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衛生建設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中國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成為困擾中國農村穩定發展的一大因素,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大障礙。鄉村醫生是農村衛生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承擔著我國農民的基本醫療、預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鄉村醫生素質的高低關系到國家農村衛生政策的落實,影響著我國農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因此,擴大鄉村醫生隊伍,加大鄉村醫生的培訓力度,提高鄉村醫生的執業水平,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水平,已經成為當前中國急需解決的課題之一,也成為解決中國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首選之策。
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本課題緊扣當前社會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在社會的現實矛盾中發現和提煉問題;借助統計學的方法,從客觀存在的數據調查入手,進而提出觀點,注重定量分析與理性思辨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研究與政策建議相結合。既注重課題研究的學術價值,同時具有對政府決策的實用參考價值。
本研究結果將有助于闡明醫學教育與農村衛生人才培養良性互動的機制,為政府相關部門的宏觀決策提供參考。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及時調整高等醫學教育培養目標和策略,優化高等醫學教育課題設計體系和培養體系,使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更好地解決全民小康的奮斗目標。
本課題研究將對于政府宏觀決策部門制定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對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考慮建立新的教育層次,對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使用和培養服務農村的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對財政部門社會事業經費的投向起到決策參考作用。同時對醫學院校建立新的辦學模式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最終,將對擴大鄉村醫生的數量,提高鄉村醫生的執業水平,解決中國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化解“三農”問題做出有益的貢獻。
三、課題研究的相關成果及文獻綜述
近五年來,承擔江蘇省教育廳資助課題 “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培養模式與評價方法研究”,江蘇省衛生廳資助課題“江蘇醫學教育現狀與現代化研究”。曾獲得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
近期發表的與本申請課題有關的論文如下:
①王長青.口腔醫學人才通向農村的構想.南京醫科大學學報(醫學教育版),1996,(3):5152.
②王長青.高等教育質量內涵與保障.中國教育報,2011415,(4).
③王長青等.融創新精神于實踐教學 注重醫學生應用能力培養.中國高等教育,2011,(3):5152.
④王長青.論我國獨立設置的醫科院校的發展方略.江蘇高教,2011,(2):3738.
⑤王長青.醫科研究生應有的人文情懷與科學素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11):3637.
⑥王長青.談醫科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2,(1):4344.
⑦王長青.自主創業 路在何方.高教研究與探索,2003,(2):101103.
⑧王長青.高等醫學院校“個性化”發展策略的選擇.醫學教育,2004,(5):2122.
對這一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近年來國內外亦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規定農民享有國家規定的醫療保健和各種福利,但是由于當時日本尚有1000個左右的無醫地區,由于沒有愿意在農村和偏僻地區服務的“赤腳醫生”,這些地區的農民仍不能得到及時方便的醫療服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32年前,日本各地政府共同出資創辦了一所“自治醫科大學”,培養能在農村和偏僻地區工作的醫生。學生讀書期間的學費由各地財政負擔,但學生畢業后必須按要求到農村服務9年,其中5年在偏僻地區。目前,自治醫科大學的畢業生已有2000多人,分布在全國各地,服務9年期滿的,大部分已經當上了專科醫生[1]。在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的美國長期以來建立有專門為農村招收、培養衛生人才的教育政策,州政府出資委托大學培養有志于在偏遠地區服務的醫務人員,同時由州政府與大學達成協議向專門為農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醫生提供定期培訓的機會[2]。
1990年,為適應新時期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滿足廣大農村居民醫療保健需要,衛生部召開了全國首屆鄉村醫生教育研討會,會后頒發了《19912000年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提出了對全國的鄉村醫生實施系統化、專業化中等醫學教育的目標[3]。
我國安徽省自2003年起,由省衛生廳會同省教育廳首次在國家級貧困縣(區)安排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專科層次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計劃150名,定向招生的對象為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的理科學生。考生在填報志愿前須與當地縣(區)衛生局簽定就業協議書,學校根據考生簽定的就業協議,在省控制專科分數線上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定向生在學校期間,享受國家規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的一切待遇,按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管理,單獨編班教學,修完教學計劃規定課程并考核合格,頒發普通高等教育畢業證書,由學校在畢業證書上注明“農村定向”的字樣。為滿足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學校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以處理農村常見健康問題的基本技能為重點,側重全科醫學基本知識、中醫藥診療技術和農村重點人群保健等內容[4]。
縱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可以發現,近年來,對于鄉村醫生的培養已經開始得到關注。但是,隨著對我國農村醫療衛生現狀的深入考察和研究顯示,現在我國鄉村醫生教育各地區發展仍很不平衡,地區差距較大,困難較多,鄉村醫生的水平總體不容樂觀,較普遍存在“三偏現象”,即學歷偏低、年齡偏大、女性鄉村醫生偏少,專業知識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所能提供的`農村衛生服務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導致我國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十分普遍,尤其在欠發達地區還十分突出[5]。與此同時,對于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仍相當薄弱,從整體上看,明顯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1)對加強農村衛生人力資源建設的理論研究滯后。(2)對發揮醫學院校人才培養優勢,探求醫學教育支持農村衛生人力建設的內在機制方面研究不夠。(3)在農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工作上缺乏實效。
(1)鐘沈軍.日本:多管齊下解決困難. 參考消息,20111027,(1213).
(2)于浩,陳英耀.淺析美國農村的醫生短缺問題.中國醫院管理,2002,22(11):5860.
(3)劉保恩.如何開發和利用村級衛生機構人力資源.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25(11):3738.
