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小論文1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小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小論文1
朋友國慶節出去玩,把小烏龜寄養在我家。朋友再三叮囑我,不能讓盒子里的水淹沒烏龜的背!或許烏龜不會游泳吧!雖然納悶,不過我還是滿心歡喜地接過了烏龜。
我拿起烏龜細細觀察起來:烏龜的殼成墨綠色,上面有一些排列有序的菱形圖案,還有一圈圈像年輪的暗紋,在邊上有一塊塊小長方形,那是為龜殼鑲的花邊,就像畫家精心繪制的一樣;烏龜的頭部有兩條紅色的條紋,脖子處還有一些黃綠相接的花紋,烏龜的嘴巴像一個倒過來的鉤子。烏龜的肚子成黃色,上面有一些很對稱的黑白條紋,像一只只小腳掌,在烏龜的肚子上翩翩起舞…
為了讓烏龜不再孤單,我放了塊石頭到盒子里,讓它玩耍。我發現烏龜在晚上睡覺時總是愛爬到石頭上,獨享那份幽靜。有時它會爬上石頭四處張望,把頭高高昂起,仿佛它在“思念”遠方的親人,有時又好象想要掙脫盒子,爬向外面的世界,有時它會揮舞爪子向上攀沿,可都是徒勞無功,高高的盒子困住了它。記得有一次,小烏龜的前爪已經勾住了盒子的邊緣,整個身體吊在盒子上,就在這時烏龜想要腳往上一登,可是它的.腳已離開地面,找不到支撐物,那兩只纖細的“手”怎能支撐起這么笨重的殼呢,在那一秒鐘,烏龜朝天摔了下去,烏龜四腳朝天,它的頭用力向側面拽,想翻過身來,但是它的殼卻紋絲不動,可憐的小烏龜,讓我來幫你吧,我不費吹灰之力把烏龜翻過身來,烏龜啊,烏龜,你還是老老實實的呆在盒子里吧!
朋友說的那句話,我一直不能理解,難道烏龜不能在水下呼吸嗎?于是我想試一試。我端了一盆水來,從盒子里取出小烏龜,我心里忐忑不安,萬一實驗失敗,小烏龜溺水而死,我可怎么向人家交代呀?但是好奇心引發我開始實驗。首先我把烏龜放在地板上,從盆子里舀出一點水,灑在烏龜上,可能烏龜有第六感,當勺子懸在烏龜頂上時,烏龜仿佛不想看到這悲慘的結局,早早地緊緊地閉上了眼睛,或許是烏龜的眼睛像我的眼睛一樣不能進水,有一點先見之明!哼,狡猾的烏龜,我是不會放棄的!于是我抓起烏龜,稍稍用力把它按在水里,烏龜馬上作出一副難看的表情,然后過一會兒它又把頭從水里昂了起來,原來它不能在水下長時間呼吸,幸好烏龜會自我保護,要不然我手上捧的就是一個軀殼了!我上網查了一下資料,原來烏龜就是用肺呼吸,肯定是要出來透氣的,只是由于身體構造憋氣時間長點, 時間太長它也會溺水的!
