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傳統節日之隴端節風俗
隴端節,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后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后,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余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節日起源
富寧壯族農歷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里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里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并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
“隴端”是壯語,原意為“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敘舊情。當地漢族稱“隴端街”為“花街”、“風流街”。富寧縣的“隴端節”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日叫做“赫丹滇”、“赫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富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隴端節”歷史悠久,度節的人數或多或少, 數百年來,從未中斷。據說1979年的“隴端節”,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了一番。2011年的“隴端節”,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相關傳說
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后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后,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節日習俗
活動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為了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親們前幾日趕制的糯米花、糯米
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伙情意綿綿,歌興大發;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
歌圩
隴端節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廣西壯族以善于唱歌為著稱。 隴端節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為最隆重。 關于隴端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戲班表演
戲班表演是隴端節有一大特色亮點,在壯族民間就有“無戲不趕瓏端街”的說法,可見看戲是人們過隴端節
過火山
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過幾天節就演幾天戲,一般白天演武戲,晚上演文戲。如《弄婭皇》、《弄儂智高》、《弄三色》等,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紅雞蛋、花糯飯是壯族人節日各戶必備的食品,用來招待遠方的親朋好友,邊品花糯飯邊看戲,好不愜意。
年青人則在節日里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尋找心愛的伴侶。到時,你會聽到:“三月里來瓏端街,哥送月餅妹送鞋,哥送月餅用錢買,妹送鞋來自己裁”、“三月里來瓏端街,鑼鼓咚咚戲開臺,青年男女唱對歌,尋根問底找情人”等民謠。
飲食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
穿著
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節日意義
“百花幽香在三月,三月壯鄉情滿歌”,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壯族的傳統節日隴端節。它又叫“三月節”、“趕花街”,是壯族的情人節。
隴端節據說是過去壯族青年為沖破封建包辦婚姻的枷鎖,爭取自由戀愛,自由擇偶而興起的習俗,是壯族青年人的節日,是情與歌的節日。
在隴端節上,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勒少”(小姑娘)、“勒冒”(小伙子)身著盛裝,或肩挎彩包,或身背笆籮,手挽提兜,都帶著自己最滿意的禮物,在花街上尋找自己的意中人。當“勒冒”得到意中人送給的毛邊鞋,花鞋墊,錦繡包后,便立下山盟海誓。“勒少”得到意中人贈送銀鏈、項圈、手鐲、頭帕、手巾等定情物后,便許下終身白頭愿。
【壯族傳統節日之隴端節風俗】相關文章:
水族傳統節日端節10-13
壯族過年風俗02-27
壯族風俗習慣06-10
壯族過年的風俗02-26
壯族傳統節日大全02-05
壯族傳統節日“壯年”08-27
壯族的傳統節日09-08
廣西壯族過年風俗03-04
壯族過年風俗的寓意02-26
壯族傳統節日“婭拜節”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