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趙充國傳(節選)》的閱讀答案附翻譯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也。始為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武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大軍為虜所圍。漢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充國乃與壯士百余人潰圍陷陣,貳師引兵隨之,遂得解。
元康三年,先零遂與諸羌種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質盟詛。上聞之,以問充國。時,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充國對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曰:“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逾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方渡河,恐為虜所遮。
即夜遣三校銜枚先渡,渡輒營陣。及明,以次盡渡。虜數十百騎來,出入軍旁。充國意此驍騎難制,且恐為誘,戒軍勿擊,曰:“吾士馬新倦,不可馳逐,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也。”
遣騎候四望、陿中,亡虜。夜引兵至洛都,謂諸校司馬曰:“吾知羌無能為矣。使發數千人守杜四望、陿中,吾豈得入哉!”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饗軍士,士皆欲為用。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天子敕充國進兵。充國上書謝罪,因陳利害曰:“臣聞兵法:‘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即罕羌欲為寇,宜簡練以俟其至,以逸代勞,必勝之道也。于臣之計,不先破罕開,則先零未可圖;先誅先零,則罕開不煩兵而服;如其不服,須正月擊之未晚。”
上從充國議,充國引兵至先零,虜久屯聚,解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阨狹,充國徐行驅之。或曰:“逐利宜亟。”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
豪靡忘來自歸,充國賜飲食,遣還諭種人,時羌降者萬余人。充國度羌必壞,請罷騎兵,留萬人屯田,以待其敝。
后充國乞骸骨,朝庭每有四夷大議,常與參兵謀,問籌策焉。甘露二年薨,年八十六,謚曰壯侯。 《漢書 趙充國傳》有刪節
(注:①先零、罕開都是西羌種族 ②種、豪是種族的意思。)
4、以下選項中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 老 認為老
B、將軍度羌虜何如 度 估計
C、宜簡練以俟其至 俟 等待
D、則罕開不煩兵而服 煩 煩惱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亡逾于老臣者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擊之未見利/之二蟲,又何知
C、如其不服,須正月擊之未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問籌策焉/心不在焉
6、以下選項中都能表現趙充國穩妥持重的'一項是( )(3分)
①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②欲渡湟水,道阨狹,充國徐行驅之。
③不先破罕開,則先零未可圖。
④宜簡練以俟其至,以逸代勞,必勝之道也。
⑤吾知羌無能為矣
⑥留萬人屯田,以待其敝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選項中對文意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趙充國青年時當騎兵,后調入長安為羽林騎,做皇帝的警衛。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被圍。漢軍絕糧數日,傷亡很大。趙充國率百余人殺出重圍,李廣利率大隊緊隨其后,終于脫險。
B、為防止羌叛軍襲擊,趙充國派主力部隊夜渡黃河,連夜在對岸修筑陣地。對于叛軍游騎在陣前挑戰,他不予理會,而首先派人偵察前方地形、敵情。
C、趙充國行軍是以遠出偵察為主,并隨時作好戰斗準備。宿營時加強營壘防御,穩扎穩打,計劃不周全不作戰。愛護士卒,戰則必勝。
D、趙充國老病辭官在家以后,朝廷每討論邊防大事,也常常參與謀略,或者要向他問辦法。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兵難逾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3分)
②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3分)
