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自我管理》有感
《自我管理》運用大量案例系統闡述了經理人和企業中高層干部必須具備的自我管理的九大能力,為各級經理人和管理者提升自我管理素質,做一個高效能的管理者指明了修煉的路徑。以下是CN人才小編帶來《自我管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彼得·德魯克——管理學理論中大師中的大師。他的理論是世界公認條理最清晰,最具體可行的管理經典。
歷史上成就非凡的人物——無論是像拿破侖、達·芬奇,還是像莫扎特那樣的人,都一直堅持自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這正是他們成就非凡的原因。但是,他們是罕見的特例,無論在天資還是個人成就方面都如此不同尋常,非凡人可以比擬。現在,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即使是天資平平的人,也必須學習如何管理自己、如何發展自己。書中談到的幾大問題,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觸。
第一個問題:我是誰?
第二個問題:我能做些什么?
第三個問題:我如何管理自己的人際關系?
第四個問題:我以后能干些什么?
在德魯克看來,看清自己是成功邁出“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只有看清自己,我們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做出更大的貢獻,才能更好地自我發展。
1、我是誰?
要了解自己,首先必須搞清楚自己的長處是什么,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很了解自己的長處,但我們通常都錯了。我們更多的時候更了解自己的短處,然而即使對自己短處的了解也是錯多對少。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沒有找對方法。
德魯克的長處是什么?他為了找出自己的長處,創造出一套秘訣,那就是“反饋分析法”:每當做出重要決定或采取重要行動時,你都可以事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9到12個月后,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進行比較。
按照德魯克書中的說法,他采用這個方法已經有15~20年了,每一次對比都使他大吃一驚。只要你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在相當短的時間內,也許在兩三年內,你就可以發現自己的優勢了。
發揮長處,而不是彌補短處,這是德魯克“自我管理”理論的精髓。也是我從中獲益的一個亮點。這和中國式的人生哲學有點抵觸。傳統的中國哲學講究“中庸”、“大統”、“學而優則仕”。這是告訴大家,好好讀書,學的好的話就可以當官。將來票子會有的,房子也會有的。做人不可激進,要穩扎穩打。取長補短,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這樣的思維忽視了自身的優勢。自然也就不會關注到如何解決學習過程中的若干問題。這并不是讓人從小就“偏”,基礎夯實,對自我有管理了以后,針對自身的情況來進行調整。這樣有助于自信心的提升。德魯克本人領悟到根本不必浪費力氣改變自己的短處,他本人并沒有多高超的公關和外交能力,字也寫得不是很好,但這并不妨礙他長處的發揮,他的“寫作、咨詢、教學”三合一發揮得淋漓盡致。
2、我能做什么?
這個問題與“我是誰?”同樣重要。
絕大多數的人從來就不曾問過與之類似的問題,他們并不是按照適合他們的方式進行工作,他們也因此創造不出應有的績效。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按照德魯克的說法,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在人類的歷史上,所有的學校都迫不得已地強調每個學生做作業的方式只有一個。因此在歷史上,每個人都是遵循同一種方式成長起來的。
德魯克認為,我們做事的方式與我們的優勢一樣,是個人的特性,是個性,早在我們進入職場前就已經決定了,我們可以修正它,但是不能扭轉它。我們的工作成效既取決于我們能否做我們擅長的事情,還取決于我們能否按照適合我們的工作方式工作。
按德魯克的說法,要了解自己做事的方式,首先要認識自己到底屬于“閱讀型”還是“傾聽型”。為此,德魯克舉了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和林登·約翰遜總統的例子。艾森豪威爾善于閱讀而不善于傾聽,當他在歐洲擔任總司令時,他的副官需要在新聞發布會開始前至少半個小時,以書面形式將記者所要提出的問題收集起來,只有這樣,艾森豪威爾才能從容應對記者的提問。而當他當選總統后,效仿他的前兩任總統(羅斯福和杜魯門都善于傾聽),結果他根本聽不懂記者的提問。約翰遜與艾森豪威爾正好相反,他善于傾聽而不善于閱讀,結果他留用了前任總統(肯尼迪善于閱讀)的助理,讓他們繼續為他撰稿,然而顯然他沒有用上他們寫的一句話。所以不要試圖改變自己,否則就會落入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和林登·約翰遜總統的結局。
德魯克是不折不扣的“閱讀型”,他通過閱讀萃取了大量知識,而“傾聽”對他而言(他的左耳聽力受損)相對吃力很多。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當年來中國時,他曾經問過漢迪,漢迪告訴他,德魯克的演講才能不如他的寫作才能。所以我們看到德魯克的做事方式是“寫作”,用“寫”文章、“寫”書來幫助自己理清概念、自我學習及自我發展的,而不是“講”。
要了解自己做事的方式,還必須知道自己的“學習方式”。有人通過記大量的筆記學習,有人通過讓別人傾聽自己的說話進行學習,有人通過寫作學習,有人邊做事邊學習。能夠按照自己認識到的學習方式是創造績效的關鍵。
要了解自己做事的方式,上述兩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問題。當然,德魯克指出還不只這兩個問題,還有“我能與別人融洽地共事嗎?”“我是不合群的人嗎?”“我與別人保持什么樣的關系才能與他們融洽地共事嗎?”“我是適合做領導還是最適合當下屬”“我是適合作為團隊一員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還是適合個人單槍匹馬”。這就牽扯到了第三個問題。我怎么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系?
