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面具》閱讀練習答案及考點分析
認真面具 希尼爾(新加坡)
浩浩蕩蕩地我們來到圣淘沙。
一陣車煙朝高爾夫球場的方向隱去,徒留老人與浩原幸助,正等待我的引導。
“呵,這山丘,我年輕的時候來過的……”老人站在一棵參天的古樹下,振奮起來。對于部分本地與外來的游客而言,山丘上的蠟像館是可去也可不去的一個“枯燥”的去處。雖然如此,他倆卻泡了兩個多時辰。我始終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跟隨在清冷的展覽館里。
“在這之前,我就調回去了呵……可我年輕的時候,也聽說過……”老人指著一群圍繞在會議桌的軍人蠟像,向浩原招手,“聽說他們就在一間車廠內談判!”
老人以一種錯失良機的語態,向他最小的孫子表達。“那陣子因為摔斷了肋骨,空襲后的幾天,就被遣回原鄉去了……噢!本島……,本島那市政廳還在吧?”
老人竟然是南來懷古的前朝遺將!但是我無論如何也感覺不出,那以侵占國軍人的身份,對曾占領土地的回憶,似乎沒有愧疚之意,卻僅止于對當年英勇事跡的一種追懷。而年輕的浩原,則站在一旁沉默不語,大概爺爺意氣煥發的時代,他還來不及參與吧?
接下來的展出,有過度煽情的畫面:主角是一批披上軍裝的惡客,道具是一排排老百姓的尸首,背景染有一片血色的天空。
“這些都是真的?”問者竟有兩種聲調。然而他倆的表情沒有令我感覺到虛假的模樣。虛假的只是掩飾的歷史。我想。
“不可能啊?你看,這些地方我不也曾去過,只是……”制造歷史的老人并不曉得歷史有被剪接的可能。他的神情,比困擾的浩原,略為沉重……
匆匆忙忙地我們來到博物院旁的史料展覽廳。
不用引導。他倆推開那扇窄門。一陣東北方淪陷的鄉音正回繞于時光隧道最水深火熱處;一疊疊褪色的照片,一張張泛黃的紙,都被刻意渲染成歷史。
“這些都是真的嗎?”我感覺得出是浩原的聲音。我指著一面簽滿著名字的太陽旗說:“當年日軍在征戰時,幾乎每名兵士的行囊里都折疊著鄉民們簽名的旗子,以激勵行軍的士氣……”我想,老人也擁有一面。
我望著腕表,雖然距離展覽結束還有一小段時間,我己催促他們回旅店去。——接著展示的那一批酷刑,他們還沒有適當的心理準備。在轉彎處的一片灰墻上,掛滿了一個烈士的憂患心情;那個時代,人人都可能是烈士,也許老人聽過傳聞一二,也許他已遺忘了;他或許感觸到烈士的那種眼神,寬恕中帶有幾分不甘!我拉著浩原,在哀怨的《何日君再來》的旋律中,推開那扇窄門……
柔和的燈光下,我們用完豐富的晚膳;老人主動取消晚間的節目,只在十合百貨公司買了些紀念品,就回客房去了。
接近亥時,當我發覺回程機票的一些細節出了點差錯后,我臨時決定造訪老人。
門是虛掩的。——老人與浩原正席地而坐,酒似乎已過三巡。老人以含糊的口音,哼著不易聽得懂的俳句;昏暗的燈光下,浩原瞇著眼和拍……
“我想起古代的某劍客!”老人說,“在尋求自我超越的過程中,他把最強的對手——扳平了;過后,僅僅一念之差下,竟解決了全村的人,從此,便不再回歸。后人在似真似幻的傳說中斷定,因為劍客的內心十分苦悶、孤寂,并帶有仇恨……”
一個叫做“屠殺”的名詞在我腦海中閃現。思索中我把目光轉移到浩原,他那醺紅的臉泛著房外的月光,他指著朝南的窗外那高聳的浮雕說:“那是什么?”
