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鑒史問廉之興衰之思》有感(通用7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鑒史問廉之興衰之思》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鑒史問廉之興衰之思》有感 1
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雖然只有八集,卻讓觀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用歷史的終極審判功能警醒我們鑒史勵志,慎思篤行。
步入歷史深處,撲面而來的是千百年來人們對青天和盛世的強烈渴望。在這渴望中,我們看到了強項令董宣、懸魚太守羊續、四知太守楊震、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旋馬家聲的李沆、訓儉示康的司馬光、不持一硯歸的包拯、造就六尺巷的張英、在任只飲江南一杯水的張伯行、為母過生日買肉成新聞的海瑞……他們生活在不同時代,卻在歷史的傳承中有同樣的名字:清官。他們正直廉明、不畏強權、嫉惡如仇,他們不貪物欲、勤儉訓家、天下為公,他們愛民如子、執法如山、匡扶正義,代表了人們心目中官者的'最高形象,更打造了流芳千古的克己修身崇德尚禮的道德典范。
這些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清官們,被后人崇敬被歷史銘記,也給如今的為官從政者以當頭棒喝:百姓之追崇官清,乃世間有不清之官;百姓之愛戴青天,乃世間有遮云蔽日之地。你之為官,是否拷問己心:我是誰,我又為了誰?
愚以為所謂清官之標準,實是為官之基準。清勤慎,理應為做官者的三字經。無清,則不公正;無勤,則易懈;無慎,則難律己。為國為民,才是為官從政的本分。官出于民而高于民,高在學識,高在才能,高在修養,高在道德,更高在自覺自愿地承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民之為官者,如無忠國愛民之真心,只求一己榮華富貴之享樂,必被人民唾棄被律令嚴懲被歷史審判。
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本拺淹ハ荣t時,當今官者能正心自問“我是誰,為了誰”的有多少?敢言自己“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的又有幾何?
鑒史既是問廉,又是興廉,更是養廉。廉是明,是清,是正。廉,不僅應是從政為官的操守,還要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氣節。以歷史為鏡鑒,今人追思古人,學廉問廉;他日現實成為歷史,后人思慕今人,亦應為今人之崇廉敬廉,做千秋之定論。
觀《鑒史問廉之興衰之思》有感 2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歷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衰。近日來再次觀看八集紀錄片《鑒史問廉》,重溫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衰更迭,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潔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導廉潔正能量,學習《鑒史問廉》,第二次觀看較第一次觀之則感受更深,更覺震撼。
從《興衰之思》中思考廉則興,貪則衰的真諦——廉潔和腐敗,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從《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結的力量,為官正直才能一心為公;從《清濁之辨》中辨識清濁是非,堅信正義可以遲到,卻從不會缺席;從《道德之擇》中學習克偏,戒巫,范家,全節,修身,清慎勤的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從《文化之力》中感受民眾通過文化藝術頌揚光明與希望,鞭笞黑暗與腐朽;從《律令之矩》中觀吏治清明對國家的影響,對制度心存敬畏之心;從《制度之重》中見識歷朝歷代的監察制度,見識歷朝歷代在遏制腐敗和濫用權力上做的`種種努力和嘗試;從《千秋之評》中領略歷史的重量,歷史在歲月的長河中承擔起了終極審判的功能,公正地記錄著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員們的是非功過。
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清官廉吏,他們為官清廉,執法公正,一直受到人們的景仰。他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職守,報國為民,清正廉明,懲惡揚善。古往今來,清正廉明是官員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對清官的價值判斷與價值期待。由此可見,廉潔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為官者清廉與否是興衰更迭的直接誘因。
在CC汽車工作十余載,從入職至今,深受公司廉潔文化的影響。學習《鑒史問廉》以來,深有對文化的傳承之感。廉潔,是CC汽車的企業文化支柱!读疂嶓w系制度》是CC汽車員工的行為準則,自2008年正式頒布實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時間。該制度嚴明清晰,在打擊腐敗維護員工利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企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廉潔文化是CC汽車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文化建設是管理者的本職工作,縱使時代變遷,廉潔文化建設仍需始終如一,堅定不移,腳踏實地。
