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銀行理財如何挑選
曾經風光無限的“寶寶軍團”逐步跌下神壇,收益率跌破3%。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產品重回人們視野。的確,對于保守型投資者而言,要想在2016年穩穩當當地“掘金”,恐怕沒有比銀行理財再合適不過的了。銀率網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從2015年1月底的5.25%降至2015年11月底的4.34%。銀率網分析師閆自杰認為,雖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在2015年出現下降趨勢,全年總體收益在4%附近徘徊,但是綜合考慮收益和風險因素,相比市場上大部分固定收益產品,銀行理財仍然是目前投資者較為理想的穩健投資方式。
挑好節點
“2015年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也在下降,吸引力一般啊!”有投資人向記者抱怨。事實上,雖然銀行理財收益不如股票來得瘋狂,但勝在穩健,而且如果選準節點,同樣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 據中國電子銀行網監測,2015年12月25日在售預期年化收益率在6%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為1款,本期預期收益率最高為7%。全國理財產品方面,預期收益率在5%(含)以上的有16款,預期最高為6%。 理財分析師認為,春節前銀行通常會發行一批高收益理財產品以爭取儲戶的年終獎金,可能會迎來收益小高潮。“雖然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能在月初出現下行,但很可能仍保持相對高位,更不排除在臨近春節前再現高收益產品發行的`小高潮。”該理財師指出,投資者要觀察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是否真正開始下行,可以關注各家銀行發行的“T+0”類產品,“因為這類產品與市場利率掛鉤最為密切,建議投資者可以將這類產品的收益率變化當成整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風向標”。
宜長不宜短
既然銀行理財收益在特定節點會迎來小小的回升,那何不進去薅一把趕緊出來?其實不然,有分析師提醒,當前的銀行理財策略應是宜長不宜短。 從2014年11月至今,央行已6次下調存貸款利率。當前,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僅有1.5%。這意味著現在存款10萬元1年定期,會比2014年11月初存1年定期少拿整整1500元利息。 展望2016年,不少機構給出的預判是仍有降息可能。理財分析師認為,2016年貨幣政策將繼續以寬松為主,負利率時代來臨,預計全年還有多次降息和降準的可能性。因此對投資者來說,當前的銀行理財策略應是宜長不宜短,盡早在“雙降”周期來臨前投資中長期理財產品,提前鎖定高收益,如果對靈活性要求不高的話,甚至可以直接選擇1年期或更長的產品,這樣能夠省去一年中產品到期轉換的收益空白期,也防止2016年繼續降息帶來的收益影響。
選準產品是關鍵
面對眼花繚亂的銀行理財產品,選好“籃子”放妥“銀子”顯得尤為重要。銀率網理財分析師提醒,要看哪個銀行的投資理財產品好,首先就需要對每個銀行的投資理財產品進行了解,之后通過對比進行選擇。若遇到收益不錯且風險較低的產品,一定要快、準、狠地拿下,“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首先,看期限長短。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不僅要了解該產品的收益期,還要著重了解產品認購日到成立日之間是否計息,以免造成資金的時間成本損失。
其次,看投資方向。理財產品安全程度和預期收益率能否順利實現大多由投資方向決定。如果是信托理財, 還要看還款來源和擔保方是否是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或政府。如果是,則其風險相對較小,預期收益實現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第三,看風險等級。理財產品不僅有本身的投資風險,還會有其他風險存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上一般都會標明該產品的風險等級,投資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前要盡量選擇和自己風險偏好相對等的理財產品。
最后,看收益率。產品收益可分為保本保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其中,只有保本保收益型產品的收益率是可以提前確定的,而后兩者只能看預期收益率能夠實現的概率有多少。
竅門1
中小銀行收益率往往更高
有的投資者認為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比中小銀行的風險更低、更靠譜,其實有些片面。銀行規模大小絕對不是判斷理財產品風險高低的標準,而且一些中小型銀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要比大銀行的高。從過往經驗來看,預期收益排前的往往是一些規模較小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排在中間的是規模比較大的股份制銀行,而預期收益比較低的是大型國有銀行。另外,目前幾乎所有銀行理財產品都實現了到期兌付,可以說風險相當低。
竅門2
選準渠道
很多銀行都推出網上銀行專屬產品和手機銀行專屬產品,這類手機銀行專屬理財產品以高預期收益率為賣點,一般手機銀行專屬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較同期限的傳統理財產品能高出0.1%~0.5%;蛘呖山柚恍┑谌綉眠M行挑選后購買,比如PC端的銀率網和手機端的融360、馬上理財等APP。以馬上理財為例,不僅可向用戶提供正規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查詢比對功能,在選擇相應的理財產品后,還可直接導航至最近網點購買。
竅門3
買理財還得買銀行發行的
上面兩個竅門都是針對銀行理財產品,但目前互聯網上理財產品滿天飛,投資者往往很難辨別清。作為投資者,先得認清哪些是銀行的,哪些是冒充的。在2013年民營銀行試點開始時,就曾出現過眾多“自封”的銀行,還有些P2P網貸、民間借貸喜歡包裝成銀行理財產品,撈一票就跑路,投資者需要仔細辨別。
【2016銀行理財如何挑選】相關文章:
如何挑選創業項目大全03-10
個人如何投資理財03-30
如何規避理財風險11-17
職場新人如何理財?11-17
女性如何投資理財11-16
月入一萬如何理財11-04
女性如何正確理財10-28
盤點銀行理財小知識12-07
銀行理財注意事項10-31
如何更好的投資理財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