小小的烏龜帶給了我許多歡樂,只要在生活中善于觀察發現,也會收獲很多驚喜。假期快結束了,小烏龜也得物歸原主了,我好舍不得,我會記住和它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
科學小論文2
去年年底快過節時,母親給我買來了一個水仙花的球莖,我高興極了,我按母親說的把它放入盆子里,然后倒進干凈的水,并在盆子里放了幾顆小鵝卵石。
我每隔三四天換一次水,母親說春節就能開花,還說花特別香。過了幾天,水仙抽芽了,很像蔥苗。大概一個月后,碧綠的葉片中探出幾棵花苞。
春節快到了,那幾個花苞還是沒有開,它也許不知道我看花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啊!春節過了,它不但沒開花,而且花苞枯萎了。母親告訴我,它已死了,再也救不活了。我傷心極了!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出它死亡的原因。于是,我去電腦上查找資料,原來,水仙花的生長要求有陽光,適宜溫為12攝氏度--16攝氏度,如果水溫太低,那水仙花就只長葉子不開花,甚至死亡。那段時間,正值南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我們這里的氣溫降至0攝氏度,一連十幾天的低溫,我沒有采取任何保溫措施來保護花苞,導致了水仙花的.死亡。它就這樣因為我的失誤,被凍死了,我后悔末及。
我明白了,養水仙花也需要學問呀!養水仙雖然不需任何花肥,只用清水即可。但是為使水仙生長健壯,白天應拿到陽臺曬太陽。如果想推遲花期,可采取降低水溫的辦法,不可太低,10攝氏度為宜。此外,如果節前10天看不到飽滿花苞,可采用給水加溫的方法催花,水溫以接近體溫為宜。有了這次的失敗經驗,今年年底我肯定能養出清香四溢的"凌波仙子"。
科學小論文3
今年夏季的一天,一場暴雨過后,呆在家悶悶不樂的我,覺得無聊,便出去到湖邊散步。經過蓮花池時,忽然聽到池里傳來青蛙歡快的叫聲,我就來了興趣,捉了兩只帶回了家。
之后,我拿了一個大缸,倒滿了水,放了一塊塑料泡沫后,又把兩只青蛙放到泡沫上,就蹲坐在地上觀察它們。可天有不測風云,一會兒又烏云密布,下起了雨。剛才那一對沉默的青蛙,此刻倒叫得越來越歡了,仿佛它們是一向期盼著下雨似的,一會兒“唱唱歌”,一會兒“跳跳舞”高興的不亦樂乎,這時我就奇怪了,難道下雨天對它們有好處。于是我就展開了第二次試驗。
第二天又下雨了,這一回,我打著雨傘在雨里看著他們,只見許多害蟲都破殼而出在青蛙的周圍亂飛一通,一個個也就白白成了青蛙的`美食了,嘿嘿!怪不得青蛙個性開心呢。我連續做了五六次試驗,結果還是一樣的。但是,為了保險起見,我查了《百科全書》,最后在書里找到了答案:原先青蛙不僅僅靠肺呼吸,還靠裸露的皮膚呼吸。雨天,空氣的水分多,有利于青蛙透過皮膚呼吸。而且小昆蟲在雨天繁殖的個性快,這也是青蛙捕捉它們的好時機。所以,青蛙在雨天叫得歡。
透過這次試驗,我不但發現了青蛙的許多秘密,從而也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道聽途說,那樣的答案是不準確的。而是就應自我動手,經過認真的觀察和分析,做出最后的結論,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結論:
青蛙在雨天能夠透過皮膚呼吸,而且也是捕捉害蟲的好時機。所以青蛙在下雨的時候叫得歡。
科學小論文4
有一次,我和媽媽走在路邊,看見一個叔叔用一根木棍來撬一箱貨物,在這木棍下方還墊了一塊石頭。看叔叔那么輕易地就把貨物給撬了起來,我就十分敬佩。我想,那箱貨物那么重,叔叔怎么能那么輕松地撬了起來,肯定有什么竅門。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試一試。我先搬來兩塊石頭,一塊墊在木棍下,一塊放在地上,一開始,墊在底下的那塊石頭離我的手很近,我試了一下,覺得這比原來物體本身重多了。我想起叔叔撬貨物的畫面,發現那時候墊在底下的`石頭離貨物很近,我想這會不會就是省力的竅門呢?我移好位置,發現果然輕了好多。我不懂這是怎么回事,只好求助于電腦。
通過查找資料,我明白了: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這棍子叫撬棍。像撬棍這樣簡單機械叫做杠桿,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原來這就是杠桿原理。我恍然大悟,只要支點離阻力點越近,離用力點越遠,這樣撬起重物就方便多了。
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用到了杠桿原理,老虎鉗、剪刀、開瓶器、夾子等等。
看來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科學家阿基米德說的話也真沒錯:只要在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用一根長長的棍子把地球撬起來。如果有一根很長的棍子,如果確實能找到一個支點,如果地球到支點的距離很近很近,而阿基米德的用力點距離支點很遠很遠,總會有一個足夠大的距離使阿基米德能用自己的力量撬動地球。
科學小論文5
媽媽把家里搞成了一個小花園,花盆里裝滿了肥沃的泥土,各種各樣的植物正生氣勃勃地煥發著活力。蘆薈綠得極艷,仿佛是一種液體的綠色,仿佛能擰出水來。紫薇花也欣然怒放,紫色的小花在一片草綠中透露著紫色的信號。一品紅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紅得似霞,深紅色的花瓣下點綴著幾片綠葉。我疑惑了:植物的生長必須依靠土壤嗎?
