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在面試過程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有效展現自己的能力,或者巧妙掩蓋自己的弱項。恰恰忘記了你也是過來面試未來的雇主,這家公司是不是你的菜?你能夠生存下來嗎?你會喜歡在這里工作嗎?千萬不要有試一試的心態,如果不好,我再換一家!
沒人會教你的面試技巧
通過提問了解“你應聘職位的前世今生與未來”,還要結合《沒人會教你的面試技巧1》中介紹的“觀察”面試官的八個方面,來做出你的分析與判斷。
比如,當你遇到一個過去沒有的職位時,你了解它的崗位職責與工作內容一定要問得細致些,或許它的工作內容與你知道的某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很相近。再加上,面試官就是你直接上級,在與你溝通過程中,他談及了公司的某些人和事,明顯的表露出他的不滿,或者不認可,你就要小心了。很可能你就是過來幫他制衡某個部門或者某個人或者某部分人的。
為什么要確定前任離職的原因呢?主要是從面試官的描述中,看他是如何說明緣由的。特別是直接主管如何評價離職員工的。他是正向描述的多還是負面的信息多。
在遇到不能量化、具體清晰的告訴你試用期考核要求的,那么就要判斷直接上級的價值觀、溝通風格、管理風格等信息了。因為他直接決定了你能否順利轉正。
1.了解面試官信息,確認他的職位級別,他是否是你未來的直接上司。
例:“我想請問一下,您是HR主管嗎?后面會有幾輪面試呢?”
“請問一下,我應聘的這個崗位,直接匯報對象是?”
“我是不是能了解下,我后面有機會和我的直接主管溝通嗎?”
“我這個職位后面就是直接向您匯報嗎?”
“請問下您怎么稱呼?您是XX部門的嗎?”
分析:有的面試官會在開場白中做簡要說明的,但有一部分不會挑明。確認面試者的身份,也便于你后面問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互相認識和了解,也是最起碼的尊重,這個問題能將剛才被了解的狀態切換到你主動了解對方。你被別人“審問”、“考察”半天,你連人家是什么來頭都不知道?你也太菜了吧!
2.了解崗位的要求,很多時候崗位描述與實際經理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你需要試探一下經 理的真實想法,評估自己的匹配度。
例:“如果有幸加入公司,最初一個月你安排我的工作是什么?”
“如果有幸加入公司,你在年終考核我時,最核心的考核點是什么?”
“現在這項工作,哪些地方是讓你晚上睡不好覺的,需要立即著手改進的?”
你要仔細聆聽對方的回答,通常面試考官不會準備標準答案,他的回答是他最真實的回答,你基本上可以了解你的上司到底要你做什么?這些工作是不是你擅長的?有時候你會發現,盡管公司把這項工作說得多么地重要,但回答這個問題時,卻支支吾吾,或者,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這時候你就要小心了。
3.對于自己的一些簡歷上的“硬傷”,不必要刻意回避,直接面對,查看一下面試官的反應。
例: “我做過類似的工作,但是在不同的行業,你們怎么看?”
“盡管我在這個行業工作了好多年,但是,我的專業不是這個,你們介意嗎?”
“我剛才介紹過,基于不同的原因,我最近跳槽比較頻繁,盡管這不是出于我的本意,這個會影響你們的聘用決定嗎?”
問這些問題是需要勇氣的,但,不管你問或者不問,這個問題都存在,通過這些問題給對方非常強烈的心理暗示,你知道這些問題,但你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讓面試考官不能再拿這些問題說事。同時,大部分考官不愿意說負面的信息,因此,會想方設法找到一些正面的回答,自己找一些理由來解釋你的行為,建立了很強的自我心理暗示。
當然,也有考官很直接,認為這是一個問題,這時候,你就有一個機會深度地向對方解釋、闡述你的想法與觀點,當然,如果,你還是無法說服對方,放棄這個機會也不是壞事,否則,加入公司后,他們好拿這個來說事,讓你很難受。
4.交叉驗證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面試官的回答,判斷這個管理團隊的一致性。
例:“這項工作的主要挑戰是什么?”,回答完后,你再追問一個問題,“上一位面試官,還談及另外幾項挑戰,你怎么看?”
“我知道這個崗位有雙重的匯報關系,你期望我應該怎么做?”
特別是一些矩陣管理式的公司,一個崗位會有直線的經理,也有一位或幾位虛線匯報的經理,這時候,這種交叉式的驗證方法可以幫助你判斷,在入職后,你會不會受“夾板氣”,或者必須做出在兩者之間選擇站隊的政治決定。
再比如,對于“如果有幸加入公司,你在年終考核我時,最核心的考核點是什么?”這個問題,這個崗位的直接經理與經理的經理回答是不一樣的,你就需要進一步求證一下了。
當然,你也不必一定把他們的不同觀點暴露出來,你自己知道就可以了,這是重要的信息,幫助你最后決定是否接受OFFER。
5.公司的組織架構、部門的組織架構
你要了解你所處的位置在哪里,你是向誰匯報的,還有誰與你平級,你的下屬有哪些,與你上級平級的有哪些崗位?這些都是重要的信息,決定你未來工作的生態環境。
例:“你能夠描述一下這個團隊是怎么樣的一個團隊嗎?”
“如果有幸加入公司,你建議我應該如何快速地融入團隊?”
“這樣的組織結構與很多公司都不一樣,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嗎?”
面試永無止境,不管多少技巧都不一定能夠幫助你,最最關鍵的是,你知道你想要什么?你能夠做什么?你不能夠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