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參考文獻論文
篇一:文明禮儀教育論文
摘要:目前,在校的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追求分數,養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棄。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確立,內在素質、外在素養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人在社會中的發展和成功,加強文明行為養成教育既是我們弘揚傳統美德的需要,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必然。文明行為的養成必須從學生中抓起。本文從三大方面:營造良好的氛圍,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持之以恒的教育闡述通過禮儀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樹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及提高學習主動性、自覺性等都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字:加強;文明行為;養成教育。
文明禮儀是傳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如今,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類社會是以文明、和平、發展為主流的信息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日漸頻繁、密切。在交往與合作過程中,人們的禮儀是否周全,不僅顯示其修養、素質的形象,而且直接影響到事業、業務的成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精神要求日益發展,人人都在尋求一種充滿友愛、真誠、理解、互助的溫馨和諧的生存環境,尋求充滿文明與友善,真誠與安寧的空間。前進的社會呼喚文明,科學的未來呼喚文明。文明禮儀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是衡量一個人教育程度的標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不僅是個體道德、品質和個性形成的基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教育。因此,學校必須抓好學生文明禮儀教育,這是時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由于我們學校一直都很注重學生文明行為的養成,學校的團隊工作乃至德育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將一些粗淺的認識表述以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 打好基礎、形成氛圍
每當新的一學期開始,我首先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上好第一次禮儀課,打好基礎、形成氛圍。具體做法:
首先對學生提出明確、具體、詳細的文明禮儀常規要求,使每個學生心中有數。然后重視第一次文明禮儀訓練。
一開始就重視禮儀訓練,打好底子,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既要使學生明白“理”,又要訓練“儀”,學練結合,以練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學生知道怎樣去做。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動作定勢,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
例如我讓學生扮演老師站在講臺上,我在講臺下面扮演學生,我行了一個標準的45度鞠躬禮,并大聲說:“老師好!”臺上的小老師就說:“同學好。”此時教室沸騰了,有的要出來當老師,有的要當學生,我借此情境讓學生分角色訓練,對每一組都進行評價,哪方面做的好,哪方面還要加強。有的同學沒有站直,手來回動,聲音小,我就走到他身邊鼓勵他再做第二遍,第三遍,我邊指導、邊做示范給這名同學看,直到他站直抬頭,聲音響亮為止。最后進行全班訓練,人人過關。老師認真的示范,加大力度訓練,學生也引起了重視。每個同學都非常認真的練習,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禮儀氛圍。規范的教育訓練在同學們的腦海中打下了一個文明禮儀的烙印。
二、多樣方法做活工作
學校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之一,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學校必須切實加強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引導學生從小掌握校園、家庭和公共場所的禮儀基本知識,逐步養成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引導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成為在校是個好學生,在家是個好孩子,在社會上是個好公民。
1、規范校園教育陣地
(1)加大宣傳力度。發揮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櫥窗等文化宣傳陣地,大力宣傳現代公民教育內容。堅持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國旗下的講話內容以“愛國、守法、誠信、知禮”教育為主線,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每周講話內容有明確的主題,內容充實,能真正起到引起師生的共識,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2)狠抓養成教育。每月從各班選舉出表現良好的學生為星級標兵,并在櫥窗中對其良好的行為進行宣傳,用榜樣的力量鼓舞和激勵孩子們。利用晨會課、品德與生活課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教育,結合《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有層次有針對性對學生實施思想道德指導和文明養成教育,以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入手,使學生從“要我這樣做”轉變為“我應該這樣做”,讓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逐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為習慣。
(3)抓好校園建設。學校圍繞文明禮儀教育主題,實行全員育人,做到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風氣育人。通過名人名言,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通過學習校風和校訓,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審美,教育學生應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通過美化、凈化、綠化校園,讓學生置身于整潔、清新、優美又有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
2、普及文明禮儀知識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備的文明禮儀知識是人們形成良好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基礎。人的知書達禮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實踐獲得的。目前,學生對該知識的認識較薄弱,要改變這種現象,要從普及文明禮儀知識入手。時過境遷,物換星移,禮儀規范也隨著不斷發生變化。歸納起來,無外乎有這樣幾個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表現為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團結;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謙恭禮讓、諒解寬容、與人為善,特別是在對外交往中,重形象、講禮儀;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遵守規則、維護公德,同情弱者、扶貧濟困,愛護環境、善待自然。
此外,還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說聲“對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禮儀用語之一,它似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使人與人之間緊張的矛盾關系松弛下來,有助于我們與他人相處融洽,能讓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讓自己親近別人。
3、教師樹立學習榜樣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強調教師以身作則的必要性,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終嚴以律己。縱觀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無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樹立起豐碑,成為“萬世師表”。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教師是學生直接效仿的對象,也是文明禮儀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言行舉止很大程度影響