于是,我找來兩個塑料杯,在一只中盛上半杯水,放入三顆綠豆;另一只杯子中先放入1/4杯的泥土,放入一顆綠豆,再覆上土,壓實,放在陽光可照射之處。
一天過去了,水里的綠豆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但埋在泥土里的綠豆已發了芽,彎彎地貼著杯壁,正面看過去似乎是數字中的“6”。
過了兩天,綠豆的動靜越來越大,泡在水中的綠豆竟褪了皮,發了芽,樣子頗似小蝌蚪。而放在泥土里的綠豆的芽已經有3-4厘米長了。
又過去了兩天,綠豆的差距越來越明顯。泡在水中的綠豆仍只有約莫摸1厘米左右長的芽兒,但在泥土中的`綠豆的芽兒已破土而出,露出了小腦袋,似乎在驚喜地打量世界。
距離種下綠豆已有一周多時間,但現在的局勢大有不同。在水里的綠豆因喝足了水,而長得越發粗壯,但現在的埋在土里的綠豆狀況大不如前,因為土壤太過干燥而干枯,鉆出泥土約有4厘米的芽兒已“睡”在了土地上。
我上網查了資料,才發現,原來植物必須的幾個條件分別是:適宜的溫度、陽光、空氣與水份。當植物離開這些條件是便會死亡。
事實證明:植物的生長不一定需要突然的栽培。這使我解開了心中的謎團。
科學小論文6
去年年底快過節時,媽媽給我買來了一個水仙花的球莖,我高興極了,我按媽媽說的把它放進了盆子里,然后倒進干凈的.水,并在盆子里放了幾顆小鵝卵石。我每隔三四天換一次水,媽媽說春節就能開花,還說花特別香。過了幾天,水仙抽芽了,很像蔥苗。大概一個月后,碧綠的葉片中探出幾棵花苞。春節快到了,那幾個花苞還是沒有開,它也許不知道我看花的..
科學小論文7
今天,當我正在家里看電視的時候,忽然想到一個問題:電視中的卡通人物,背景等等東西為什么會隨著時間的快慢而變化呢?
我先作了一個猜想:假如電視的構造中有一個大圓盤,所有的圖片都固定在大圓盤上,因為圓盤與遙控器上天線的關系正如兩個能吸在一起的吸鐵石一樣,所以遙控器可以輕松自如的控制電視,我又做里一個小實驗,我在一張長紙條上寫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幾個數字,接著,我找來了一支筆,把筆鉆進了中間的間隔里,我拿著筆慢慢地轉著,上面的數字也在我的眼前慢慢轉著,我停止轉動,上面的數字也不轉了,我飛快的轉著筆,上面的數字也在飛快的轉動著,現在,我的手好像遙控器,管理著電視播放的速度與電視播放的頻道,而中間的筆,就像天線,傳達我控制的東西,并把我控制的.東西傳達進“電視”而上面寫著數字的小紙條,就像是電視,我把遙控器摁快進,電視上節目也播得很快,這一下子我明白了,原來我們看到的電視就是由一些設計的圖片綁定在膠片上,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我找到了《十萬個為什么。生活篇》這本書,上面說動畫片誕生于1831年,法國人普拉托把畫好的圖片按順序放在一部有觀察窗的機器的圓盤上,圖片隨著圓盤旋轉,形成動的畫面,這就是動畫片原始的雛形,在這之后,又前后被人經過四次改造,分別是:1906年美國人史蒂沃德,1908年法國人科爾,1909年美國人麥克基,1915年美國人赫德,最后從1928年開始,沃爾特。迪斯尼完善了動畫體系與制作工藝,也把動畫片的制作與商業價值聯系了起來,將動畫片推上巔峰。
我想愛畫畫的同學們,可以自己試著畫幾幅畫,釘在一起,很快的翻動紙,會產生一種與動畫片一樣的性質。
科學小論文8
科技改變生活,時代在漸漸發生變化,科學在不斷進步。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我們的生活與科技息息相關。
在以前,農民伯伯每到春天,要辛辛苦苦的進行插種,播種等的工作,夏天又要殺蟲,秋天又要忙著收獲,跟著種其他農作物。他們要一年四季,這樣每天重復著同樣的順序,天天佝僂著背下地干活,經常弄得自己筋疲力盡。可有時候天氣會喜怒無常,下幾場大雨或連續幾天的干旱,再加上地方環境的污染嚴重,害蟲隨處可見,這些足以讓農作物無法生長,農民辛苦的.勞動得來的卻是落得一場空。
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帶來了一種新的培育方式—太空育種。它是搭載科學實驗的一種,是將農作物種子搭載于返回式地面衛星,借助太空超真空微重力及宇宙射線等地面不可模擬的環境變化,使種子發生變異,經過地面多代選育獲得穩定的遺傳性狀,從而培育出新的農業品種來。
自1987年以來,我國科學工作者利用返回式地面衛星,先后進行了多種植物的空間搭載實驗,培育出了一系列高產、優質、多抗的水稻、小麥、番茄、青椒、芝麻等作物的新品種。太空育種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從太空的帶來的果實,它的重量和外形都發生了變化,比在陸地上培育的果實要大得多,好吃得多。
