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姚海平:創業就是“長距離游泳”
獨自闖出一片事業天空,或者集結三五好友合力開創一番事業,這是現今很多大學生都曾有過的夢想。但在這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夢想家”中,真正能走上創業之路的卻不到1%,而創業成功的更屬鳳毛麟角。姚海平算是幸運的一個。還在復旦大學念碩士的時候,姚海平已經嘗試著開 公司 做 “老板”了。那是一家只有4名成員的“軟件作坊”,憑著一套建筑設計軟件和打工攢下的幾萬元資金,幾個志同道合的熱血青年開始了他們的創業歷程。在當時,學生辦 公司 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事,而且在許多人看來,讀好書才是學生的本份。但姚海平卻認為,讀書與辦公司并不矛盾,而且還能相輔相成。于是,1998年姚海平在楊浦高新技術 企業 孵化基地正式注冊成立了圣景科技 發展 有限公司,主攻“集成電路 分析 驗證系統”。然而 企業 成立不久,即將畢業的姚海平就面臨一個兩難選擇:父母和導師都希望他留校執教,他自己又不愿放棄辛苦創建起來的公司。一番考慮之后,姚海平選擇了“圣景”,他當時的想法是:既然已經下海,哪能撲騰幾下就上岸呢。
對于創業,姚海平有激情,但卻沒有經驗。他告訴記者說:“我從未接觸過企業,對企業管理自然是一竅不通,因此剛開始時存在很多 問題 。最頭疼的就是資金 問題 ,曾經有無數次公司的賬面上只剩下一兩千塊錢,不得已只好四處奔波,靠借錢維持經營。我不止一次地想過放棄,找份 高薪 工作 輕輕松松地活著,可是,如果就這樣放棄,我的同事怎么辦,我的夢想怎么辦?而且在心底里我很不服輸,我能讀好書,也一定能辦好公司,不能因為眼前的困難而一葉障目。”
就這樣,姚海平雖然不懂什么高深的管理理論,也不熟悉 市場 的運作規則,但卻憑著那份執著與自信,楞是在兩年之內,將一個小作坊 發展 成為擁有近200萬元資產的小企業。“圣景”自行設計的產品“芯片探索者1.0版”一經推出,立即引起IDG和軟銀等大投資商的關注。與此同時,“圣景”的“集成電路 分析 驗證系統”也得到了國家和上海市科委的高度重視與支持,被認定為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并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度過首次創業的難關后,姚海平開始大展拳腳。“圣景”的業務范圍擴大到芯片分析軟件、數碼和膠卷攝像產品、芯片電路提取服務、電路功能分析服務、集成電路知識產權支持等領域。與此同時,“圣景”在戰略、合作伙伴及 市場 拓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除了和復旦大學微電子所展開了深入合作,還與復旦大學ASIC實驗室、海爾、華為、摩托羅拉、加拿大Chipworks等公司和機構都有業務往來。“圣景”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至2002年底,公司投資累計超過800萬元;2003年,公司銷售額達到100多萬美元;2004年,銷售額有望超過200萬美元。
回想這5年多的創業 經歷 ,姚海平感慨地說:“對我而言,懂得堅持非常關鍵。這5年多的 經歷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有勇氣和耐力應對來自各方的挑戰,戰勝一個困難就等于離成功又近了一步。我覺得,創業不僅需要下海的勇氣,更要做好長距離游泳的準備。” http://m.shdds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