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與知識的關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識不是能力,但卻是獲得能力的前提與基礎。而要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個體的社會實踐。下面是中國人才網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血液科護理論文。
血液科護理論文范文一
一個理想的動靜脈內瘺要求能夠提供足夠的血流量,位置表淺又不至于影響病人的正常活動,安全可靠,可長期使用。但內瘺圍手術期急性閉塞的發生率較高,而及時的觀察護理和處理對手術后的成功至關重要,如果護理措施不當或觀察不及時可造成內瘺手術失敗。現將我們的觀察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本組40例均為住院病人,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2.33±15.78)歲,終末期腎功能衰竭擬行血液透析,采用自身動靜脈建立內瘺。隨機分為兩組,采用單盲法,兩組臨床條件相似。
1.2方法
1.2.1所有病人術前3d、術后3d查血液流變學、血小板(PL)、出凝血時間(BT、CT)。
1.2.2治療組術前3d開始分別服用藥物至術后3d,共7d.泰嘉250mg,2次/d,阿司匹林150mg,1次/d;對照組予小蘇打替代。觀察期間不用其他可能對PL、BT、CT有影響的藥物。
1.2.3手術選擇非優勢側手臂,均以直徑2.5mm鈦輪釘將橈動脈與頭靜脈作端端吻合,手術中在游離兩血管近心端時以0.2%肝素生理鹽水沖洗血管。
1.2.4術后防止術側手臂受壓,測血壓及血管穿刺。術后24h起進行功能鍛煉,并逐步增加強度。
1.2.5術后檢查局部血管震顫及雜音,術后第1d、第1、2、4周以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內瘺血流量。
1.3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經統計學處理,采用率比較的u檢驗、χ2、配對t檢驗,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2結果
40例樣本中,對照組20例有4例出現24h內內瘺閉塞,手術探察發現為血栓栓塞,排除手術及血管條件因素影響;治療組未出現閉塞,兩組比較u=2.108,P<0.05.兩組術前3d、術后3d分別對40例樣本進行血液流變學、血小板、出凝血時間測定,結果:治療組較對照組血小板、出凝血時間有明顯差異。兩組內瘺血流量比較,對照組(已除外4例閉塞的數據)明顯低于治療組,術后1d最明顯。兩組血液流變學(如全血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元等)治療前后組內組間均無差異。治療組未發生出血并發癥。
3護理體會
慢性腎衰竭患者多伴有凝血功能紊亂,抗凝藥物的應用,是為了防止急性血栓形成,但也因此帶來可能出現的凝血障礙,再加上手術的創傷,滲血滲液不可避免,如果加壓止血用力不當,可導致內瘺急性閉塞或出血。故筆者認為,術后要密切觀察切口滲血滲液情況。并需做到以下幾點:(1)動靜脈內瘺術前要詢問病人有無血栓病史,檢查病人皮膚有無出血點,并檢查凝血機制;(2)動靜脈內瘺圍手術期要密切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15~30min聽診血管雜音1次,并建立動靜脈內瘺術后護理觀察表,做好生命體征監測,如果血管雜音發生變化,及時和手術醫生聯系進行處理;(3)內瘺術后患肢制動并抬高,勿用力受壓,促進靜脈回流減輕水腫,造瘺側肢體適當做握拳動作及腕關節運動,促進血液循環,護理上要注意對老年或行動不便患者給予必要的幫助,避免內瘺側肢體用力,防止滲血滲液,必要時臥床休息;(4)包扎傷口敷料不可過緊,避免內瘺受壓,術后早期應穿寬松內衣,內瘺側肢體禁測血壓或穿刺抽血,以免血腫壓迫內瘺造成閉塞;(5)術前術后遵醫囑給予解痙、擴容、抗凝等藥物治療并觀察療效。
血液科護理論文范文二
美國護理理論家MadeleineM.Leininger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文化照護異同理論,該理論以人類文化與照護核心,著重探討影響人類照護的文化因素以及各種文化照護的差異與共性,強調根據人們的文化價值取向和有關健康–疾病的認識來提供有效的護理服務。
一、理論框架
Leininger構建了跨文化模式的框架,用日出模式闡述了跨文化護理理論以及理論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旨在幫助人們研究和了解該理論的組成部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影響個體、家庭、群體和社會機構的健康及所提供的照護。日出模式認為護理不應是一個固定模式,而是一個相對框架,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應提供不同護理。
1.世界觀、文化與社會結構層此層是日出模式的最高層,指導護理人員評估和收集關于護理對象所處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各方面信息。不同的世界觀、文化和社會結構中的護理照護模式、觀念和作用存在差異。該層的構成因素包括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親屬關系和社會、宗教和哲學、政治和法律、經濟、技術及教育等。這些因素是形成具有文化作用的照護價值觀、照護信念以及照護實踐的基礎,可影響照護的方式及表達,進而影響個體或群體健康。