科學之門已經打開,科技帶給我們的便利隨處可見,以后科技的發展,還需要我們來探索,來創造。讓我們插上科學的翅膀,在科學世界里自由地遨游,發現并探索我們生活中的科學,為未來的科技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科學小論文9
摘要:本文認為實驗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質疑思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探究未知現象的能力,同時能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關鍵詞:物理學,課堂教學手段,實驗,教學設計,課程目標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物理課堂教學手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尤其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實驗教學好像被弱化了,實驗變成了課堂的點綴,少做實驗,不做實驗,或者用視頻和動畫代替實驗,已然成了教學的趨勢。這是物理教學進步還是退化?筆者認為:物理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生活,離開了實驗,也就缺少了其生存的土壤。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講實驗代替做實驗,以視頻或動畫代替實驗,只會讓物理變成一門純粹的知識性學科,枯燥無味不說,還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性、質疑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對知識的掌握也是無益的。
物理學早先來源于希臘文Φυσιζ,意為自然規律,可延伸為自然及其發展規律,現在指研究物質運動的最一般的規律及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物理學是實驗科學,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凡物理學的概念、規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觀實驗為基礎的,即物理理論絕不能脫離物理實驗結果的驗證。
實驗,作為探究物理規律的重要手段,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多媒體也好,影像和動畫也罷,他們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只能是對實驗的補充和延伸,其功能可以將囿于場地和觀察范圍,無法在課堂呈現的大型實驗或微觀實驗,在課堂呈現在學生面前,而它絕對無法具有替代實驗的功效。因為無論是課堂演示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測量性實驗、探究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學生分組實驗等,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往往一些小的實驗,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具有大作為。
縱觀所有實驗,它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對探究實驗奧秘的渴望。
每個人都有獵新、獵奇的天性,都有探尋未知現象的渴望,這是人的本能。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巧妙地創設情景,再配以一些小的實驗,往往能激起學生強力的好奇心。如在《楞次定律》這堂課,老師開篇介紹,暑假外出旅游,在一道觀偶得高人指點,學了一點氣功,現在向各位同學展示一下。桌面上呈現的是用尖針支撐等臂杠桿,杠桿兩邊分別配很輕的鋁環和配重砝碼,教師的袖管內藏有釹鐵硼強磁性磁體,教師在擺好架勢推向鋁環的過程中,雖然并沒有碰到鋁環,但觀察到鋁環隨手推的方向在移動,當收手的時候,環隨著收手的方向而運動。這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興奮之余,教師向學生展示袖中乾坤,讓學生猜想產生現象的可能原因,從而激發學生探求奧秘的欲望。