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環境法培訓試題及答案
地球是我們賴于生存的地方,保護環境是我們的義務,下面為大家帶來的是關于環境法培訓試題及答案,歡迎閱讀參考。
一、填空題(每空1分, 共10分)
1、根據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將環境問題分為()和()兩大類。
1、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中, 對()作了確認。
3、排污單位繳納排污費后, 并不免除交費者應當承擔的()、()的責任和法律規定的其他責任。
4、工業污染源中的()對環境的污染貢獻最大, 被稱為(),是我國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
5、《水污染防治法》第43 條規定, 在開采多層地下水的時候, 如果各含水層的水質差異大, 應當()。
6、為了保證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實施, 國家建立()、(),并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動態監測。
二、選擇題(每題2分, 共20 分)
1、與其他法律部門相比, 環境保護法具有以下特點()。
A、綜合性B、規范性
C、科學技術性D、區域特殊性
2、我國已加入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條約, 如()。
A、《人類環境宣言》B、《內羅畢宣言》
C、《生物多樣化公約》D、《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3、環境法律制度適用時期有不同的種類, 下列屬于行為過程適用的制度的是()。
A、環境規劃制度B、環境監測制度
C、現場檢查制度D、環境標準制度
4、我國在環境保護領域適用的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有()。
A、警告B、罰款
C、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D、責令停業關閉
5、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特點是()。
A、少數地區是煤煙型污染B、二氧化硫排放量大, 酸雨危害嚴重
C、大氣中總懸浮微粒濃度高D、機動車輛對大氣污染在部分城市中已成為主要因素
6、《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中的“環境噪聲污染”必須符合的條件是()。
A、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的
B、有些遠離居住點的工廠產生的超標噪聲
C、該噪聲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產生干擾
D、因從事本職生產、經營工作受到噪聲危害的防治
7、《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關于禁止進口的廢物的規定, 正確的表述是()。
A、禁止中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
B、禁止進口任何廢物
C、禁止進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
D、禁止經我國過境轉移危險廢物
8、必須經國務院方可征用的土地為()。
A、全部基本農田B、基本農田以外耕地超過35公頃的
C、部分基本農田D、其他土地超過70 公頃
9、鄉鎮企業主要生產經營下列企業()。
A、無污染的企業B、少污染的企業
C、低資源消耗的企業D、年產500噸以下的染料廠
10、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有()。
A、保護性的陸地景觀區B、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區
C、野生生物自然保護區D、自然遺跡類自然保護區
三、判斷正誤(每題1分, 共10分)
1、“可持續發展”是整個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唯一可供選擇的途徑。()
2、在我國, 國家、國家機關、法人、公民等都可以是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
3、按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規定, 并非所有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4、“三同時”制度為我國獨創的一項制度。()
5、“限期治理”的概念, 在我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提出。()
6、環境行政處罰的性質是一種以懲戒違法為目的的具有制裁性的具體行政行為。()
7、環境行政強制執行在執行過程中不允許有執行和解。()
8、我國《水法》所說的水資源只包括地下水。()
9、我國從1982 年開始在湖南張家界建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
10、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1982年12月10日簽訂的, 1994年11月26日生效。()
四、名詞解釋( 每題4分, 共16分)
1、 環境要素
2、“協調發展”原則
3、破壞資源類犯罪
4、特殊環境
五、簡答題(每題6分, 共24分)
1、我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主要由哪些方面構成?
2、什么是“公眾參與原則”?為什么在環境保護工作中要強調“公眾參與”?
3、什么是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由什么部門決定?限期治理的對象主要有哪些?
4、對外經濟開放地區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六、論述題(每題10分, 共20分)
1、如何理解在環境民事訴訟中要采用舉“證責任轉移”原則和“因果關系推定”原則?
2、開發利用水資源應貫徹哪些原則? 《水法》對水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定了哪些制度?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原生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
2、“環境權”
3、治理污染賠償損失
4、大中型企業“污染大戶”
5、分層開采
6、土地調查制度土地統計制度
二、選擇題
1、ACD2、ABCD3、CD4、ABCD5、BCD
6、AC7、ACD8、ABD9、ABC10、BCD
三、判斷正誤
1、錯2、對3、錯4、對5、錯
6、對7、對8、錯9、對10、對
四、名詞解釋
1、環境要素, 也稱環境基質, 是指構成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而又服從總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成。
2、“協調發展”原則是指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必須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 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統一。
3、破壞資源類犯罪是指行為人違反環境資源法律、法規規定, 非法開采資源,,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破壞, 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4、特殊環境, 是指各類對于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具有特殊作用, 以及在科學、文化、教育、觀賞、旅游等方面具有特殊價值的環境結構。
五、簡答題答案參照《環境保護法》教材。
六、論述題答案參照《環境保護法》教材。
【環境法培訓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小學安全教育培訓試題及答案01-03
2017醫療器械培訓試題及答案09-25
院感知識培訓試題(帶答案)08-05
2017安全生產知識競賽培訓試題及答案09-25
2017防溺水知識競賽培訓試題及答案09-25
2017年傳染病培訓試題及答案09-26
關于腸道傳染病培訓試題及答案08-05
2017傳染病考試培訓試題及答案08-05
大學生安全知識培訓試題及答案06-13
閱讀試題及答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