③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4分)
參考答案:
4、D 煩:勞煩
5、D A于:比/從 B之:代詞,代罕羌/代詞,這 C如:如果/或者
D用法相同,相當于介詞“于”加代詞“之” 6、A
7、B 不是派主力部隊夜渡黃河,而是派三只小分隊先渡過河。
8、①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謀獻應付的方略。(度、圖各1分,句意1分)
②會打仗的人,能掌握敵人,而不是被敵人所掌握。(致1分,被動句1分,句意1分)
③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寇,不可以過分逼迫他們。慢慢的追趕他們,他們便會沒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話,他們或許會回過頭來拚命的。(窮、緩急、致死各1分,句意1分)
附參考譯文
趙充國(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孫,西漢隴西上邽人。最初為騎兵,后來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因為善騎射而進入御林軍。漢武帝時(公元前99年)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被匈奴團團圍困,漢兵幾天無食,死傷增多。充國帶領壯士百余人突圍陷陣,李廣利和大兵緊緊跟隨,終于解圍而出。
漢元康三年時,先零、罕開都是西羌種族,各有酋長,因彼此互相攻擊而成仇家。后來匈奴聯合其他羌族,互訂盟約,解除仇恨。漢昭帝聽說了這件事,
就拿它來問趙充國。充國時年七十余,昭帝認為他很老了,趙充國回答說:“再沒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選了。”昭帝說:“將軍能否預測目前羌人的勢力、打算帶多少兵馬去?” 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計劃攻討的方略。”趙充國到了金城,征調一萬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擊。
便趁夜派三個營士兵先悄悄渡河,渡了河后,立刻扎營防備羌人來犯。到了天亮,軍士們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發覺后,派了數百騎兵,在漢軍左右出沒騷擾。趙充國想羌騎一向驍勇善戰,難以制服,再說這也可能是羌人誘敵之計,于是下令:“我軍兵馬剛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擊羌騎,攻擊羌人要以消滅他們為目標,區區近百羌騎,不必著意貪求。”
趙充國一面派騎兵去偵察四望和陿中這兩個地方,發現其中并無羌人出沒。于是趁夜引兵到洛都,召集各部將領說:“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們調派幾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軍哪能向前推進呢?”于是向西推進到西部都尉府,日日饗宴軍士,士卒都希望為他效力立功,羌人好幾次前來挑釁,趙充國都下令堅守。
昭帝下令趙充國進攻。趙充國上書請罪,剖陳利害,說:“臣聽說《孫子兵法》上說過:‘善于作戰的人,能掌握敵人,卻不會被敵人所掌握’。現在羌人入寇,我們便應該整飭兵馬,訓練戰士,以逸待勞,才是致勝之道。依老臣之見,如果能先誅滅先零,即使不討伐罕開,罕開也自然會歸順;萬一先零已被誅滅,而罕開仍然不服,那么,到正月時再進攻也不遲。”
昭帝接納了趙充國的意見。趙充國于是率兵進攻先零,先零因居安日久,已松懈防備,望見漢朝大軍,紛紛丟下裝備,想渡湟水逃命,由于道路狹隘,趙充國只緊躡潰兵之后,徐徐驅趕。有人說:“追擊先零逃兵,這正是建功的大好機會。”趙充國說:“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寇,不可以過分逼迫他們。慢慢的追趕他們,他們便會沒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話,他們或許會回過頭來拚命的。”
羌酋靡忘于是自動前來歸順,趙充國賜他食物后,仍放他回去勸曉其他的族人。一時之間,有一萬多名羌人請降,趙充國預料羌人會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騎兵,并請準予留下一萬名兵士在當地屯田,靜待其變。
后來趙充國老病辭官在家,朝廷每討論邊防大事,也常常參與謀略,或者要向他問辦法。甘露二年去世,年八十六,謚號壯侯。
【《漢書·趙充國傳(節選)》的閱讀答案附翻譯】相關文章:
秋燈瑣憶節選閱讀答案附翻譯12-30
南史·褚彥傳的閱讀答案附翻譯12-28
明史·高巍傳的閱讀答案附翻譯12-27
國初群雄事略的閱讀答案附翻譯12-29
《嚴震傳》節選閱讀答案04-14
《后漢書蔡邕傳》閱讀答案03-09
秦并趙,北向迎燕閱讀答案附翻譯03-07
戎夷解衣的閱讀答案附翻譯12-29
《趙普》的閱讀答案12-21
《趙普》閱讀答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