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觀后感(精選6篇)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會觀看欣賞許多優秀的作品,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觀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種思想感悟,觀后感相當注重“感”,也就是從作品中領悟出的道理與思想。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觀后感 1
兩年多來,每次回老家,只要有閑暇時間,我就會去城郊的農田里以及建筑工地、古代建筑遺址等地方去找瓷片,揀了怎么也有一兩百斤的樣子,有點意思的分類精心放置在鞋盒子里,這些對于提高鑒定瓷器的眼力感覺是很有幫助的。因為看了中央電視臺上白明和馬未都做的節目,今天下午慕名特意去白明先生的博物館看,情況卻很出乎我的意料,令人感慨。
從花市大街的西頭一直走到最東頭,是一段相當不近的路,白明先生的“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就在大街的北側,北京房地產交易中心的地下一層。白明先生據說在學生時代力主著讓父親把家傳的最后48件古瓷精品賣給一位收藏家,現在我估計應該在十億人民幣上下的古董,那時只賣了一萬美金。后來,白先生知道了那些古董的真正價值,惋惜之余,愛上了古瓷片收藏,成績斐然,“片兒白”的名頭也逐漸在京城乃至全國響了起來。我最需要他這樣的博物館,而他的博物館,大概也是需要我這樣的人去參觀的,但我看完他的博物館之后,覺得他是又一次浪費了這些古董,用一個詞來形容他今天的作為,就是他學生時代的故事有一次“故技重演”。我從幾個方面講一下我的感受和感想。
一,外觀形象很差。店名已經有些破舊了,沒有人擦拭整理,這些事情其實并不需要什么錢,只要有人下點工夫去收拾就可以了。通向地下的寬闊的石階,落滿了塵土,還有好幾處臟兮兮的水漬,往里走的時候,感覺很不舒服,仿佛這個店的主人自己都不怎么重視這項事業。進了門,因為門上面有風鈴擺動,前臺小姐知道有客人來了,就打了個招呼,然后說,參觀是要收費的,交上十塊錢后,居然沒有任何其他反應,既不給張票,也不做任何介紹。
二,瓷片草草放置。進門向北然后往西轉,放置了六七個玻璃展柜,只是大概分了類,展柜的后面是膠合板材做成的架子,放著一些稍微完整些的器物。每個玻璃柜子里的瓷片,一般只有十幾片上面是有標簽的,只是類似“M清--9”之類的字樣,絕大部分瓷片上面沒有任何標記,每個玻璃展柜里面有個小牌子,三言兩語地介紹了某個朝代瓷器的大致特征。參觀者得不到講解是可以理解的,但連個比較具體的介紹都沒有,讓人十分遺憾。哪些很少的有標簽的瓷片上面的扣取紙,多數已經翻卷起來,很久沒有人整理了的樣子。而玻璃柜后面柜子上的展品上,即使有標簽的,因為距離遠,也很難看清那鋼筆寫的`小字。
三,空間閑置。在市中心租這樣大的店面一定要花不少錢的,但店里空蕩蕩的,展柜很少,瓷片也很少。我很奇怪,據說白先生有六萬片瓷片,為什么花了這么多錢租這個店面,卻只放千來片讓人看呢?如果只是把這里當倉庫用,那真是太奢侈了。如果讓我經營這里的話,我想,這個地方至少可以放置兩萬片瓷片,讓參觀者得到一次古代瓷器的饕餮大餐。我想,白先生吝嗇不給普通參觀者看他那些庫藏的瓷片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為什么只放這么點,始終令人費解。
四,氛圍不好。前臺放置了幾本白先生寫的書,收款的小姐說這些書是出售的。在店里轉的時候,卻發現到處零散擺放著一些跟古董沒什么關聯的報刊,比如房地產方面的雜志,還有《精品購物指南》等,跟博物館的主題很不搭調,另外,設置茶座占據了博物館相當一部分面積,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倫不類。如果真的是為參觀者著想的話,其實放幾排長椅就足夠了,因為這樣的博物館里來的參觀者應該不是以附近居民為主,所以設置茶座的辦法感覺是個敗筆。不同的地方掛著幾段白明先生自己的話,雖然很有激情,鄭重其事的知識性介紹等卻少的可憐,即使有,也是泛泛地講個大概。
五,幾乎沒有管理。前臺小姐顯然不是喜歡古代瓷器的人,既不給客人講解,前臺也沒有有關白先生舉辦什么活動之類的宣傳紙,也沒有博物館的簡介,人進了博物館,像個沒頭的蒼蠅,愛咋轉咋轉。媒體上所說的“觸摸區”,我也沒有見到。
按說開博物館不是贏利性質,是主人的一片恩惠社會的好心。記得白先生隱約有些怨言,抱怨客源很少,虧損經營,我想,似這樣經營,不虧損都難。如果古瓷愛好者來到這里,能看見白先生數以萬計的瓷片,并有相當數量的瓷片上面或者旁邊有標記和簡單介紹,人來了一次如同上了一堂生動的古代瓷器大課的話,客人一定會絡繹不絕的,我離這里只有五六公里的路,估計一年怎么也得來個幾十次。但現在這種狀況,就實在叫人不敢恭維。
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觀后感 2
踏入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就仿佛踏入了一段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回廊。這座別具一格的民間博物館,以其獨有的方式,收藏和展示著約 5 萬件中國古代陶瓷標本,每一片瓷片都宛如一顆璀璨的歷史星辰,散發著迷人的光芒。
博物館內,展區布局合理,那約 1200 件日常展出的瓷片標本,按照不同的朝代、窯口和風格有序排列。在柔和的燈光下,瓷片上的色彩、紋理清晰可見。宋代汝窯瓷片那如冰似玉的質感,細膩溫潤,仿佛輕輕一觸,便能感受到千年之前窯火的溫度;明代青花瓷片上的'青花圖案,線條流暢,色澤明艷,所描繪的人物、山水、花鳥等栩栩如生,生動地展現了當時高超的繪畫技藝和豐富的社會生活風貌。
而觸摸區更是博物館的一大特色。在這里,我有幸親手觸摸到了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珍貴古陶瓷標本。指尖輕輕滑過瓷片的表面,或光滑,或粗糙,每一片瓷片都有著獨特的觸感,仿佛在向我訴說著它們所經歷的風雨滄桑。這種與歷史的親密接觸,讓我對古代陶瓷文化有了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識,也真切地體會到了博物館 “拼對文明碎片,鏈接文化基因” 的深刻館旨。