學生,因此,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至關重要。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學生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也應該點頭或招手向學生問好;當老師做錯了,也敢于向學生道歉。這樣的小節,體現出尊重學生,令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4、整合德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1)家校互動,形成合力。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切實加強教師家訪工作組織管理,教師要與家長多交流、多溝通,特別要重視與后進生家長聯系,取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從而充分調動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學校教育的積極性,提高家長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學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學生。
(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校適時與村委聯系,爭取他們的關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如:組織學生開展敬老扶幼、綠色環保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農村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同學們既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鍛煉。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通過教育訓練,持之以恒,使學生逐步形成文明識禮的好習慣。
出現反復,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應對學生充滿信心,抓反復、反復抓、扎扎實實,堅持不懈。每當學生放學時,我都提醒他們見到老師主動問好;如果老師從你身邊走過,就很自然的向老師問好。現
篇三:文明禮儀的養成
論文格式要求
一、題目:二號黑體居中
二、作者:三號宋體居中
三、摘要:小四黑體,摘要內容小四宋體100-200字。
四、關鍵詞:3-4個
五、正文:4000-5000字,宋體四號。
六、參考文獻:4-5篇
七、頁邊距及頁碼:頁邊距為默認格式,頁碼居中。
八、樣式:
文明禮儀的養成
摘要:禮儀在治國安邦、立身處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
低、有無教養的尺度,也是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禮儀教育 禮儀之邦 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崇尚禮儀,號稱“禮儀之邦”。孔夫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學禮開始。如今,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社交面的擴大,禮儀已成為社會文明的標志,人們的正常生活都離不開禮儀在人際交往中,講究禮儀不僅是自尊的表現,而且是對他人的尊重。禮儀在治國安邦、立身處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有無教養的尺度,也是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禮儀的重要性。要使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禮儀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內容。
一、文明禮儀養成的意義
眼下,單親家庭及父母雙方忙于工作,做生意家庭的學生比重越來越多。由于父母離異或父母雙方、做生意,子女無人照顧,托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照料居多。由于隔代撫養,其撫養者不是年老體弱多病,就是文化很低甚至是文盲,根本無法負起家庭教育管理孩子的責任。他們大多數對孩子過分溺愛。調查結果表明,這些家庭的子女由于缺乏親情關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產生這樣一些問題:一是任性、倔強、自私、冷漠,憂郁多疑,講狠斗惡,缺乏熱情和愛心,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常有違規、違紀、違法現象;二是性格孤僻,不太與人交往,多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他人,合作意識差,合作能力低;三是不講文明、禮貌、衛生,進取心、上進心較差,集體榮譽感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四是學習成績低下、家庭作業普遍完成較差,學習缺乏自覺性和刻苦鉆研精神,好多孩子是由于在老家實在是管不了,才帶在身邊自己管,所以出現的問題孩子較多。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就個別學生出現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交流、解決。教育的意義在于傳承文明和創造文明,我們應該構筑好自己本民族的人文世界,宏揚本民族的優秀的人文精神,形成我們的主流文化。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平時的言談舉止以及對子女的要求等,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直接在孩子身上發生作用。家長良好的禮儀形象、家庭的文明禮儀氣氛是十分重要的。禮儀教育要取得整體效應,就要使家庭教育影響與學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要做到教育原則一致,內容互補,時空充實。因此在禮儀教育中,要向家
長明確禮儀教育的目的、要求、家庭禮儀規范。教師應及時把文明禮儀教育的情況和要求向學生家長通報,要求他們配合學校加強對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禮儀教育的實效。
三、教師樹立學習榜樣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強調教師以身作則的必要性,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終嚴以律己。縱觀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無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樹立起豐碑,成為“萬世師表”。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教師是學生直接效仿的對象,也是文明禮儀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言行舉止很大程度影響學生,因此,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至關重要。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學生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也應該點頭或招手向學生問好;當老師做錯了,也敢于向學生道歉。這樣的小節,體現出尊重學生,令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四、圍繞主題,開展實踐活動
文明禮儀活動開展以來,學校積極創新載體,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
1、 禮儀教育進課堂。充分挖掘課堂教學中的禮儀因素,通過課堂教學普及文明禮儀知識。在《品德與生活》課中加大禮儀知識的
教育內容,通過《品德與生活》教學,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禮儀知識。
2、征集禮儀文章。組織小學生以文明禮儀為內容開展童謠、兒歌創編活動。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成為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
3、查找不文明行為。動員小學生做一名“文明禮儀監督員”,對同學、老師、家長等身邊接觸的人進行調查、監督,并將發現的這些不文明現象向師生通報,促進同學講禮儀、用禮儀。鼓勵學生積極查找自身存在的不文明現象,互相監督,從細節做起,養成文明禮儀好習慣。
4、家校互動。通過致家長一封信、送禮儀知識讀本、召開家長會等活動,動員家長和小學生一起學禮儀,把校園文明禮儀實踐活動成果拓展到家庭,把家庭教育的成果再延伸到學校,達到家校互動的目的。
5、社區實踐。學校在調查中發現,周邊的居民反映:學生在校園內不亂扔雜物,一走出校門口,就開始有亂扔現象。對此,組織各班走進村子,做文明禮儀的宣傳者、實踐者、示范者。開展了“清潔鄉村,美化校園”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為。
6、總結經驗。組織教師總結關于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經驗,選擇較好的班級向全校介紹經驗,讓各班級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促進了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長河,不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博大精深的倫理文化遺產中,有很多功能優良的傳統的禮儀規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知道,童年時的孔融讓梨,尊敬長輩傳為美談;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這些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人的禮儀道德所在。做為中華民族的傳承人,小學生都有責任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使中國“禮儀之邦”的美稱名副其實,“禮儀之邦”的美名響譽中外。
參考文獻:
{1}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年份,卷號,期號(若期刊無卷號,則為: 年份,期號),起止頁碼
{2}作者,書名,版本(第一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文明禮儀參考文獻論文】相關文章:
家具設計論文參考文獻論文03-23
參考文獻格式論文09-13
煙草論文參考文獻04-29
煤炭論文參考文獻03-23
電氣論文參考文獻12-24
php論文參考文獻10-05
論文參考文獻大全08-31
論文參考文獻格式05-27
java論文參考文獻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