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醫學SCI論文是學術型人才增進學術水平、提高自身科研素質的一大利器。同時,當前很多科研院所及醫療單位將發表SCI論文作為職稱與學術水平評定的一項金標準。中國目前已經成為最大的SCI論文產出國之一。那么發布醫學SCI論文有哪些要求呢?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引言部分Introduction:引言是文章最難寫的部分之一(另外就是討論部分)。目前很多文章的缺陷就在于引言沒有內涵,過于簡單,沒有真正體現論文的研究初宗和創新要素。國際論文對于引言的要求非常高,一個好的引言相當于文章成功了一半,所以大家應該在引言的撰寫上下更多功夫。
二、方法部分Methods:方法部分描述論文實驗過程,這一過程的寫作相對較為簡單,但是需注意的問題不少,重要的在于完整和科學。完整就是實驗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注意到,不要顧此失彼,遺漏一些重要內容。方法部分可按實驗對象、實驗設備、實驗材料、實驗記錄、實驗分析方法等來組織行文。
三、結果部分Results:有人把“結果”和“討論”放在一起寫,但是大多數論文都是分開的。這兩種做法取決于文章的類型。如果你的結果在分析的同時進行討論更加合適,并不適合單獨拿出來分析(或者是那樣做很困難,導致討論成為雞肋時),合在一起是合適的;反之就應該分開寫。
四、討論部分Discussion:引言和討論是最難寫的兩部分。討論之所以難寫,是因為這里面最能夠顯示一個作者研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深度就是論文對于提出問題的研究到了一個什么樣的程度,廣度指是否能夠從多個角度來分析解釋實驗結果。
五、致謝和參考文獻部分Acknowledge &References:致謝主要分為兩個:
1、表明研究的基金來源,中國一般都是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大多是National Instituteof
Health(NIH,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寫基金時一般要標注清楚基金號碼(Grant
Number),只有這樣才算是該項基金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算做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須知沒有任何一項研究成果是在沒有資金資助的情況下完成的,所以這一點非常必要。
2、對參與人員(沒有列在作者中的研究人員)和單位表示感謝,如果通過一審和最終接受發表,還要添上對editor和anonymous
reviewers的感謝,這是基本禮貌。
參考文獻重要在于格式。不同雜志對參考文獻格式要求不一樣,具體下來有所區別的可以分為:作者的寫法,有的是簡寫在前,有的簡寫在后,有的簡寫有點,有的簡寫沒有點;文章的名字,有的要加上引號,有的沒有引號;期刊的寫法,有的要簡寫,有的要全稱,有的要斜體,有的則不需要;年和期卷號的順序,有的是年在前,有的是年在后;期刊論文、書、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四種引用的格式各不相同;文獻的排列順序,有的是按照字母的順序,有的則是按照在論文中出現的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排序。基本上就是這些問題,看來很是瑣碎,但是如果你的參考文獻排列的亂七八糟,那就會使得評審人對你論文的印象很差,認為你沒有認真組織和撰寫論文,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事情雖小,影響卻大,還是要認真組織參考文獻為好。
醫學SCI論文發表必備五大要素:
發表醫學SCI論文是學術型人才增進學術水平、提高自身科研素質的一大利器。同時,當前很多科研院所及醫療單位將發表SCI論文作為職稱與學術水平評定的一項金標準。中國目前已經成為最大的SCI論文產出國之一。發表SCI論文并非遙不可及。
方法/步驟
1、準確評估
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發表在SCI期刊,關鍵看研究領域及學術成果。論文評估主要以同行發表文獻為依據。也可借助專業、高端的醫學翻譯服務商。
2、嚴密的數據統計與分析
眾所周知,數據分析關系到論文結果的可靠性。在選用統計學方法時,一定要仔細區分。切勿為了得出顯著性差異,而選用國際上不常用的統計學方式。再者,遇到偏差較大的數據時,要采用加大樣本量或重復試驗的方式加以處理,一定不要擅自修改數據。預期結果可能跟實際結果有所差異,在撰寫論文時以實際結果為基礎。這些差異可能成為討論的亮點。論文發表不是以結果符合預期為標準,而是以有助于同行研究為根本。
3、語言問題
語言問題是當前多數醫生投稿SCI期刊的一大攔路虎。在第十四屆全國斜視與小兒眼科學術會議期間(2011年6月11-13日),記者走訪位于濟南的專業醫學翻譯服務商-公司,并就SCI論文寫作事宜進行了溝通。該公司業務負責人提到很多科研工作者是采用“英文文獻-翻譯-英文文稿”的方式撰寫論文。具體做法為:為讀懂論文,拿出很長的時間來翻譯成中文。在撰寫論文時,在將這些內容翻譯成英文。這樣的做法耽誤時間不說,最終導致了漢語式英語。遠不如直接將論文內的句子轉化為自己文章中的句子(注意是轉化,不是照抄)。當然,后者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文獻閱讀與積累。
4、做好投稿準備工作
各期刊要求投稿前必須符合其格式,才會進入審稿狀態。為此,不同期刊都設有Author Guide或Author Introduction等板塊,旨在告知投稿者具體的投稿格式。格式準確是投稿的前提,進入在線投稿后(需事先注冊),期刊會要求作者準備Cover Letter及推薦審稿人等工作。
5、撰寫Cover Letter
很多人將撰寫Cover Letter理解為一封簡單的信件。其實并非那么簡單,在Cover Letter中不但要寫明所有作者均同意投稿到該刊、無一稿多投現象之外,還可以寫一些其他的學術性內容,如意義所在。介紹意義時一定要“一針見血”,不能單純的重復文章摘要中的結果或結論。一篇出彩的Cover Letter可以促成manuscript順利、快速進入peer-review(同行評審,就是審稿)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