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常見的工傷糾紛知識
常見的工傷糾紛知識
1、未簽合同發生工傷怎么辦?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形式的勞動合同。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書面的勞動合同,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就不存在勞動關系。只要存在事實上的勞動用工關系,法律通過“默示”形式承認勞資雙方存在勞動關系。因此,只要事實勞動關系的存在,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會受到法律的保護。
在工作中負傷的,因此應認定為工傷,用人單位應承擔因工傷造成的經濟損失。
2、勞動合同中的生死條款有法律效力嗎?
勞動者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社會保險待遇是強制性的,不因約定而發生無效。
根據《勞動法》第十八條的規定,下列合同無效:1.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勞動合同;2.采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候開始,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確認勞動合同部分無效的,如果不影響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有些單位借勞動者對有關法律法規不甚清楚的情況,與勞動者簽訂有生死條款的勞動合同,發生事故后以勞動合同為根據不予賠償,嚴重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嚴重違反了我國法律規定,是法所不容的。 當然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為慎重起見,應對勞動合同的各項條款逐一審查,一旦發現有生死條款或類似條款,應及時提出,越早解決問題,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3、因工傷殘造成間接的經濟損失是否應當賠償?
應當,但不同于直接經濟損失。因工傷殘在給勞動者造成直接損失的同時,也會造成間接的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是指勞動者在發生傷殘事故后個人在本單位所受的經濟損失,包括支出的增加和收入的減少,對勞動者其所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必須給予全部的補償。間接經濟損失是指職工直接經濟收入以外的其他經濟收入的損失,包括兼職收入、業余其他勞動收入等。這部分收入不是人人都有,是不固定的、時有時無的額外收入。社會保險主要是保障其基本生活,因而這部份經濟損失不應與前者同等對待。
4、因工傷殘與非因工傷殘在待遇上有區別嗎?
有。勞動者因工傷殘是勞動者個人在工作中付出的代價,應規定較高的待遇。這不僅在生活上給予照顧,而且在精神上也是一種獎勵和安慰,具有“物質獎勵”的意義。非因工傷殘,付出的代價,不是為社會勞動所付出的代價,保險待遇相對較低。它同疾病社會保險待遇一樣,屬于“物質幫助”的范疇。
5、勞動者是否應為工傷事故中本人的過錯(非故意)承擔責任?
不承擔。因為工傷保險的投保人為用人單位,被保險人是與該用人單位建立了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工傷保險所保之“險”為職業的危險,指在生產工作中的工傷事故和職業性有害因素對職工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險。工傷保險的方式是對已經遭受工傷危害的職工及其供養親屬給予物質幫助和經濟補償。因此,工傷保險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論工傷事故的責任歸于用人單位還是職工,用人單位均應承擔保險責任。
6、用人單位未繳納社會保險費是否影響勞動者的權利?
不影響。我國《勞動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這就決定了保險當事人,不得自行確定是否參加保險,以及選擇所參加的保險項目。被保險人及其所在用人單位,必須依據國家法律規定的保險金額繳納保險費,并不能自行選擇繳費標準。即使用人單位未按期繳納保險費,也不影響勞動者依據社會保險制度所享有的物質幫助權。社會保險的這一特點,使其與以自愿為基本特征的商業保險區別開來。
7、工傷保險賠償是否應當包括康復費用?
包括。工傷保險制度包括預防事故發生和幫助傷者康復。世界各國的立法都要求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康復承擔責任。用人單位中努力減少事故發生,改善勞動條件,加強對勞動者的安全培訓,及時發現事故隱患,及時糾正排除。一旦發生事故要及時治療,采取包括度假、治療等措施促進職工早日康復。幫助工傷殘疾人員恢復勞動能力,為傷殘人員生活和勞動創造條件。職業康復旨在幫助工傷殘疾人員盡可能恢復勞動力和提高生活能力。為此,用人單位應積極幫助勞動者康復,培訓殘疾人員。對具有一定勞動能力并需要通過專門培訓恢復或提高勞動能力的工傷殘疾人員,用人單位都有責任積極組織專門培訓,所需費用可以從工傷保險基金的職業康復費用中支付。
8、我被評為工傷七級,單位已經發給我傷殘補償金,請問我能否再向單位提出精神補償金的請求?
傷殘賠償金本身具有精神撫慰金的性質,一般不會重復支持。
9、工傷如何賠償?
答:職工因工死亡,應按照以下規定發給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一次性工傷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按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六個月的標準發給。
(二)供養親屬撫恤金發給由死者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的死者的親屬。其標準為:配偶每月按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百分之四十發給,其他供養親屬每人每月按百分之三十發給,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加發百分之十。撫恤金總額不得超過死者本人工資。供養親屬的范圍和條件按照現行的有關規定執行,供養親屬失去供養條件時不再享受該項撫恤金。
(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四十八個月至六十個月的金額,具體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確定。符合規定享受傷殘撫恤金期間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按全額標準的百分之五十發給。
工傷傷殘撫恤金和供養親屬撫恤金,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的一定比例每年調整一次。
領取傷殘撫恤金的職工和因工死亡職工遺屬,本人自愿一次性領取待遇的,可以一次性計發有關待遇并終止工傷保險關系,具體計發辦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行政部門規定。
10、因工死亡怎么索賠,是否一定要經過勞動仲裁?
答:此類案件,如果存在爭議,就必須經過勞動仲裁,對仲裁不服的才可以訴至法院。
http://m.shddsc.com/【常見的工傷糾紛知識】相關文章:
工傷保險待遇糾紛起訴書08-05
公共基礎知識常見考點12-31
勞動者工傷保險知識03-19
房屋租賃合同糾紛的常見問題08-07
院感常見知識競賽培訓試題08-05
2017常見護理知識競賽培訓試題08-10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涉及的常見問題02-23
關于工傷保險的工傷認定辦法10-27
工傷保險對于工傷是怎么界定的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