參觀結束后,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雖沒有大型博物館那般宏偉壯觀,但其收藏的瓷片標本卻以小見大,讓我領略到了中國古代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些瓷片不僅僅是一件件文物,更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們讓我明白,歷史并非遙不可及,它就隱藏在這些看似平凡的碎片之中,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解讀。此次參觀,將成為我心中一段難忘的記憶,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熱愛和敬意。
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觀后感 3
走進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一種寧靜而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座集傳統茶藝表演、古陶瓷標本研習與觸摸為一體的特色博物館,宛如一個隱匿在喧囂都市中的文化寶藏,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博物館的空間布局精巧而合理,設有展區、觸摸區、茶區、研習區和閱覽區等多個功能區域。在展區,那琳瑯滿目的瓷片標本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金代觀音佛像瓷片雖有殘缺,但其線條流暢,佛像面容慈祥,仍能讓人感受到當時工匠精湛的技藝和虔誠的創作態度;明代供石瓷片,紋理獨特,質地堅硬,仿佛帶著歲月的痕跡,訴說著往昔的故事;道光年間的龍案瓷片,龍紋雕刻栩栩如生,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尊貴。這些珍貴的展品,每一片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我不禁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肅然起敬。
觸摸區是博物館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在這里,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片宋代鈞窯瓷片,它的釉色五彩斑斕,窯變效果獨特,猶如一幅天然的畫卷。輕輕撫摸著瓷片的邊緣,我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這種能夠親手觸摸歷史的體驗,讓我對古代陶瓷的制作工藝和藝術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茶區,我一邊品嘗著清香四溢的茶水,一邊欣賞著周圍展示的古瓷片。在古箏悠揚的旋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文人雅士之間,感受著傳統文化的熏陶。此時,我深刻地體會到,茶與古瓷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們在這里完美融合,共同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參觀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讓我增長了見識,了解了中國古代陶瓷文化的發展歷程和獨特魅力,還讓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尋找到了一片寧靜的精神家園。我相信,這座博物館將繼續發揮它的文化傳播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中國古代陶瓷文化。
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觀后感 4
當我第一次聽聞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時,心中便充滿了好奇與期待。終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我有幸走進了這座神秘的博物館,開啟了一場與古代陶瓷文化的親密邂逅。
踏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展廊中那 350 多米長的瓷片展示。這些瓷片來自不同的朝代和窯口,它們雖然殘缺不全,但卻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元青花瓷片的圖案清晰厚重,其青花發色濃郁,所繪制的人物故事、花卉鳥獸等圖案生動形象,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那個時代的繁華與故事;明成化斗彩瓷片則以其精致優雅的風格吸引著我的目光,其色彩柔和,繪畫細膩,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展現了明代陶瓷制作工藝的高超水平。
在博物館的研習區,我看到了許多專業人士和陶瓷愛好者正在認真地研究瓷片標本。他們通過觀察瓷片的胎質、釉色、紋飾等特征,來推斷其年代、窯口和制作工藝。這種濃厚的學術氛圍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也不禁對這些瓷片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我開始仔細觀察每一片瓷片,試圖從中發現一些隱藏的歷史信息。通過與工作人員的交流,我了解到,每一片瓷片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但卻依然保留著當時的文化印記。
此外,博物館還舉辦過《汝窯專題展》《文玩清供展》《圓明園出土文物標本展》等豐富多彩的展覽。這些展覽不僅豐富了博物館的展示內容,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多了解古代陶瓷文化的機會。我有幸參觀了其中的一個展覽,在展覽中,我看到了許多珍貴的汝窯瓷片標本,它們的釉色溫潤如玉,開片自然美觀,讓我對汝窯瓷器的獨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參觀完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我心中感慨萬千。這座博物館以其獨特的收藏和展示方式,讓我領略到了中國古代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僅是一個展示文物的場所,更是一個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平臺。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走進這座博物館,感受古代陶瓷文化的魅力,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觀后感 5
