育政策法規知識試題02-23
教育政策法規法條07-18
教育政策法規試題及答案08-27
學習政策法規,提高內部素質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