本實驗,磁體插進和拔出過程中,鋁環充當了磁體的功能,從而引入猜想:在磁體插入和拔出的過程中,環中可能產生了電流及可能的方向,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其次,實驗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質疑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實驗同被動的經驗、單純的觀察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僅僅停留在觀察試驗上還不能稱為科學實驗和方法,還必須使觀察試驗和理論研究結合起來。實驗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觀察、對比、質疑、思考,以及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提升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達到科學、技術、社會的有機結合,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TS”。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知識不能單從經驗中得出,而只能從理智的發明同觀察到的'事實兩者的比較中得出。
同樣,在《楞次定律》這堂課收尾時,可以讓學生做一個對比實驗。讓等質量的鐵塊和釹鐵硼強磁性磁體穿過銅管,觀察不同的實驗現象。實驗時,兩位同學手握長一米二左右相同的銅管,使其豎直放置,兩同學分別從一端管口靜止釋放鐵塊和磁體,要求從另一端接住物體。實驗過程中,放鐵塊的同學很難接住物體,而用磁體做實驗的同學可以十分從容的接住物體,且屢試不爽。這樣就激起同學質疑,為什么兩個等質量的不同種物體,在穿過銅管時會形成巨大的反差?磁體在穿越銅管時,為什么會產生較大的阻力?同學們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已有知識解釋這種現象,提升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真、細致、深入是觀察能力的重要品質之一,也是科學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和要求。許多自然現象和實驗中的物理現象,有時是稍縱即逝。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才能捕捉到所要觀察的現象;只有深入地觀察,才能發現細微的變化和隱蔽的特征。再如,在研究超重和失重現象時,觀察站在磅秤上的人下蹲和起立兩過程中磅秤讀書的變化,將運動過程與磅秤的讀數的變化一一對應,從而對超重和失重的本質和產生原因能更加充分的理解。
第三、實驗能培養學生探究未知現象的能力,學會運用科學方法有目的地去嘗試實踐。
科學家提出某些假設或預見,為對其進行證明,籌劃適當的手段和方法,根據由此產生的現象來判斷原設計假設,或預見真與否即為科學實驗。而學生探究實驗雖然有別于科學家的探究,但其思路、過程、方法與目的有其類似之處。同樣,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養成細致、縝密的習慣,完善探求未知世界的能力等都有莫大的幫助。
如在單擺的碰鼻實驗中,為什么每次都能有驚無險?學生猜想可能是單擺在擺動過程中遵循機械能守恒。這就需要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如何測量下擺的高度和到最低點的速度,而高度的測量可以轉化為測量擺長和最大偏角;速度測量的方案就更多了,光電門測速度,平拋測速度等等。通過對實驗數據處理,揭示其遵循的規律。通過評價、交流和反思,分析實驗產生誤差的原因,為更好地改進實驗方案提供依據。
第四、實驗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僅是提高物理實驗質量的要求,也是增強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求學生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尊重客觀事實,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如實地記錄實驗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做到嚴格地把實驗事實和自己對事實的解釋區別開來。