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一個聽起來就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懷著對古代陶瓷文化的熱愛和好奇,我走進了這座位于北京市崇文區東花市北里東區 1 號的民間博物館。
博物館不大,但卻充滿了文化氣息。一進入展區,我就被眼前那各式各樣的瓷片標本所吸引。這里的瓷片種類繁多,涵蓋了從唐代到清代的各個時期。唐代的越州青瓷瓷片,釉色青中帶綠,如冰似玉,仿佛讓人看到了 “千峰翠色” 的美景;邢窯白瓷瓷片則類雪賽銀,質地潔白細膩,展現了唐代白瓷制作工藝的高超水平。宋代的五大名窯瓷片更是博物館的珍品,汝窯瓷片的溫潤、鈞窯瓷片的窯變、官窯瓷片的規整、哥窯瓷片的開片、定窯瓷片的精細,每一片都讓人嘆為觀止。
在觸摸區,我有了一次難忘的體驗。當我親手觸摸那些珍貴的古陶瓷標本時,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表的`激動之情。指尖感受到瓷片表面的溫度和質感,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代的工匠們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我可以想象到,在千百年前,他們是如何精心制作這些瓷器,賦予它們生命和靈魂。這種觸摸歷史的感覺,讓我對古代陶瓷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博物館的茶區也是一個別具一格的地方。在這里,我一邊品嘗著香茗,一邊欣賞著周圍展示的古瓷片。在古箏悠揚的樂曲聲中,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文人雅士之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茶與古瓷的結合,不僅給人帶來了視覺和味覺上的享受,更讓人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此次參觀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讓我收獲頗豐。它讓我對中國古代陶瓷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厚的熱愛。我相信,這座博物館將繼續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發揮重要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中國古代陶瓷文化這一璀璨的瑰寶。
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觀后感 6
在繁華的都市中,有一座靜謐的文化殿堂 —— 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它宛如一顆隱匿在喧囂中的明珠,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懷著崇敬與期待的心情,我踏入了這座博物館,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陶瓷文化之旅。
博物館內,豐富的瓷片標本讓人目不暇接。其中,明代的五彩鏤空云鳳紋瓶瓷片格外引人注目。盡管只是瓷瓶的一部分,但從那殘留的紋飾中,依然可以想象到整個器物的精美絕倫。瓶身上的鳳凰圖案栩栩如生,它們在祥云之間展翅飛翔,仿佛要沖破瓷片的束縛,飛向廣闊的'天空。那細膩的線條、鮮艷的色彩,無不展示著明代陶瓷制作工藝的登峰造極。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我了解到這件五彩鏤空云鳳紋瓶不僅在裝飾上運用了高超的技藝,其鏤空工藝更是巧奪天工,反映出當時瓷匠們非凡的創造力和精湛的技藝水平。
除了精美的瓷片標本,博物館的環境氛圍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個博物館的布局合理,燈光設計恰到好處,柔和的光線打在瓷片上,不僅突出了瓷片的色彩和紋理,還營造出一種寧靜、莊重的氛圍,讓參觀者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每一片瓷片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這樣的環境中,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親眼目睹了陶瓷制作的全過程,感受到了古代工匠們對技藝的執著追求和對藝術的熱愛。
參觀結束后,我對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它不僅僅是一個收藏和展示瓷片標本的場所,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橋梁。通過這些瓷片標本,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陶瓷文化的發展歷程,感受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這座博物館讓我明白,歷史文化并非遙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傳承。我相信,每一位走進這座博物館的人,都會被中國古代陶瓷文化的魅力所折服,都會對中華文化產生更深的熱愛和敬意。
【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觀后感】相關文章:
落葉修睦閱讀答案02-26
博物館觀后感03-07
高明堂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選9篇)02-27
最新博物館觀后感10-11
海洋博物館觀后感12-21
新疆博物館觀后感11-16
涿州博物館觀后感10-24
上海博物館觀后感06-09
國家博物館觀后感05-27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