一、堅決打擊硬腐敗,持續遏制軟腐敗
CC汽車對于硬腐敗的打擊力度從歷年的廉潔大事跡中可見一斑,不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均須時刻牢記腐敗是第一高壓線,堅決不能觸碰。與合作方的業務往來嚴格遵守《陽光協議》,日常行為時刻謹記和踐行《廉潔體系制度》,對內對外宣傳牢記歷史教訓。而軟腐敗較之硬腐敗則危害度更甚,遏制軟性腐敗更需從我們日常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做起。知職知責,做職做責,盡職盡責,這是博信內外飾目前對于職責的最佳詮釋,是我們工作的基本準則,也是遏制軟腐敗的有效方法。遇到問題正視問題而非掩蓋,解決問題盡全力而不推諉,態度決定一切。
環境是影響人員行為的重要因素,創造廉潔公正,遠離腐敗的工作環境,讓員工從意識上認可起來,從行為上規范起來。廉潔文化推行需傳承歷史文化精髓,亦需隨著時代變革創新發展,但反腐倡廉始終是我們工作的基本準則。必須未雨綢繆,做好腐敗預防;腳踏實地,建設廉潔文化。我想遏制軟腐敗更需要從管理者自身做起,管理者用自身行動去踐行,做到率先垂范。
二、以史為鏡,以身作則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堪稱是對魏征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歷史是最明亮的鏡子,不論是中華文化史,還是CC汽車迄今以來推行廉潔文化的歷史,都足以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前車之鑒,后事之師。腐敗是一切禍事的根源,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而作為管理者,必須從自身做起,嚴格遵守制度,正確行使職責,積極對待問題,提升危機意識、風險意識,用負責任的態度去帶領團隊健康成長。
自古以來,貪贓枉法者終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清正廉明者則垂名青史。歷史賦予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各自的使命,面對歷史的是非成敗,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之也。今天的我們當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讓歷史的智慧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觀《鑒史問廉之興衰之思》有感 3
廉政建設,似乎聽起來很高大上,離我們很遙遠,只有和那些高官才能聯系起來。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廉政建設和我們息息相關,滲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細胞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清廉更成為一種人格的魅力,一種道德的體現。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于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于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由于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作為教職人員,我談談為教之中的.廉。在古代就有學生拜師時給老師送“束修”;侍、國子監生、律學、算學、書學學生拜師所送的禮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州縣學生僅須奉帛一匹,酒與修則相同。這些禮物包含著家長與學生對老師的感激之情。然而現在這種感情味道卻變了。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成為了“糖衣炮彈”。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后的那雙“溫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鑒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們教育者就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才能為社會的安定團結盡一份力。不然為師不正則不尊,師風不正,學風也就不正,那么又怎么能培養出清正廉潔的人才呢?值得深思。
觀《鑒史問廉之興衰之思》有感 4
觀看了央視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第四集《道德之擇》,全片圍繞一個以廉政為核心的為官之道!度龂疚褐纠钔▊鳌罚骸盀楣匍L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從此,清,慎,勤,便成為官箴,也是對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謂清,慎,勤,就是為政做事要清廉,謹慎,勤勉。
