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基礎三大考點解析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一、中醫診斷學概述
主要內容:四診:望、聞、問、切診;
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
辨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
診斷:常見疾病診斷及證侯診斷;癥狀鑒別;病案書寫
二、中醫四診
望 診
舌質 |
表 現 |
主 病 |
|
舌形 |
胖大 |
舌體胖大,伸舌滿口 |
脾腎陽虛,心脾熱盛,中毒 |
瘦薄 |
舌體瘦小而薄 |
氣血兩虛,陰虛火旺 |
|
裂紋 |
舌面有裂紋、裂溝 |
陰液虧虛、熱盛傷津、血虛不潤 |
|
齒痕 |
舌邊有牙齒壓迫的痕跡 |
脾虛濕盛 |
|
芒刺 |
舌乳頭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鋒,形如芒刺 |
熱邪亢盛,血分有熱 |
|
舌態 |
強硬 |
舌體強直不能轉動 |
熱入心包,痰濁內阻,高熱傷津,中風征兆 |
痿軟 |
舌體軟弱不能伸縮 |
氣血虛極、陰虧已極 |
|
顫動 |
舌體不自主地顫動 |
氣血兩虛,陽氣虛弱,熱極生風,虛風內動 |
|
吐弄 |
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縮或反復舐口唇四周 |
心脾有熱,疫毒攻心,動風先兆,或小兒智力發育不全 |
|
歪斜 |
伸舌時舌體偏向一側 |
中風或中風先兆。 |
|
短縮 |
舌體卷縮不能伸長,嚴重者舌不抵齒 |
危重征候的反映,見于寒凝筋脈、痰濕內阻、熱病傷津 |
|
苔 色 |
白 |
苔色白 |
表證、寒證 |
白粉堆積(積粉苔) |
毒熱內盛,常見于瘟疫和內癰 |
||
黃 |
苔色黃 |
熱證,里證 |
|
舌淡胖苔黃而滑潤 |
陽虛水濕不化 |
||
灰黑 |
灰黑而潤滑 |
寒濕證 |
|
灰黑而干燥 |
里熱證 |
||
苔 質 |
厚薄 |
以是否見底為標準 |
薄苔病多輕淺,厚苔病多深厚 |
潤燥 |
干濕適中為潤 |
津液上承,津液未傷 |
|
干燥無津為燥 |
津液損失或津液不能上承 |
||
膩腐 |
膩苔:苔質細膩,刮之不去 |
濕濁、痰飲、食積 |
|
腐苔:苔質疏松,刮之易去 |
食積或痰濁 |
||
剝落 |
舌苔部分或全部剝落 |
胃之氣陰兩傷 |
|
真假 |
真苔:舌苔緊貼舌面,刮之不凈,為有根之苔 |
胃氣尚存 |
|
假苔:舌苔似浮涂于舌面,刮之即凈,為無根之苔。 |
胃氣匱乏 |
問 診
寒熱類型 |
臨床表現 |
臨床意義 |
|
惡寒發熱 |
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身痛,脈浮緊 |
風寒表證(表寒證) |
|
發熱重、惡寒輕,口渴,面紅,脈浮數 |
風熱表證(表熱證) |
||
寒熱往來 |
發無定時,口苦,目眩,胸脅苦滿,不欲食 |
傷寒少陽證(半表半里) |
|
發有定時,頭痛劇烈,多汗,口渴 |
瘧疾 |
||
但寒不熱 |
新病突然怕冷,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劇烈 |
實寒證 |
|
久病體弱畏寒,面白肢冷 |
虛寒證 |
||
但熱不寒 |
壯熱 |
高熱(T≥39℃)持續不退,口渴飲冷,大汗出,脈洪大 |
里實熱 |
潮熱 |
日晡潮熱:熱勢較高,日晡熱甚+腹痛拒按,便秘燥結 |
陽明腑實證 |
|
陰虛潮熱:午后或入夜低熱+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顴紅 |
陰虛證 |
||
濕溫潮熱:身熱不揚,午后熱甚+頭身困重,胸脘痞悶,苔膩 |
濕溫病 |
||
低熱 |
輕度發熱,熱勢較低(37-38℃) |
氣虛、陰虛、氣郁、溫病后期余熱未盡 |
|
自汗 |
日間汗出,活動尤甚+ 神疲乏力、畏寒 |
氣虛、陽虛證,衛陽不固 |
|
盜汗 |
睡時汗出,醒則汗止+潮熱、顴紅 |
陰虛證 |
|
絕汗 |
病危重,大汗淋漓,厥冷,脈微欲絕或躁擾煩渴,脈細數疾 |
亡陽、亡陰證 |
|
戰汗 |
先全身戰栗,繼則汗出;汗出熱退,脈靜身涼——邪去正復。汗出身熱不減,煩躁不安,脈來疾急——邪勝正衰之危候。 |
邪正劇爭,病變發展的轉折點。 |
切診:病脈與主病
名稱 |
脈象 |
主病 |
|
浮類脈 |
浮 |
輕取即得,重按稍減 |
主表證。有力表實,無力表虛 |
散 |
浮大無根,至數不齊 |
元氣離散,臟腑精氣將絕 |
|
芤 |
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
主失血、傷陰 |
|
革 |
浮弦中空,如按鼓皮 |
主亡血、失精、小產、崩漏 |
|
沉類脈 |
沉 |
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
主里證。有力里實,無力里虛 |
伏 |
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甚至暫時伏而不顯 |
主邪閉、厥證、痛極 |
|
牢 |
沉取實大弦長,唯沉取始得 |
主癥瘕積聚、痞塊、疝氣 |
|
數類脈 |
