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標準化的商品服務:這個是大部分實體經濟都要面臨的,都會變成在線的,這個就是傳說中害怕的電商化,會百分之百電商化(淘寶,天貓,京東等等),未來這個趨勢會讓有工廠的企業重新主導,因為中間環節基本上全部優化在網上了,只有物流,店面將會大規模倒閉,包括國美蘇寧和大中電器,還有大城市的不高不低的中檔次的超市,比如華堂。
2非標準化服務:就是按摩,電影院,臺球,剪發,飯店,這一系列的以小規模服務為主的非標準化服務,這里要說的是這些都是所謂的O2O(線上和線下的接合),這種的化需要企業的70%是傳統的,30%的是互聯網的,在營銷,在客服,在會員體系,在整個的品牌,都可以互聯網化。讓這些企業在一定的區域,更加知名和有影響力。
3個性化定制服務:這個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國外的話其實眾籌和眾包下的產品和服務很多都是個性化的制定服務,這種服務目前還是停留在很多邊緣的行業,比如說文玩,可穿戴硬件,手工玩具,藝術品制造上,當然對于中國的眾籌環境來說,并不適合個性化制定服務的發展,在中國,眾籌更像是反向團購,和小米的饑渴營銷一樣,還是停留在如何制造爆點來引爆烏合之眾上。個性化制定一定是電商的最高級別的,所以還有很多的路要走。其實可以類比奢侈品的感覺,比如愛馬仕就是很多限量版的。
三個趨勢,依次門檻更高,但是市場也會越來越垂直的。讓傳統企業對號入座。傳統企業不要害怕電商,一定是擁抱變化,迎接改變,但不要貿然進入,不斷的慢慢小規模嘗試,找到自我企業的產業鏈互聯網化的優化點,不要求一步到位,慢慢來。互聯網不可怕,可怕的是傳統企業的思維不能轉變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