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感恩拗九節怎么過
2016年的3月7日就是福州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今天小編就來八一八這個充滿感恩的節日!
拗九源流遠
跟許多傳統節日一樣,拗九節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拗九節的習俗源于古代一個叫目連的人。
據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講述:目連的母親生前悍惡,害別人死后,被關在陰間牢房里,目連探監送食物給母親,但均被看守的小鬼獄卒給吃掉了。后來,目連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么?”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后來福州出嫁女子正月廿九必送拗九粥回娘家,表示孝順父母。后演變為尊敬老者,懷念故人,熱粥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目連送拗九粥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后九”,所以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方炳桂稱,全國人民只有福州及閩北地區過這個節。
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榕城存古風
佛教故事中,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有一弟子叫目連。現實中,在四川射洪縣綺川渡有目連故里,這二者顯然不是同一人。目連故里還有唐圣僧目連故鄉的石碑,據稱曾獲唐太宗李世民敕封。初唐詩人陳子昂曾作詩《題劉氏青堤墓》:“百里洪州望無涯,臻及唐初起圣家。目連慈渡鑲惻遠,劉氏香花玉女華。”劉青堤即傳說中目連的母親。
目連的故事、目連戲都流傳很廣,方炳桂認為,福州人很可能是拿這個傳說來解釋這個節日也未可知。就是說,福州什么時候開始有拗九節,已不可考。但拗九節中最精華的“孝順”思想卻被福州人繼承了下來。
“傳說故事也是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方炳桂說。
古文獻中關于拗九節多有記載,清葉夢君《孝粥》詩中說:“懷桔蒸梨意不同,一盂棗粟雜雙方,年年報哺同烏鳥,此意榕城有古風。”可見福州傳統習俗早有孝親的風尚。
現在,已婚女送拗九粥給父母的優秀傳統被繼承了下來,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文明的發展,還被發揚光大。2005年,拗九節被定為孝老節,引導全社會尊老敬老。
每年的拗九節這一天,福州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就會在陳氏祠堂里擺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順宴”:祠堂里里外外擺了上百張桌子,上千位年過花甲的老人端坐席上,一邊悠閑聊天吃著美食,一邊欣賞著戲臺上閩劇的精彩表演;而村里年輕人忙里忙外,端菜送茶。這一拗九敬老節的宴席風俗,已從1984年延續至今年。
甜粥懷故人
中國每一個傳統節日,幾乎都與一個獨特的飲食習俗有關。而飲食又富含寓意。春節吃餃子,團團圓圓,拗九節要吃獨特的拗九粥。這個粥不能是白米粥,必須是甜的。拗九節這天,福州人用糯米、紅糖,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
“原料盡量是甜的。”方炳桂說,不光原料,還要加入紅糖同煮至熟或爛,成粥即可食用。
煮拗九粥有講究,要經過四道工序,浸泡、蒸煮、加糖、攪拌。紅糖板在糯米飯中全部溶解后,用飯勺輕輕攪拌,糯米飯顏色變紅,即可關火。一碗濃情孝順粥溫情出鍋。
林祖燾《閩中歲時雜詠》詩:“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在春最為佳節”,漢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設在春天。方炳桂說,孝順里包含的是親情,是血脈相連。福州人重視這個,每年拗九節連不少海外的游子都會回來。
正月廿九,草長鶯飛,將濃情熬制成粥,送給父母,少了份離別的苦痛,多了份世俗的灑脫。在外的游子也能記得家人的牽掛,有了這份情思,“只要把它埋在心中,天長地久也不會失落。”
拗九節的來歷
正月二十九日是正月中最后一個逢九日,新還珠格格好惡心啊故稱后九節。后九,又叫拗九,也叫孝九。古人稱農歷一月為正月,稱正月初九為前九,十九為中九,廿九稱后九。后九這一天要煮“后九粥”.
關于拗九節的來歷有兩種版本的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福州地區版本:
古代有個人叫目連,他的母親生前不做善事,結果被上蒼懲罰,39歲死了并被打入地獄,不給飯吃。目連不舍母親挨餓,每天都去送飯,卻被看守的小鬼吃了。從正月初一送到廿九,過年的東西都煮完了,只好用糯米和花生仁、干果、紅糖等東西熬成粥。小鬼沒見過這種顏色的粥,便問這是什么粥?目連隨口答“后九粥”. 在福州語系中,“后”與“熬”,“九”與“垢”諧音,于是小鬼聽成“熬垢粥”,小鬼聽了不敢吃,終于解除了目連母親餓鬼之苦。
這個民間故事蘊涵著孝文化,所以后九節又叫“孝九節”,也叫“拗九節”.其實,這個“拗”字是折斷的意思,與不同食物混在一起煮不相干;而且在福州語系的方言中,“拗”與“后”也不諧音,應當是“熬”才是正確的。
拗九節怎么過
拗九節那天,家家煮糖粥粥中加紅棗、花生仁、龍眼肉等過九。歲數逢九的稱明九,歲數為九的倍數叫暗九,由親戚朋友請去吃蛋或線面過九。 舊時,人們對生老病死缺乏科學認識,認為九是奇數,奇,乖也;九為厄運,恐個人無力闖過難關,須借助于親友的力量。吃蛋、線面,以示平安過關,福壽綿長。
福州后九節還有一個“過九”的習俗。一是年齡逢九的人,如9歲、19歲、29歲……二是年齡是九倍數的人,如18歲、27歲、36歲……這兩種人這一天都要吃“太平面”過九。因為古人認為“九”對年齡來說是個“關”,過了這個關就可以進一,然后不斷遞增。這個習俗之所以能延續下來,因為其中同樣蘊涵著對生命的關懷。
因為拗九粥所用材料均甘溫補脾,益氣御寒,所以在寒冷的正月食用有益壽的功效。
拗九粥要煮很多,除了當天一家人作為早餐外,剩下來的當點心,在往后幾天吃,一直吃到農歷二月初二,所以二月初二稱為“后九仔”.福州人形容自家年貨備得充足往往說我家做年的東西可以吃到后九二月二。
新時代拗九節的意義
“拗九節”既是敬老愛老助老的孝順節,又是除病滅災送窮奔小康的節,非普通住房營業稅在文明富足的今天,是值得大力提倡并加以發揚光大的。
百善孝為先,拗九粥代表著孝順,相信拗九節尊老這一傳統也會一直延伸下去。
【2016感恩拗九節怎么過】相關文章:
拗九粥怎么煮才好12-17
滿族怎么過春節04-01
在古代春節怎么過01-08
孔府該怎么過春節11-27
不同星座過情人節都是怎么過的02-16
情人節單身怎么過02-16
英國留學怎么過中國春節12-02
滿族人怎么過春節11-30
日本人怎么過春節11-28
職場“過勞肥”怎么辦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