(4)汪長如,秦俠.安徽省面向農村定向招生試點工作探討.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2011,25(6):2224
(5)劉風芝.我國鄉村醫生基本情況調查與分析.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3,23(12):79.
四、研究條件
(1)工作基礎
本課題由兩家單位協作攻關,充分體現了高等院校、農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團隊協作研究。本課題組研究成員均接受過醫學、管理學、教育學的碩士及博士專業教育,得到過系統的科學研究的訓練,并曾承擔過多項江蘇省教育廳、衛生廳研究課題,課題負責人1999年承擔江蘇省教育廳重點資助課題 “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培養模式與評價方法研究”,2004年承擔江蘇省衛生廳資助課題“江蘇醫學教育現狀與現代化研究”,1997年“基于通向農村的口腔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曾獲得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近五年來,本課題組成員就“醫學教育”和“農村衛生人力建設”研究方向,在人文社會科學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發表研究論文10余篇。本次申報的研究課題是課題組成員在長期良好工作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并結合當今解決中國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矛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熱點,從全新的角度闡述在“三農”問題視角下醫學教育有效支持農村衛生人力建設的內在機制,為鄉村衛生隊伍建設奠定理論基礎。
本課題的研究成員均來自高等醫學教育、政府決策、農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第一線,研究組成人員在具備較為扎實的理論研究功底外,同時具有較為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并掌握較為詳實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本課題的研究成員在本單位均擔任一定的行政領導職務,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亦對本研究課題進行過前期思考,有利于本研究課題按時、高質量完成。
(2)工作條件
課題組所屬單位都和基層農村衛生行政機構建立長期、廣泛、良好的合作關系,有利于課題研究相關資料的獲取。
課題組依托學術水平較高的南京醫科大學衛生事業管理系和公共衛生學院,其中衛生事業管理系是江蘇省唯一的衛生事業管理碩士培養點,公共衛生學院是博士后流動站,以上兩所學院為本研究課題提供計算機處理和分析系統。
課題組成員都具有必要的時間從事本課題的研究。
(3)研究經費
一是申請的課題經費,二是從學校和社會籌措一部分經費。
五、研究思路、內容與方法
1、本課題研究思路和內容
(1)確定醫學教育如何有效支持農村衛生人力建設這一研究目標。
(2)根據江蘇省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地區各抽取2個市,其中經濟發展水平較好和較差的各1個。每個市按經濟狀況的好、中、差各抽取1 個縣(縣級市),由縣(縣級市)按同樣的標準隨機再抽取本縣(縣級市)3 個鄉(鎮),每個鄉(鎮)隨機再抽取3 個村。收集2011年度江蘇省鄉村醫生的人員規模、學歷構成、專業構成、職稱構成等定量數據。與此同時,考察中、西部省份鄉村醫生的實際情況。
(3)通過收集有關政府文件、年鑒、報表等資料,分析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并分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相關程度。
(4)用EpiData和VFP6.0SPSS建立數據庫,在數據核查、校對無誤后,用SPSS for Windows11.5及Stata7.0進行統計分析,建立各種分析模型。分別建立用一般語言闡述研究觀點的語言模型;用圖形表示研究事實的圖解模型;用數學語言描述各研究變量之間的關系的數學模型,從而闡述在“三農”問題視角下醫學教育有效支持農村衛生人力建設的內在機制。
(5)建立備選方案,分析對比各種方案的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
(6)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最優方案,提出醫學教育有效支持鄉村醫生培養的具體途徑和政策建議。
2、本課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所遵循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為系統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同時,結合運用文獻研究法,社會調查和統計分析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所遵循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之一為系統分析法。醫學教育支持農村衛生人力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既是一個開放系統,又是一個封閉系統。所謂開放系統是由于它與本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衛生發展等系統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所謂封閉系統,是指它必須遵循醫學教育系統本身的客觀規律性。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所遵循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之二為SWOT分析法(機會、威脅、優勢、劣勢分析法)。管理學認為,任何系統的運行過程,實際上是不斷在其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及其運行目標三者之間尋求動態平衡的過程。構建醫學教育支持農村衛生人力建設這一復雜的系統,勢必面臨著自身的內部環境和多因素作用的外部環境,同時也面臨機會、威脅、優勢、劣勢等諸多因素。SWOT分析法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另一個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視角本課題總的研究期限為二年。
六、研究計劃
本課題總的研究期限為二年。
本課題研究的計劃進度為:
2011年6月2011年12月 以江蘇省為研究樣本,開展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鄉村醫生的人員規模、學歷構成、專業構成、職稱構成的調研,探討影響農村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統計、處理、分析調研資料, 建立語言模型、圖解模型、數學模型,描述各研究變量之間的關系。闡述在“三農”問題視角下醫學教育有效支持農村衛生人力建設的內在機制。構建高等醫學教育如何有效支持農村衛生人力建設多種研究方案,分析對比各種方案的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
2011年1月2011年7月 進行綜合分析,探索醫學院校參與鄉村醫生教育多形式的辦學方式,構建“鄉醫點菜、高校下櫥、政府買單”的現代教育培訓制度。構建醫學教育適合培養鄉村醫生的教學模式和管理體系,為農村定向培養“下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的醫學實用人才。提出引導醫學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的各種政策措施。確定醫學教育有效支持農村衛生人力建設的具體途徑和政策建議。
【農村衛生建設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05-26
報告畢業論文開題01-27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06-13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會-開題報告08-13
建設工程論文開題報告09-13
文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02-03
審計畢業論文開題報告08-01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本08-02
電大畢業論文開題報告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