例如,在探究《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采用等效原理,但在實驗的過程,由于存在誤差,用平行四邊形畫出的兩邊所夾對角線與單獨一個等效力總會存在偏差,我們要遵循實驗事實。另一方面思考改進實驗以減少誤差的方法,如采用較長的細線;確定拉力方向時標點盡量離結點遠一點;測力計盡量與桌面保持平行等等。這樣可以培養優秀的實驗品質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第五、實驗能增進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交流的意識。
實驗的過程中需要學生間的協作,尤其在學生分組實驗中,需要相互間的分工與協調,而這種合作與交流不但可以培養團隊精神,而且增進學生間的默契,這也是未來社會所需的重要品質。
如在探究《決定導體電阻的因素》這一分組實驗中,就需要學生間的分工協作,電路的連接、表格的設計、實驗的控制、電表讀數、數據的測量等等,在分工合作過程中增強學生間的協調能力,增強團隊意識。
當然在重視課堂實驗的同時,并不是復古或全盤否定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多媒體技術恰恰是對課堂實驗的完善和補充。如一些大型的實驗、微觀實驗、模擬實驗等,或者一些受場地影響無法在課堂中呈現的實驗,可以通過視頻或多媒體模擬出。如觀察布朗運動、宇宙飛船中的失重現象、帶電體或磁體周圍的電場線磁場線、α粒子的散射模型等等,就要借助多媒體或視頻設施。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總目標提出:要求學生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能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一些問題。發展好奇心與求知欲,發展科學探索興趣,有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社會責任感。了解科學與技術、經濟和社會的互動作用,認識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全球觀念。由此看出,物理課程教學承擔的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功能,更承擔了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品質、探究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小實驗往往具有大作為。
科學小論文10
一天,我在門前玩耍。忽然,我看見有一大群螞蟻在搬骨頭,我發現在骨頭上的螞蟻最多,骨頭旁邊有像“一”字形的黑色的細條,我仔細地看了一下,原來是螞蟻在“排隊”從洞中進出,它們非常有次序的排著“隊”,我看到在來回的隊伍當中,有一些搬了糧食回洞中的和一些才從洞中出來的互相用觸角相碰,似乎在說些什么?碰了一會兒,就立刻走開。我忽然看見有一只沒有觸角的螞蟻,它一路上沒有和其它螞蟻相碰觸角,一路上又東撞西撞的。疑問就從這兒開始了!為什么沒有觸角的螞蟻就不能和同伴進行溝通,也認不得路了呢?
從這兒起,我便左思右想,但實在想不出來,便去問同學,但是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這是大自然的定律!”但是,我心里卻暗暗發誓:我一定要破解這個謎底,我便去那個洞口放了一塊奶糖,那些螞蟻聞到了香味,就跑了出來,我捉了三四只放進瓶里,回到家,我把瓶子放在桌子上,把捉到的'螞蟻依次倒了出來,把其中一個的觸角剪掉,只看那個螞蟻東倒西歪,摔了下來,而那幾只螞蟻在“溝通”,而且走路走得很平衡。
從這次實驗中,我發現:螞蟻在日常生活中,走路、溝通、平衡度等都少不了觸角。螞蟻的觸角用處可真大呀!
科學小論文11
秋風一起,金黃的樹葉紛紛落下。我在門前做清潔工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的上的葉片大數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為什么呢?
其他的落葉是不是也一樣呢?我想再去觀察觀察吧。在這一周里,我去觀察了許多樹的落葉情況。結果我發現,絕大多數的落葉是“面朝黃土背朝天”。
我想應該做一個模擬實驗來驗證一下我的想法。于是我制作了像葉片一樣的風箏去放。由于不太會放,所以放了很多次風箏也沒有飛起來。我記得風箏落的.時總是重竹條的一面朝的,這是不是和落葉朝天有相同的的方呢?