片中提到清朝的于成龍,這位有著卓越的政績和廉潔刻苦一生的大臣,是如何用清,慎,勤來詮釋著“天下廉吏第一”的美名。從邊荒之地的知縣到兩江總督,他的政績自然是名留青史,而作為當權者,他得民心的程度也處處在彰顯著他崇高的官德。早期,他總是拿著自己的俸祿廣施民眾,常常自己都不能吃飽,而后作為當時的'兩江總督,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百姓皆叫他于青菜。最后他死在任上,死后只有一套官服,“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立者日數萬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破例親為其撰寫碑文。這是怎樣的德,才讓上至君王,下至市井百姓無不對其離去痛徹心扉。
同為百姓的父母官,有的選擇了清正廉潔,有的選擇了富貴享受,有的選擇了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有的選擇了庸碌無為甚至魚肉百姓,有的流芳百世,有的卻是遺臭萬年。
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為官者擁有怎樣的德,是對自己的考驗,也是對我們中華民族百年大計步伐進度的考驗。“執政為民,廉潔自律”是官員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在眾多利益誘惑面前,要學會拒絕,以清廉的作風打造高效廉潔的政府,凈化社會不良風氣,還一個風清氣正的世界。
觀《鑒史問廉之興衰之思》有感 5
千百年來,百姓心中始終蘊含著一種清官情結,這也是人們對清廉、正義的不懈追求。
走進七朝古都開封的包公祠,我們見到了中國公平正義的化身――大宋丞相包拯,他是自宋至今一直被民間崇拜的精神偶像,他那代表正義、堅定的黑色臉譜,代表清正的月牙兒的形象已經深深根植在百姓心中。但最根本的是他自身始終堅持的“為公正直才能一心為公,明察秋毫才能斷案公正”的為官理念和出任大理寺拯一年內清理歷年積案、處理一萬七千多人無一人申訴的敬業精神和才干,這樣才能使他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為百姓帶來福祉的清官。張伯行(1650-1725),宇孝先。號恕齋,晚年更號敬庵,河南儀封(今蘭考縣)人。康熙年間進士。歷任中書舍人、濟寧道、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倉場侍郎、戶部右侍郎、禮部尚書。他勘于為政造福于百姓;他疾惡如仇,恥于與貪官污吏為伍,他居官清正廉明,“止飲江南一杯水”,深受百姓愛戴?滴趸实鄯Q贊他為“天下清官第一”老百姓稱譽他為“天下第一清宮”。張伯行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至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一字詩包容了古往今來砥礪道德、提高修養的廉政警言,而他在上任伊始所書《卻贈檄文》更是從根本上堵塞了一切有可能發生的貪贓枉法、行賄的路徑。
一條明星微博可能瞬間有上萬條的回復,一個影星的生活照點擊量可達上萬條,但這些曾經為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清官卻漸漸湮沒在人們的記憶中,甚至今晚在《鑒史問廉》中緬懷他們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已經忘了這些歷史上清正廉潔的標志性人物。
而事實上,近年來不斷出現的官二代、富二代在公眾場合從事有悖社會公義道德甚至法律的舉動而能毫發無損,缺少的正是董宣這樣的敢于嚴格執法、不畏上、只為法的強項令!包公祠里的仿北宋時期的題名碑上包拯的名字已經被萬千景仰者摩挲的幾近不見,希望一代能吏廉臣的清官形象不會隕滅在當代從政者心中。忠于職守、清正廉明、懲惡揚善,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從政者畢生的追求!
觀《鑒史問廉之興衰之思》有感 6
眾所周知,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墓碑上竟然沒有一個字,這位敢于打破歷史常規的女皇,給后人出了一個啞謎。有人認為,碑上無字,是武則天有意讓后人和歷史去評價自己的功過是非。且不說這個觀點對錯,無字碑讓我們能感受到,武則天甚是很看重身后之名。歷史是人創造的,每一個人都會在歷史上留名。歷史是公正客觀的。清名與罵名,歷史自有評判,也會銘記。我認為留名需留清名,留一個后人敬仰的清名。
中國歷史上,很多人在居高位權傾朝野,積累家財富可敵國,掌握天下的生殺大權,極為煊赫。但他們魚肉百姓,殘害忠良,甚至是出賣國家利益。因而他們的風光是短暫的,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他們身后必將罵名滾滾,遺臭萬年。南宋奸相秦檜在位時,貪污受賄,私通敵國,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抗金名將岳飛,最終在人們的唾罵聲中死去,他的銅像也永遠的跪在岳飛的墓前。據記載,后世一個秦姓學子游歷風波亭,感慨萬千,提筆寫了兩句詩,“人自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罵名影響,竟至于斯!明朝東廠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多年,橫征暴斂,殘害忠良,竟還恬不知恥地要求全國各地官員為其建立生祠。生祠沒有延長他的福壽,也掩蓋不住他的滔天罪行,更抹不去他的千古罵名。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這句詩意味深長。很多人雖早已故去,但他們沒有被歷史的大潮淹沒,他們的光榮事跡一直為后人稱道,他們的作為造福一方,影響深遠,他們的功績彪炳史冊,他們的清名流芳千古。戰國時期,淮河支流史河經常泛濫,孫叔敖變賣了自己的家產,率領民眾在史河安閘筑壩,引水灌溉農田,經過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還在造福著當地的百姓,他的清名正如史河之水,一直流傳至今。唐朝的韓愈被貶至偏遠的潮州,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當地興修水利,墾荒造田,開辦學堂,教化萬民。