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日阿",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時節,草原要舉行那達幕大會,具體時間自定,這種節日性活動,規模可大可小,甚至一個家庭就可以舉辦。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蒙古族傳統節日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蒙古族傳統節日1
一、過年
古代蒙古人把農歷春節"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于蒙古族春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并以此為蒙歷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歷12月16日到1月15日,這與農歷前后相差一個月。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歷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以往,在祭祖儀式申,還要進行鍛鐵活動。蒙古族有個古老的《化鐵出山》的傳說,人們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這一夜燈火通明。有的還請來蒙古民間藝人說唱"烏力格爾"(蒙古書)。青年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參加歌舞的姑娘們則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歲到午夜的習慣。
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并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于一堂,叩賀新年。首先由輩數最小的,向長輩拜年,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并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后,要向弟、侄、兒、孫們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壓歲錢"。天一亮,家族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
在邊遠農牧區,正月十六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常在一起嬉鬧的人還有"哈巴德"(打黑墨的習俗。就是在對方薪睡時,偷偷在他前額上抹黑,涂物多為鍋底灰。
二、火日
火日,亦稱拜火節。它主要來自古代蒙古族對火的崇拜。祭火儀式是在農歷12月23日晚間舉行。有可能受了漢族臘月23祭灶的影響。但祭火的習俗卻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這是農歷年的前奏。祭火開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長者)先要擺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捆柴草點著,將黃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長者率領下,全家人向火堆磕頭。主祭人還要禱告說:—,年申多虧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凈的東西扔進了火里,請火神原諒,保佑明年五谷豐登,人畜兩旺,吉祥幸福。
三、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都來參加比賽和參觀。大會第一項一般是摔跤比賽,摔跤手腳登高筒馬靴,下身穿寬大的綢緞摔跤褲,上身穿“昭得格”(一種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頸上圍有五彩繽紛的飾物“江戈”,仿古代騎士跨著大步,繞場一周。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先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技藝高超者可百發百中,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除了工業和農副產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四、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并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蒙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于此。
五、燃燈節
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六、祭敖包
也是一項重要的節日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便成群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并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們焚香燃燈,誦經念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牧業豐收年。
七、麥德爾節
麥德爾節是紀念彌勒佛的節日,節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節日當天,每個黃廟都掛出彌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來寺廟敬獻供品,燒香叩拜。寺廟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沒有活佛則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達(旗長)帶領進行射箭、賽馬、摔跋等蒙古族傳統娛樂活動。
八、點燈節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數量是按每個人的歲數來確定的,芨芨草頭上包有涂上黃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們將燈點燃后,從左到右轉三圈(如果有喇嘛,則由喇嘛領做),然后灑酒祭天、磕頭拜佛,祈求佛爺保佑長壽、平安。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面團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征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九、塔克勒干節
塔克勒干節蒙古族每年要舉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為中心的祭敖包活動,時間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豐美的高山丘陵處。祭敖包可能是來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對自然崇拜的表現。祭敖包時,同一部落的牧民們都騎著馬、駱駝,拿上酒肉等來到本部落敖包所處的山上。屆時,人們先獻哈達,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領著眾人繞著敖包誦經(此時婦女不能參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間,賜予人們平安無事;如果遇上旱災,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豐盛,牲畜興旺。祭完敖包以后、開始進行賽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
蒙古族傳統節日2
1、馬奶節
馬奶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以喝馬奶酒為主。流行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
蒙古民族牧養五畜和擠取乳汁加工各種奶食品,是他們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內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飲食來源,所以每年開始擠新奶時都要進行一定的儀式,并進行聚會慶祝,希望獲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馬奶節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2、白節
白節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于漢族春節的年節。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的親友、家長拜年。
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3、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那達慕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著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
4、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
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
蒙古族傳統節日3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于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 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一致,并吸收了一些 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 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托 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 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游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后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 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 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桿或樹枝,上掛各 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并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 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
過去,祭敖包活動多在農歷五至七月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 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并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 后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后,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等傳統體育活動。
除夕
除夕,先在馬尼宏桿子的東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樣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著,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吃羊頭。進餐之前,家中長者要先把羊嘴巴揭開,按迷信傳說,這個 儀式大概有兩個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張牙以驅鬼避邪、因為三十這天世無主持之神,鬼要四處籌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張是足可把餓鬼嚇跑的。午 夜,全家圍坐一起吃餃子,名曰“辭歲飯”。外出不在家的(婚后分居的男兒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長喊一聲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飯。東方微 亮,新年伊始,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在馬尼宏桿子的座盤上點起天燈(系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扎成,沾油點燃),隨后再分別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畢, 就該噶早年茶了,此時,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彈點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兒女要施跪拜禮敬獻哈達,長輩也要逐個賜祝福詞。隨后,又是全家(夫 婦之間除外)互換鼻煙壺以示新年祝賀。新春期間,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舊時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門),帶上哈達、鼻煙壺和美酒,三五成群,興高采烈 地挨個給親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飄香,歌舞升平,到處彌漫著濃厚的節日歡樂氣氛。
打鬃節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打鬃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每歲五月初擇日舉行。當馬駒長到一周歲時,要進行首次剪鬃,屆時舉行隆重的剪鬃儀式。剪鬃者接先致剪馬鬃祝 詞,向被剪鬃的首匹馬駒潑灑奶酒,向馬的腦門涂抹奶油,開始剪鬃。第一剪剪下的馬鬃送至吉雅其神龕前供祭,還要在草地上舉行歡宴,祝福馬群興旺。
【蒙古族傳統節日】相關文章: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06-04
關于蒙古族的傳統節日01-04
蒙古族傳統節日祖魯節01-24
蒙古族傳統節日馬奶節01-20
蒙古族傳統節日白節06-03
蒙古族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01-03
蒙古族傳統節日“敖包節”01-03
蒙古族傳統節日都有哪些?12-30
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之那達慕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