難道樹葉也和我做的風箏一樣,一面重一面輕?帶著這個假設,我采了許多種不同的樹葉進行觀察。我發現,葉面表皮好像是里面的葉脈排列稀疏一些,光滑一些,葉背面葉脈排列緊密一些,粗糙一些。于是我在爸爸的幫助下,做了一個葉片的模型,用了一些細鐵絲,編成了網狀,有的稀疏,有的緊密。然后把稀疏的鐵絲網和緊密的鐵絲網連成正反兩面。然后我將“葉片”從空中拋下10次,8次是緊密的鐵絲網一面在下,2次是稀疏的鐵絲網一面在下。
通過實驗,我豁然開朗,于是我又到互聯網、書上查找有關樹葉的資料,終于明白了落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科學秘密,原來,兩種結構不同的細胞層,形成了同一片樹葉的“背”與“面”,由于比重不同,樹葉在飄落的過程中,會翻轉變化,重的一面朝下,輕的一面朝上,這樣降落最穩定。所以落的后,細胞緊密而重的一面朝黃土,細胞系數而輕的一面朝天。
科學真有趣,今后我要多做這樣的實驗,長大后做更多更復雜的實驗,為人類造福。
科學小論文12
夜,那么靜!月亮圓圓的,像個大玉盤。月光透過窗子照進我的家,給屋內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層銀紗,顯得和諧而靜謐。
爸爸在看報,媽媽正專心致志地繡著十字繡,小弟弟托著腮幫望著明月發呆。我突然想起科學課老師給我們做的“會吃雞蛋的瓶子”實驗。我走到弟弟跟前說:“弟弟,姐有一個會吃雞蛋的瓶子。”
“姐,你別蒙我了,哪有‘會吃雞蛋的`瓶子’,我才不信呢!”
“不信!那你等著瞧。”
于是,我叫媽媽幫我汆熟一個雞蛋,叫爸爸拿一些紙片,一盒火柴,而我呢,就去找一個細口瓶!等一切準備就緒,就開始工作嘍!
我小心地幫熟雞蛋脫掉“外衣”,然后把紙片撕成長條狀,按老師所說的,我先幫紙片“上火”,然后把它扔進瓶子,等火“熄滅”了,我連忙把雞蛋放在瓶口,然后立即把小手松開!
最精彩的時刻到了!一秒、兩秒、三秒……“撲通”一聲,雞蛋像滑滑梯一樣,一下子就被瓶子“吃”掉了!爸爸媽媽目瞪口呆,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事實。
于是,我告訴他們其中的道理:“爸爸媽媽,我告訴你們,紙片剛燒過時,瓶子是熱的。而雞蛋‘坐’在瓶口的時候,瓶子內的溫度漸漸降低,瓶內的壓力變小,瓶外的壓力變大,所以,瓶子就可以慢慢地把雞蛋‘吃’進去啦!”
“哦—”爸爸媽媽恍然大悟,“原來這小小的實驗也蘊涵了這么多的科學道理!”爸爸微笑著看著我,眼里充滿了贊許之意!而弟弟卻一臉的茫然,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夜,還那么靜,那輪高掛在天空的圓月和眨著眼睛的星星正對著我笑呢!
科學小論文13
鳥巢、水立方中的科技
大家都知道,北京2008奧運會體育中心是一個很大很漂亮的鳥巢樣式,國家游泳中心則是一個很漂亮的充滿著氣泡的水立方,但是龐然大物下面究竟隱藏著哪些方面的技術呢?今天科學小論文范本將帶領您解開這些什么的建筑物。
首先我們來說“鳥巢”,鳥巢建筑是基于國際建筑領先地位的,他是我國乃至世界在空間技術的應用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首次將空間技術應用到建筑物結構框架上的一個重大創舉。它是由我國多為建筑方面的專家通過進行可行性驗證和安全構架驗證而決定實施的.一個重大工程,于是鳥巢成了我國2008奧運會的一大標志之一。他將向全世界展示一個全新的中國。
“首先在設計結構上,采用空間技術的鳥巢,在最大程度上介紹了對原材料的需求,節約了成本,并且形象完美純凈,是奧林匹克的一大亮點。
“水立方”以方型的建筑形態體現與“鳥巢”和諧共生的中國文化理念。“水立方”鋼結構采用了新型的基于氣泡理論的多面體空間鋼架體系,屬于國內外首創,是一個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建筑,結構設計面臨著許多國內外前所未有的課題題將通過對新型空間結構幾何構成與優化、結構整體分析與設計、結構風雪冰試驗、各類節點和桿件計算方法與實驗、室內環境聲光電熱研究、ETFE立面裝配系統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完成將最終的成果直接應用于國家游泳中心的設計與施工,確保工程安全、經濟、合理,同時納入國家新版網格結構技術規程等課題立項目標。
那時,人類歷史上又會翻開新的一頁,這一頁上又會畫上怎樣的一筆呢?未來是屬于我們的,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有可能在這一頁描繪上燦爛的一筆。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新創造的宇宙飛船,將會把我們帶到另外一個奇妙的世界,一個等待我們去探索的新世界!