潮州人民為紀念他,將潮州的小山改名為韓山,樹林改名為韓林。蘇州的蘇堤是人民紀念蘇軾而命名,錢清江是當也地人民為紀念“一錢太守”劉寵而更名……像這樣留下清名的官員還有很多,他們能真心為民,造福百姓,他們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有句話說,計利當計天下利,留名需留萬世名。不僅要留萬世名,更要萬世清名。而今,我們黨員干部切實踐行黨的宗旨,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黨不會忘記他,人民不會忘記他。像焦裕祿、雷鋒、孔繁森、沈浩、牛玉儒、楊善洲……他們是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即使在經濟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他們的'事跡依舊激勵每一名黨員,他們豐碑永立,萬古長青。他們的清名永垂不朽。
雷鋒同志說得好,“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這句話應成為每一黨員干部的座右銘。黨員干部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真心為人民服務的人,留一個讓后人敬仰的萬世清名。
觀《鑒史問廉之興衰之思》有感 7
清官,歷來是百姓的追求與信仰。因為百姓總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滿足,只要能被官吏幫到哪怕是一點點小忙,他們都會到處傳揚官吏的好處,即使別人不認同,他們也會堅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為一個清官,成為一個好官很容易,幫人民群眾辦好事這就夠了。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這就難了。因為光辦好事不行,還得把辦好事當成一種習慣,還得能解決百姓的困難,還得能公正的處理糾紛,還得讓自己和家人不貪不占,直到生命的終點。這樣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為的確很難得。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好漢來投奔,王朝和馬漢在身邊!毕嘈哦鄽q以上的人,絕大多數都對這句歌詞異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鐵面無私,為民解憂,不畏權勢,大義滅親,讓千年后的我們仍然感懷這位古人,仍然對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說中國古代的百姓有一種清官情結,希望他們那個朝代有能為民請命的廉官能吏來守護他們,其實現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結,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村長,一個街道辦的主任,只要是能幫助老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小麻煩,他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民心中的守護神。所以,清官還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為政的崗位上,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許,每個人都有一個清官夢,只是因為后來選擇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結肯定是有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門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們打交道時多少都希望他們能很負責地幫自己的忙,而不耽誤自己的時間。過去風氣很不好,總有人把人民群眾不當人,把自己當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間起了隔閡,有了矛盾。本來和諧的社會,被這些渣滓壞了風氣。這樣一來,人民對清官的期望就更強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現,來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領導,利劍一揮,先懲貪腐,順勢提拔清正之官,讓我們對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充滿希望,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體或者街頭舉報貪官污吏了,這無疑讓清廉之官能夠嶄露頭角,讓他們來維持我們國家的和諧安定,讓人民群眾能夠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說,生活在今天,我們是幸運的。
打擊貪腐,肅清風氣,讓清官不再是人民群眾的追求,而是變成一種新常態吧!
【觀《鑒史問廉之興衰之思》有感】相關文章:
《鑒史問廉之七—制度之重》觀后感08-25
關于《鑒史問廉》心得體會03-19
陽光問廉觀后感07-11
陽光問廉觀后感范文07-11
宜賓陽光問廉觀后感07-11
觀《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有感02-20
觀《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06-28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說說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