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因素論文
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積極進行了培育小城市的探索與實踐。浙江省于2010年12月在全國率先啟動小城市培育試點,賦予東陽市橫店鎮與義烏市佛堂鎮等27個試點鎮與縣級政府基本相同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在小城市建設中,加快人口集聚,推進農民向市民轉變,是小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外來人口大量集聚是小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小城市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以浙中地區為例,橫店鎮常住人口8.34萬,外來人口5.1萬,外來人口已接近于本地常住人口;佛堂鎮常住人口8.1萬,外來人口10萬,外來人口已遠遠超過本地常住人口。因此,推進外來人口融入小城市,既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
在小城市的外來人口中,新生代農民工是主體。因此,在小城市建設背景下,了解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真實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小城市如何吸引并留住新生代農民工,對促進城鄉要素資源雙向流動,構建城市化發展新平臺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進行了調查,在此基礎上,對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社會的交流現狀、市民化意愿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對策建議,以期對小城市建設事業背景下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提供借鑒。
一、基本情況
2013年10~11月期間,課題組成員對浙中地區東陽市橫店鎮、義烏市佛堂鎮的農民工進行問卷調研,調查對象為1980年以后在農村出生長大、目前在小城市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共發放問卷325份,收回有效問卷264份,有效回收率為81.2%。在調研的264個樣本中,男性168人,占63.6%,女性96人,占36.4%;未婚184人,69.7%,已婚76人,占28.8%。在從事的行業方面,制造業從業人數比例為79.5%,其余依次為服務業(16.3%)、建筑業及其他(4.2%)。從新生代農民工的來源地來看,主要集中在江西(17.8%)、貴州(12.9%)、湖北(12.1%)、安徽(11.7%)等省,來自這四個省份的新生代農民工人數占調查總數的54.5%。這四個省份中,除了貴州與浙江的距離較遠外,江西、安徽、湖北均為浙江的鄰近省份,說明新生代農民工在選擇務工地時,會傾向于選擇距離家鄉較近的城市。
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
(一)新生代農民工總體較適應目前的城市生活。對“是否喜歡所在的城市”問題的調查顯示,參與本次調查的新生代農民工中,有103人喜歡所在城市,占39%,135人表示對城市的感覺一般,26人表示不喜歡所在城市,占9.8%。當問及“是否適應目前的城市生活”時,118人表示適應了目前的城市生活,占調查總數的44.7%,126人認為一般,占47.7%,另有20人表示不適應城市生活,占7.6%。
(二)近40%的新生代農民工希望留在小城市發展。調查數據表明,愿意與當地居民交往的新生代農民工有191人,占72.3%,表示不愿意交往的為73人,占27.7%,這反映出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接納。“對未來的打算”的調查顯示,99人選擇“留在目前所在城市”,占調查總人數的37.5%;48人選擇“到其他城市”,占18.2%;117人希望將來回老家,占44.3%。
三、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因素
(一)有利因素
1、由于學歷與收入的相對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能力有所提升。本次調查數據表明,高中及以上學歷的新生代農民工為172人,占調查總數的65.1%,其中大專及以上98人,占37.1%。新生代農民工學歷層次的提高,意味著新生代農民工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第一代農民工,他們在獲取信息、社會交往等方面更具競爭力,并更容易融入城市社會。在收入方面,新生代農民工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2,500元和2,500~3,500元,比例分別為47%和38.3%。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對提高,表明其市民化意愿與能力增強。
2、就業途徑多樣化。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找工作的途徑較多樣化,包括親戚朋友介紹(40.5%)、自己去用人單位找(21.3%)、人才市場(21%)、媒體上的招聘廣告(12.7%)及政府部門(4.5%)。調查數據說明,親戚朋友介紹仍是新生代農民就業的最主要途徑,但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更為主動,對親戚朋友的依賴性減弱,借助中介力量尋找就業機會的能力有所提高。
3、業余生活方式與城市居民接近。新生代農民工的業余生活較豐富,72.3%選擇上網,52.3%選擇逛街,43.6%選擇和老鄉、朋友聚會,其余依次為運動(22%)、看書(20.1%)、打牌(20.1%)、參加社區活動(5.3%)。在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樣化表明新生代農民工較適應城市生活,是逐步市民化的表現。
(二)不利因素
1、交往對象以“三同”,即“同鄉、同學、同事”為主。新生代農民工平時交往的對象中,同鄉、同事所占比例最高,分別占52.7%、51.5%,其次為同學、親戚,分別為26.5%、22.7%,與當地居民交往最少,比例為5.7%。說明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從事職業的特點,以及在經濟地位、住房等方面與當地居民的差異,他們與有相同背景的.同鄉、同學、同事等來往更多,與當地居民很難形成互動與交流,反映出地緣關系、親緣關系仍是新生代農民主要的人際關系。這顯然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
2、收入、社會保障、自身發展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礙。對“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礙”問題的調查顯示,48.1%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融入城市的最主要障礙是收入,其余依次為:缺乏社會保障(43.6%),自身發展問題(30.7%),沒有城鎮戶口(27.6%),存在語言、生活習慣、文化等差異(27.3%),對所在城市缺乏歸屬感(23.1%),政府政策問題(17.4%),子女教育問題(12.5%),當地居民的接納程度(7.2%)。
四、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結論,我們就小城市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小城市應加強自身建設,增強小城市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吸引力
1、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對小城市來說,吸引并留住農民工的前提條件是提升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力,能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保證穩定的經濟收入。因此,小城市應結合自身實際,挖掘優勢,注重特色產業發展,完善產業發展平臺,加快相關產業向園區和功能區集聚發展,提升產業集聚對人口集聚的帶動作用。
2、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目前,小城市的公共服務機制尚不健全,整體服務水平難以滿足需求。因此,小城市要切實強化公共服務,加快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完善養老、失業、醫療等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小城市應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使他們在教育、醫療保險、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與小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二)構建教育培訓體系,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水平。目前,政府與企業在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方面做得很不夠,這不利于他們經濟地位的提升,也不利于素質的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有著對接受教育與培訓的強烈需求,他們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小城市應建立與完善農民工教育培訓體系,采用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結合的方式,將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納入職業教育體系,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水平,增強其就業能力。
(三)完善社區工作,營造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良好氛圍。社區是居民生活居住的基本單位。加強與改善小城市社區工作,有利于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社區成員意識,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社區要完善社區公共服務和文化等基礎設施,搭建活動平臺,開展多種形成的社區文化娛樂等活動,幫助外來務工人員融入社區生活方式,積極促進城市社區老居民與新生代農民工等“新市民”的文化和生活融合,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
(四)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城市居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接納度。社會接納是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重要步驟。調查顯示,社會融合的第一個層次是環境認同,即感受到自己得到了新環境的接納,并為身處其中而歡欣滿足。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人之間的心理落差反映在他們對差異的感知上。許多城市居民肯定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建設的貢獻,但同時也有不少居民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負擔。因此,媒體應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城市居民改變觀念,改變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態度,給新生代農民工真正的人文關懷,逐步實現普遍社會接納,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
【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因素論文】相關文章:
影響員工培訓積極性因素及對策分析05-21
影響面試成績的因素02-22
影響養老金水平的因素10-24
新西蘭留學獎學金申請的影響因素09-10
影響員工歸屬感因素05-16
農民工工傷保險管理的問題分析論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