讓我們懷著一顆像鳥兒一樣期待飛翔的心,飛向知識的海洋,努力拼搏,為祖國的未來做出貢獻!
科學小論文14
在生活中,科學無處不在……生活中,也會有許多的奇妙現象,比如:干冰和熱水的碰撞的奇怪現象……那這些奇妙現象下,又有什么奧妙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探索飛船,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奧妙吧!
今天我們要探索的生活奧妙是:干冰和熱水碰撞后,會突然冒出濃濃的煙霧,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做個試驗吧!
首先要準備一些干冰和熱水以及一個扎實的手套。我們實驗的第一步是:在手套里放入事先準備的干冰,分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干冰如果太多或太少會影響實驗的效果。放入干冰后,在手套里,倒入熱水。然后,立即把手套捆緊。
此時,我們會發現,手套開始慢慢的膨脹,越長越大;我們再把手套慢慢地搖動,我們會看見,手套脹得像一個充滿的氣球,慢慢地,手套爆炸了!為什么在手套里放入干冰后再倒入干冰然后封閉手套,手套會慢慢膨脹最后爆炸呢?讓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吧!
我們參加婚慶典禮上是,會在里面有干冰的蛋糕上倒入熱水(酒),此時,蛋糕會冒出濃濃的煙霧,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剛才我們做的`兩個實驗會產生如此有趣的現象,是因為干冰是固體二氧化碳,將熱水與干冰放到一起,二氧化碳開始升華,干冰就從固體直接變成氣態。二氧化碳的溫度大約是零下八十度左右,當二氧化碳遇到比它溫度高的物體時會迅速的汽化,所以干冰遇見熱水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怎么樣啊?同學們今天又學到了奇妙的知識嘛?同學們,在生活中,會有許多的奇妙現象,也有許多的生活奧妙;讓我們一起繼續探索生活中的奧妙吧!
科學小論文15
世界上的所有花都是靠著喝水長大的,那么,花只能喝水嘛?花能像我們人類一樣吃雞皮、喝牛奶、喝飲料嘛?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那天,我來到我家花園,看見每一朵花都精神抖數的樣子,真是狠不下心去做實驗,我繞著花園走了一圈后,發現了一朵花好象無精打采的樣子,也正好可以給我做實驗。我想到這些,連忙回家拿材料,材料有:雞皮,牛奶,和飲料;怎么才能讓花把這些材料“消化”掉呢?我想到了以下幾點方法:先“喂”一些雞皮給花吃,然后再放半杯牛奶和放半杯飲料下去,過了一天后,我又下來了,我一下來就跑去看那朵被我做過實驗的花,我睜大眼睛一看,那朵花還是生著病,我就知道一定是失敗了,可是我沒有因為一次小小的實驗失敗而放棄,而是更激發了我繼續做實驗的心情,所以我有一次地做了實驗,可我還是失敗了,后來我連著幾次都做了這個實驗,可是都失敗了,最后,我都做得不耐煩了,可在這個時候,我想起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只要你可以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就一定可以成功的`。我想到這些后,又做了幾次實驗,功不負有心人,結果成功了,這一次實驗我是了兩塊雞皮,然后再在里面放入一半都沒有的牛奶和飲料才成功的。
花!一個美麗的神圣的花仙子,無論什么東西種植給你,你都會長得多姿多彩美麗致極,多觀察你,我們的科學成果將會更加豐富。
【科學小論文】相關文章:
科學小論文01-02
科學小論文【精選】08-31
(經典)科學小論文08-28
(精選)科學小論文09-17
科學的小論文08-15
科學小論文作文02-16
[必備]科學小論文09-15
(集合)科學小論文09-19
(精華)科學小論文09-20
科學小論文【合集】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