數 |
脈來快數,一息五至以上(90次/分) |
熱證(有力,無力) |
疾 |
脈來急疾,一息七至以上(120次/分) |
熱病極期,陽極陰竭 |
|
動 |
脈來短小滑數有力,應指如豆 |
驚恐、疼痛 |
|
促 |
數而時止,止無定數 |
陽熱亢盛,氣滯血瘀痰食停滯 |
|
遲類脈 |
遲 |
脈來遲緩,一息不足四至(60次/分) |
寒證(有力,無力) |
緩 |
一息四至,脈勢來去緩慢無力 |
濕證,脾虛 |
|
結 |
緩而時止,止無定數 |
陰寒氣結,寒痰瘀血 |
|
代 |
緩有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 |
臟氣衰微,風證痛證驚恐,跌仆 |
|
數類脈 |
數 |
脈來快數,一息五至以上(90次/分) |
熱證(有力,無力) |
疾 |
脈來急疾,一息七至以上(120次/分) |
熱病極期,陽極陰竭 |
|
動 |
脈來短小滑數有力,應指如豆 |
驚恐、疼痛 |
|
促 |
數而時止,止無定數 |
陽熱亢盛,氣滯血瘀痰食停滯 |
|
遲類脈 |
遲 |
脈來遲緩,一息不足四至(60次/分) |
寒證(有力,無力) |
緩 |
一息四至,脈勢來去緩慢無力 |
濕證,脾虛 |
|
結 |
緩而時止,止無定數 |
陰寒氣結,寒痰瘀血 |
|
代 |
緩有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 |
臟氣衰微,風證痛證驚恐,跌仆 |
|
虛類脈 |
虛 |
三部脈舉按皆無力 |
氣血兩虛,尤多見于氣虛 |
濡 |
浮而細軟,輕按可以觸知,重按反不明顯 |
虛證,濕證 |
|
細 |
脈來如線,軟弱無力,但應指明顯 |
氣血兩虛,諸虛勞損,亦主濕證 |
|
微 |
極細而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 |
心腎陽衰及暴脫,陰陽氣血諸虛 |
|
弱 |
沉細而應指無力 |
氣血兩虛諸證 |
|
澀 |
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 |
氣滯血瘀,傷精血少 |
|
實類脈 |
實 |
三部脈舉按皆堅實有力 |
實證 |
滑 |
往來滑利,如珠走盤,應指圓滑 |
痰飲,食滯,實熱,妊娠 |
|
洪 |
脈形極大,狀若洪水,來盛去衰 |
邪熱亢盛 |
|
弦 |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
肝膽病,痛證,痰飲 |
|
緊 |
猶如絞轉繩索 |
寒證,痛證,宿食 |
|
大 |
脈形雖大于常脈,卻無洶涌之勢 |
有力為邪實,無力為虛損 |
三、中醫辨證
八綱辨證
(一)表證、里證的`臨床表現、相互關系及辨證鑒別要點
表里辨證是辨別病變部位和病勢趨向的一種辨證方法。一般地說,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淺在者屬表證,病在臟腑、血脈、骨髓,部位深在者屬里證。
(二)寒證、熱證的臨床表現、相互關系及辨證鑒別要點
(三)虛證、實證的臨床表現、相互關系及辨證鑒別要點
(四)陰證、陽證的形成、臨床表現和辨證鑒別要點
臟腑辨證
臟腑 |
主要證候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
心 |
心氣虛與心陽虛、心血虛與心陰虛、心血瘀阻與心火亢盛證 |
肺 |
肺氣虛與肺陰虛、風寒犯肺與風熱犯肺、燥熱犯肺與痰濁阻肺證 |
脾 |
脾氣虛與脾陽虛、寒濕困脾與脾胃濕熱證 |
肝 |
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肝陰虛、肝血虛、肝膽濕熱、寒滯肝脈證。 |
腎 |
腎陽虛、腎陰虛、腎精不足、腎氣不固、腎不納氣 |
六腑 |
胃寒、胃熱(火)、食滯胃脘、胃陰虛、大腸濕熱、大腸津虧、膀胱濕熱證 |
臟腑兼病 |
心肺兩虛、心脾兩虛、心腎不交、肺脾兩虛、肝火犯肺、肺腎陰虛、肝脾不調、肝胃不和、脾腎陽虛與肝腎陰虛證。 |
氣血津液辨證
類型 |
含 義 |
表現特點 |
|
氣虛 |
元氣不足,功能失調,臟腑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變化 |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脈弱無力(推動、氣化減弱)自汗(固攝失司)易感(防御減退) |
|
氣 行 失 常 |
氣滯 |
氣運行不暢而郁滯 |
悶、脹、痛 |
氣逆 |
氣升發太過下降不及 |
喘咳、惡心、頭脹痛 |
|
氣陷 |
氣虛升舉無力 |
內臟下垂,久瀉脫肛 |
|
氣閉 |
氣郁閉于內而不能外達 |
四肢抽搐,牙關緊閉 |
|
氣脫 |
氣虛之極而有脫失消亡之危 |
汗出不止,手撒遺尿
|
【中醫診斷學基礎三大考點解析】相關文章:
成語考點解析01-11
中考文字考點解析03-26
《會計基礎》25道考點01-27
中考政治基礎考點歸納03-27
2017《經濟法基礎》基礎考點(一)02-24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01-20
中考的政治考點解析:權利03-27
中西醫執業醫師考試大綱之中醫診斷學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