“紀念碑。方圓十里,數這座最悲情!”我往落地窗前走去。遠方那碑柱,在這堂皇的旅店外顯得格外渺小,我面向他,以無需求證的口吻說道:“那是紀念某年當地的平民歷經一次‘進出’的教訓而建的。”浩原正想繼續開口,我阻止了他。而后方,老人那朦朧的聲音又再度低回:“我記得家鄉有一座千面臥佛,每當弟子在佛前懺悔后,深夜,佛前總有一張張撕落的面具,隨風飄逝,以示新生……”
突然,碑的一隅,我們竟然望見有磷磷鬼火在閃爍。經過一陣猶豫后,決定下樓尋火去。
碑給人的感覺,在這個暗淡的月光下,是凄壯的。因為風的緣故,一片片剛燃盡的冥紙——就如老人的家鄉那撕落的佛面——隨意飄了起來。在擺放灰甕的石柱前,有一老婦人,以一種寬懷的姿態側臥著;良久,不動,似乎有此生不渝的回憶縈繞在這片可以被縱容的大地,以及繼續帶有傷痕的心。我忖度,浩原不一定能了解,她老人家正要趕上明早一場追悼五十載冤魂的春祭。
(編者按:新加坡原是英國殖民地,1942年日軍攻占新加坡,日軍以戰勝國的姿態與英國簽署了占領協議,隨后日軍對在新加坡的華僑進行了殘酷的迫害,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占領3年半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
1.文章開篇一面說蠟像館是一個“枯燥”的去處,又極力寫兩人卻泡了兩個多時辰,這樣寫是不是矛盾?有何作用?(4分)
答:
2.小說兩次寫到“這些都是真的”,有何意味?(4分)
答:
3.這篇小說的題目《認真面具》有何含義?(3分)
答:
4.這篇小說能做到意味深長,得益于其語言的張力。請結合文本內容賞析這篇小說語言的主要特色。(4分)
答:
5.請結合文本分析文末尋火情節的內涵和作用。(5分)
答:
答案:
1.①不矛盾,從不同的側面來說的。一些人認為蠟像館是一個“枯燥”的去處,可去可不去,可對于這位“前朝遺將”追懷當年的“英勇事跡”卻別有意味,因此泡了兩個多時辰。②引出下文對英軍向日軍簽署投降書的情景及日軍暴行的評說,也隱約體現老人為虛假的剪輯的歷史所蒙蔽的一個事實。(對語句間關聯的解說2分,作用2分)
2.①第一次“這些都是真的?”的話語中包含著老人內心的詫異與失落,更能引人對歷史真實以反思。②兩次里小孫子發出的這個疑問,暴露了日本教育給年輕一代所灌輸的歷史認知,同真實的`歷史之間有著多么大的差距。(從老人角度分析出反思的內容及詫異失落2分,從孫子的疑問角度2分)
3.①“認真面具”既可作“認真的面具”解,也可作“認出真實的面具”解,而小說的主旨,也正統攝在這兩方面的內容中。②一方面 “認真的面具”直刺日本教育掩蓋、歪曲歷史真實,是反語。③另一方面,要“認出真實的面具”,不要為那些虛假的仟悔和反省迷惑,要正視歷史,還原歷史真相。(答出兩點即可得4分)
4.①小說語言以冷包熱:或用反語于冷的敘述中聚出憤怒,如以日軍用詞“進出”代侵略以達諷刺之意等;或用平淡之語寫人悲劇,如“那個時代,人人都可能是烈士”,寫出了日軍的殘暴和血雨腥風。如上這些語言上的特點,給讀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間和回味余地值得細細體味。(點明語言特點2分,有具體的分析2分,其他有道理亦酌情賦分。)
5.①“尋火”承上啟下,寫出了“我”對歷史真實的“認真”和要“認清日軍真實的面具”的執著。②對施暴者而言,沒有對受害者的真誠懺悔和反省,在佛前撕落再多的面具也不能新生;對受害者而言,要牢記慘痛的歷史,而不要漠然地認為那些歷史的記錄“枯燥”。③既是對歷史的牢記和對亡靈的紀念,也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不散和日本教育對歷史的歪曲的有力批判,同時也對應該怎樣對待歷史作了反思。(答出2點4分,語句通順1分,共5分) 答案解析: 1.試題分析:首先要搞清楚兩人枯燥的蠟像館處泡了兩個多時辰的原因。小說中說“老人竟然是南來懷古的前朝遺將!但是我無論如何也感覺不出,那以侵占國軍人的身份,對曾占領土地的回憶,似乎沒有愧疚之意,卻僅止于對當年英勇事跡的一種追懷。”可見對于一位追懷“當年英勇事跡”的“前朝遺將”,蠟像館就不在是一個枯燥之處,所以并不矛盾。其作用,主要考慮其和上下文的關系,引出下文對英軍向日軍簽署投降書的情景及日軍暴行的評說。
2.試題分析:在小說中找到這句話,然后明白“這些”指代的是什么。第一次指的是煽情的畫面:過度煽情的畫面:主角是一批披上軍裝的惡客,道具是一排排老百姓的尸首,背景染有一片血色的天空。對此老人發問“這些都是真的”,包含著老人內心的詫異與失落,更能引人對歷史真實以反思。第二次是孫子的發問,“這些”指代的是:一陣東北方淪陷的鄉音正回繞于時光隧道最水深火熱處;一疊疊褪色的照片,一張張泛黃的紙,都被刻意渲染成歷史。兩次里小孫子發出的這個疑問,暴露了日本教育給年輕一代所灌輸的歷史認知,同真實的歷史之間有著多么大的差距。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次為B級。
3.試題分析:理解句子的含義,要把握其關鍵詞,一是面具,面具比喻偽裝的,虛假的;二是“認真”的理解,它可以作為形容詞,也可以解釋為認出真的。把它們結合在一起,也正是這篇小說標題的含義:一方面 “認真的面具”直刺日本教育掩蓋、歪曲歷史真實,是反語。另一方面,要“認出真實的面具”,不要為那些虛假的仟悔和反省迷惑,要正視歷史,還原歷史真相。
4.試題分析:從編者按中可以了解這篇小說作者的感情傾向,再從小說的語言來看,許多語言都是正話反說,即反語。比如“那個時代,人人都可能是烈士”。
5.試題分析:分析尋火情節的內涵和作用,先要把握尋火情節的具體內容,那火是一片片燃燒的冥紙,如老人的家鄉那撕落的佛面——隨意飄了起來,灰甕的石柱前,有一老婦人,以一種寬懷的姿態側臥著。這一情節,在結構了承上啟下;在內容上,對“我”,對“施暴者”,對“受害者”都有所表現,可從這些層面去理解。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 C級。
【《認真面具》閱讀練習答案及考點分析】相關文章:
《菊》閱讀練習及答案03-28
《整容》閱讀練習及答案03-26
《往事》閱讀練習及答案02-20
《錯過》的閱讀練習及答案12-25
《春生》閱讀練習及答案03-29
《道德動物》閱讀練習及答案03-26
《張藝謀列傳》閱讀練習及答案03-18
《滑稽列傳》閱讀練習及答案03-09
《老山界》閱讀練習及答案03-07
《回望錢學森》閱讀練習及答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