2.護理對象層該層次提供了特定文化中護理對象(包括不同醫療衛生系統中的個人、家庭、群體、社區及機構)的有關照護和健康的型態、特定作用及表達方式。
3.健康系統層健康系統層分為普通(民間)照護系統、專業照護系統及護理照護系統。該層信息包括各系統的特征及其獨特的照護特色,這些信息有利于鑒別不同文化在護理照護方面的異同。
4.護理照護決策與行動層該層包括文化照護的保存∕維持、文化照護的調整∕協商、文化照護的重塑∕重建三種照護模式。根據日出模式,護理照護在該層實施,以護理對象為中心的護理行動和決策也在此層開展,與文化一致的照護得以發展。
二、跨文化護理理論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
(一)評估跨文化護理相關因素
1.對患者的評估日出模式的世界觀∕文化與社會結構層、護理對象層及健康系統層為實施與文化一致的護理照護提供了基礎知識,護理人員藉此分析患者的世界觀、文化和社會結構因素以及其所處健康系統的照護特色,識別患者所處文化與其他文化在照護價值觀、照護信念、照護方式等方面的異同,判斷這些照護特色是否與患者的文化照護期望相符,最終提供與患者文化相一致的護理。人種學策略是了解照護知識及與文化有關的照護現象的重要手段。護理人員可以通過Leininger的人種學護理觀察–參與–反思步驟表、由陌生人成為信任朋友的策略指導表等量表來評估患者的文化照護相關信息。
2.對護理人員的評估文化與護理密切相關,護理人員的文化能力成為關注的重點。常用的護理人員文化能力測評工具有Weiss–Minskyde的文化能力自我評價項目、Roizner的文化能力自評問卷、Schim等人的文化能力評定量表及等人構建的跨文化決策問卷等。通過對護理人員的文化能力進行科學評估,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的文化敏感性,增強跨文化護理培訓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從而提升跨文化護理質量和服務水平。
(二)提供文化一致的護理,體現護理人文關懷
跨文化護理理論把護理從單一文化觀點提高到多元文化觀點,指出以文化為基礎的護理照護不僅是有效推動和維持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從疾病和殘疾中康復的關鍵因素。跨文化護理在形式和實質上與整體護理相統一,是對整體護理的極大豐富和發展。護理人員應將跨文化護理理念滲透在護理的全過程中,充分體現全方位照護的優質護理內涵,滿足患者的身心、社會、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照護是跨文化護理理論的核心,強調針對個體、家庭或群體的文化特點采取符合其相應文化的護理措施。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提供跨文化護理措施:
1.文化照護保存∕維護通過文化照護保存∕維護幫助特殊文化的患者保存或維護其健康,從疾病中康復。主要包括:①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憤。②了解不同語言交流的差異,使用符合患者文化的禮貌用語和溝通方式。③尊重不同民族的飲食習慣,在不影響治療和護理的前提下提供合適的飲食護理。④分析患者及其家庭所屬文化的特點及優勢,幫助其維持有利于健康的照護價值觀及照護行為,例如:某沙特籍患者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喜歡在有創檢査和治療前進行禱告,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充足的禱告時間,使患者得到心靈慰藉,進而增強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愿望。
2.文化照護調整∕協商文化照護調整∕協商強調幫助特殊文化的患者適應有益的或滿意的健康狀況。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在病情觀察、疼痛護理、臨終護理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護理人員應根據文化照護的多樣性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護理,例如:伊斯蘭教患者死后尸體要進行特殊沐浴,護理人員可與患者及其家庭進行協商,根據其文化需求調整醫院對尸體料理的處理措施。又如:西方人提倡獨立意識、個人奮斗,重視隱私權,在護理過程中,如果刻意攙扶他們行走或生活上給予照護,往往造成患者不快,護理人員可與患者協商,在其請求協助時予以護理幫助,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有研究報道,護理人員從語言溝通、種族差異、宗教信仰、時空觀念等多方面分析與外籍患者的文化差異,制定跨文化護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
3.文化照護重塑∕重建文化照護重塑∕重建旨在幫助患者轉變舊有生活方式建立新型生活方式。當患者原有文化背景下的健康方式阻礙治療和護理時,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健康教育等策略,幫助患者轉變照護行為及生活方式,建立具有文化作用的、令人滿意的、有益健康的新型照護模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