要了解自己做事的方式,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搞清楚自己最適合作“鳳尾”還是“雞頭”。或者就是自己適合當決策者,還是適合當顧問。
總之,德魯克告誡我們:“不要試圖改變自己,這樣做是不能成功的。相反,你需要努力工作,改進你做事的方式。不要采用你做不到或做得不好的方法做工作。”
3、我如何管理自己的人際關系
德魯克提到建設性的是良好人際關系的唯一有效定義。注重貢獻本身就會提供有效的人際關系所需要的四種基本條件:溝通、團隊工作、自我發展和他人發展。
溝通人際關系的基本條件,大家為了一個目標,為此意義上的溝通和交流就建立起來了。他提的觀點很清新,人際關系管理中還存在一個上司管理。利用上司的長處幫助自己或者團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或者說上司需要我做些什么,他們不會過分擔心上司做不了的事情,你可以用更加精明的方式把上司的長處轉化為成效。這樣,從領會上司意圖的能力和運用這種能力的角度看,下屬就能夠注重自己的貢獻,并且從事和完成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4、我們以后能干些什么?
要能夠實行自我管理,知道將來能干些什么。就要知道我的價值觀是什么。成功的定義在目前的中國看上去非常狹窄,說白了就是要不有權,要不有錢。當然,我本人也不排斥這些。但如果單純的利用這樣的標尺。那就太過于片面了。有悖于價值觀的良好建立形成。
組織必須擁有價值觀,人也需要擁有價值觀。德魯克認為,要在組織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的價值觀必須與組織的價值觀保持一致,不必完全一樣,但是必須足夠地接近,否則我們不僅會遭受挫折,而且也不會創造出優異的成績。
當我們的價值觀與我們的優勢發生沖突時,如何取舍?孰輕孰重?德魯克自己也有這樣的困惑,只不過他十分果斷地解決了。
德魯克在書中寫道:“許多年以前,我也曾經面臨兩難的境地。我要么繼續做我做得非常出色和成功的工作,要么堅持我的價值觀。20世紀30年代中期,我是倫敦的一名年輕的投資銀行家,在事業上一帆風順;這份工作顯然適合我發揮我的優勢。然而我不認為擔任任何類型的資產管理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我認識到,我的價值觀體現在對人的研究上。我認為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最蕭條的時期,我沒有錢,沒有工作,沒有前景。但是我選擇了放棄,這是正確的選擇。”
這的確是正確的選擇,也是有智慧的抉擇,因為價值觀才是人的一生最終檢驗標準,值得三思而后行。數百年來,對個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科技,不是環保,也不是其他什么議題。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的是管理,是人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改變了這個世界,自我管理使得人類具有無比的進步的原動力,因此自我管理非常重要。
讀《自我管理》有感 篇二
即便過了將近20年,作為《哈佛商業平路》歷史上重印次數最多的文章,《自我管理:每個人都要成為自己的“首席執行官”》如今讀來也并不過時。作為管理學的開創者,德魯克擁有超凡的智慧和無以倫比的洞察力,他敏銳的意識到這個世界上讓你獲得成功事業的因素很多很多,但首要的,是認識自己,然后管理自己。據我觀察,很少有人能夠有意識認識自己有多么的重要。更多的人會問,我們為什么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有什么意義?能讓我們在世俗意義上更加富有或在職場的事業角逐中更加成功嗎?對于這一問題,德魯克認為,只有當你對自己的認識足夠深刻的時候,你才能夠真正的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把握機遇,走到頂峰,如果你有雄心壯志,那么學會認識自己進而主動管理自己,是第一步你要做的事情。
這一結論在我看來,其實頗為“心有戚戚焉。”我認為,認識自己,意味著你能認識到植根于你內心深處的價值觀,認識到自己現有的思維體系,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不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應,而往往是經過內心深處價值觀和思維體系加工后的現實反應。那么如何認識自己呢?德魯克提到反饋分析法,即當要做出重要決定或采取重要行動時,你可以實現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在9到12個月后,再將實際結果和自己的預期相比較。然而在文章中,德魯克并未深入分析這種方法的原理。其實在我看來,一個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觀察他過去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而進行預測和推斷,因為過往的經歷塑造了他的價值觀,而值觀和既成的思維體系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因此在優秀的觀察者眼中,當充分掌握了一個人的信息時,他就可以據此推斷這個人的未來行為。