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畢業了,我們的工作在哪里
近期出版的《南方周末》刊發了一篇題為《畢業了,我們的工作在哪里》的記者調查文章,該文以較大篇幅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情況進行了報道分析。其中有一段寫道:“武漢大學法學院300多名碩士畢業生差不多全部報考了公務員,最后被錄取的只有五六個人,這幾位‘成功人士’成為年級里的傳奇人物!泵拼髮W的法學碩士就業也這樣難令人震驚。
法學碩士就業選擇當公務員,可以說不論從專業意向還是社會發展需求來講,都是順理成章的。因為當前我國司法機關隊伍中法學碩士還很缺,非常需要法學碩士這類專業人才,這對于國家法治建設有益。提高法律工作者的執業水平,也應是社會的必然選擇。按講目前開設法學碩士專業,主要是為公務員隊伍輸送人才。然而,武大的法學碩士卻被拒絕于法律工作者等公務員門外。這不能說不是一件憾事。
就業難并非僅表現在這些法學碩士身上,在《南方周末》發表的這組反映大學生、研究生就業難的文章中,全國各地的高校畢業生許多人面臨就業難。有的人為了找工作長期住在“10元店”里,有的人為了應聘“盲流”于各城市之間,有的人不斷參加招聘面試考試成了“面霸”、“考霸”,有的碩士研究生為了就業只好到小學當教師,這些都無不透露著大學生們就業難的辛酸。
關于大學生就業難,已不是新問題,近幾年始終是社會的.焦點話題,而今尤烈。用百度搜索“大學生就業難”幾個字,竟然能夠搜到20多萬條相關信息,可見這個問題已相當普遍。這些現象也給還在大學學習的大學生帶來了心理壓力,干擾了他們的學習精力。甚至在面臨高考的高三學生中也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不少高三生紛紛傳閱這份《南方周末》,有的還帶給家長閱讀,對選報專業猶豫不定,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如此嚴重的大學生就業難現象?較為集中的說法是:因為前幾年開始高招擴容;都想在大城市謀發展;就業觀念存在問題,高不成低不就等。這些看法似乎都有道理,但認真分析,筆者以為并非問題的實質。
這些年雖然大學不斷擴招,但這是相伴國家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表現。這些年我們經濟發展每年以8%以上增幅遞進,伴隨這樣的發展速度,各行各業都應有所發展,特別是教育,不僅不應落后于社會的發展步伐,且應有所超前,否則勢必影響社會的持續發展。所以,這些年的高招擴容是正常的,高校不擴招才不正常。其實,近年我國得以持續快速發展,就有高校擴招的積極作用。
從人口比例看,我國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是過剩了,而是比例還十分低。我國目前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僅占總人口的5%左右,而美國是35%,日本是23%,我們遠遠落在發達國家的后面。從這個意義上講,要想在未來趕上發達國家,今天就應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而不應出現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情況。大學生就業難反映出的高等教育“過!,顯然是一種虛假現象,實質是社會人才配置協調出現了問題。
大學生就業要轉變觀念,當然很對,但把“觀念”轉到到街頭擦皮鞋、賣糖葫蘆即為就業上,也過了頭。那樣,我們也不必辦高等教育了,大家也不需要上大學了。人們上大學的一個十分現實的目的就是為了“低不就”,要求大學生去從事一些有中學學歷、小學學歷就能干的工作,顯然誤解了高等教育,也是在浪費社會寶貴資源。
大學生都想往大中城市擠也有社會原因。輿論總是導向大學生要到基層去、到艱苦地區去,好像那些地方有許多就業機會在等著大學生。事實上,越是艱苦地區、基層,就業的矛盾越突出,在那些地方有的就是有職業,收入也很微薄。要求大學生到基層、到艱苦地區去當“困難戶”也不現實,這同大學生高考、上大學時的投入相比,回報很不對稱。
不錯,我國所面臨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大約有1400萬城市人口需要解決就業問題。但是,每年社會發展也需要增加900萬個就業崗位,就人的素質來講,大學生、研究生不僅不應是就業困難戶,而且還應是優選的對象,比別人有更多就業條件。為什么大學生就業反會遭遇“優汰”呢?
http://m.shddsc.com/【碩士畢業了,我們的工作在哪里】相關文章:
我們畢業了詩歌06-20
我們畢業了句子01-20
我們畢業了作文05-17
我們畢業了傷感說說06-17
我們畢業了作文范文05-17
畢業了,我們創業吧!01-28
我們畢業了黑板報內容05-26
我們畢業了主題黑板報05-26
2017年我們畢業了黑板報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