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傳統節日吃新節
吃新節是我國部分少數民族為了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將會舉辦與少數民族生活相關的活動,如西江千戶苗寨的游方、仡佬族祭祀、侗族斗牛等活動。
侗族吃新節,是侗族的農事節,為了慶賀豐收并希望來年豐收過的節日,大都在莊稼成熟時節過。是侗族最古老的一種傳統節日。
侗族吃新節的簡介
“吃新節”是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盛行于南北地區,各地吃新節的時間和儀式雖不盡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體現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吃新節不公是祭祖節,也存在著農事豐慶的復合內容。
北部地區,有些村寨以農歷六月交小署后的第一個“卯”日為“吃新節”,有的則在七月“寅”或“卯”日舉行“嘗新”儀式。
侗族吃新節的由來
很早以前,侗族的祖先原住在廣西梧州、潯江一帶,因為那里“田在高,水在低”。當時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低下,加之人口發展越來越多,由于人多田地少,種出的糧食不夠吃,生活非常艱辛。為了生存,侗族祖公商量決定遷徙,沿著都柳江逆水而上,先是乘船,后來徒步,翻山越嶺,他們來到一個三岔河口,不知該走哪條路為好?就默默地向祖先禱告,然后向天空甩出自己的拐棍,拐棍落地后,見到 拐棍尖指著中間那條路,祖公們就從所指這條路往前走。于是,來到了黔、桂、湘三省(區)相互毗鄰的.地帶,開荒造田,種植水稻、蔬菜瓜果,不出所料,水稻長勢茂盛,一片片稻谷和蔬菜瓜豆成熟,一派豐收的景象。有了吃之后,人們喜笑顏開,都說這是祖先引來到了好地方。為了感謝祖先之恩,吃新節這天,每家每戶到稻田里摘取谷穗3棵,象征當年的新谷,開田捕捉當年放養的鮮鯉魚。并 備好祖先愛吃的糯米飯,雞鴨肉以及蔬菜等,祈望祖先保佑當年糧食獲得豐收。
侗族吃新節的內容
北部侗族的吃新節是在過節之前,由家族中的婦女依長房二房的順序排列到河邊將糯米等物洗凈。回家將洗好的食物與鹽巴拌勻腌入壇中備用,并用剛從井里擔來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釀制甜酒。這天宴食以魚為菜肴,還燉一鼎罐不放鹽的包谷和瓜菜。
節日那天,火塘邊的方桌上擺著滿盛糯米飯的長凳,飯上蓋四張云南葉,桌邊置一長凳,凳上按一定距離給各房擺若干張云南葉。葉上放一堆糯米飯。并加三節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魚,兩碗煮爛的瓜菜和兩碗甜灑,以及干蕨菜拌和糯米、高粱制成的腌菜。旁邊放上一雙實心竹制的新筷子。擺放完畢,開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齡最大者燒香化紙祈禱祖先英靈。品嘗各種飯菜,接著,按各房長次的順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祭祖宗。
南部侗族的吃新節的食物和北部基本一樣,然后將房屋門敞開,讓祖先英靈同來吃新,凌晨天未亮時,走廊上香燭燈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宴罷,男人們便去宰牛備為待客葷菜。敞門待祖習俗反映了古人在節后中的幻覺心理所產生的祖公門現象。
吃新節的慶賀活動,有對唱大歌、斗牛等,但從江縣的岜扒寨有支侗家人為紀念其祖上遷徙的辛酸,于半夜里打著火把,背著行李離開家,摸仿爬山水的儀式。
侗族的吃新節不僅僅是為了慶賀豐收,同時也是祭祖的日子,在這天人們會拜祭祖先,體現了侗族人對祖先的一種信仰和尊敬,是一種傳統的禮儀文化,也是侗族文化的多樣性的主要表現。
【侗族傳統節日吃新節】相關文章:
侗族傳統節日“斗牛節”08-31
侗族傳統節日“花炮節”08-31
侗族傳統節日“侗年”08-31
苗族節日吃新節10-30
壯族傳統節日“吃立節”08-27
侗族傳統花炮節11-07
侗族傳統姓氏節11-07
仡佬族吃新節12-25
少數民族節日吃新節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