這種能力是如此強大,如果運用到個人生活中,可以幫你從身邊無數來來往往的人中挑選真正值得相交的朋友;運用到商業世界中,可以針對競爭對手提前布局,采取適當的商業策略;運用到政治世界中,甚至可以幫你玩弄輿論,操控大眾,從而走向權力的巔峰。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當曹操在白門樓猶豫是否要接受呂布的投降時,劉備提醒他“君不見丁奉陽、董卓二事乎?”,曹操為何就此下定決心殺死呂布。因為他從呂布的過往經歷中得知呂布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不可輕信,即便一時歸降,日后終究如同身邊多了一把利刃,難以安眠。通過這一案例,可以看出,認識自己的過程,與他人認識你的過程,其實是一樣的,即這一過程往往首先來自不斷的自我反饋,這種自我反饋要求你不斷問自己問題,并且從過去的經歷中尋找自己行為的邏輯,具體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做決策的思維過程,決策時是否有巨大的壓力等等……當你能夠不斷深入挖掘自己過往的時候,才能提煉出過去行為內在的價值觀和思維體系。這里我推薦德州撲克給讀者,德州撲克的游戲規則簡單但變化繁多,能充分幫你了解自己的視覺落點、性格、決策、行為邏輯。事實上,偉大的交易者多半是德州撲克的高手。
在明白如何認識自己之后,要做的就是分辨到底哪些對你的職業生涯最為重要。最重要的一點,在我看來,在于首先你要承認自己,即便你再聰明,再天才,對某一領域再精通,仍然是存在認知局限的,是“無知”的。德魯克認為,這種固有的傲慢和偏見往往會潛移默化到生活中,具體表現為對非自己領域的知識漠不關心,而且感覺良好。事實上,我們發現今天社會不同行業的邊界正在逐漸被打破,跨行業創業的案例數見不鮮。金融、互聯網、文化傳媒、高科技,學科的交互——尤其是社科類學科的交互——的創新正在不斷孕育出新的行業、新的商業模式,陌陌的創始人唐巖出身于媒體,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曾經是英語老師,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名列前茅的點融網的創始人曾經是律師,網紅PAPI曾經是導演系的學生。考慮到這一趨勢幾乎不可逆轉,我們更應該了解固步自封的危害性。正如一個碼農如果只掌握了超過平均水平一點的編碼技術而不屑于大量社交,觀察別人,那么這個碼農絕對不會成為好的產品經理,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首先就應該承認自己的“無知”,用開放的心態來對待你不了解的那些事情。
在承認自己的“無知”之后,你要做的就是利用反饋分析法分析那些對你職業生涯有影響的要素。例如:我的長處究竟是什么;我是“讀者型”的學習者還是“聽者型”的學習者,我在壓力下表現出色,還是更偏好于一種按部就班的工作環境;我更偏向于單打獨斗,還是團隊作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的價值觀究竟是什么,我的價值觀能否融合組織的價值觀?在充分了解這些之后,你要想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在當下的條件下,如果我要努力走向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成為領導者,那么我是應該首先加強我的長處,讓別人永遠趕不上,還是首先著眼于改變我的某些致命缺陷,比如不善社交?我是一個喜歡挑戰的人,但是現在的工作環境和內容如此沉悶,那么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工作,這樣才能激發我的斗志?我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但我的位置要求我必須在短時間內痛下決斷,我是否應該換一個位置……需要注重的是,德魯克認為不要試圖改變自我,因為成功的概率很小,但是你應該努力改進你的工作方式。對這一點我有一些不同意見,的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也認為要最大限度的發揮你的優勢,不要去做那些你明知道自己不擅長的工作,即便在別人眼中這份工作是最頂級的。但我認為,雖然改變價值觀的過程是痛苦的,尤其是接受那些曾經相悖的價值觀,而且成功概率極低,因為這意外你要徹底打破自己的思維方式、決策過程、邏輯行為,然而我始終相信,不斷的重塑價值觀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志,同時也是不斷進步走向職業生涯頂峰的前提。事實上,你可以觀察到歷史上那些站在巔峰的人們,他們的價值觀和思維邏輯決非一成不變的,因為成長過程中,他們不斷反思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應該改進的東西,并加以執行。畢竟沒有人生為完人。
現在,當你擁有勇氣,決定細致的分析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完善自己的價值觀、思維體系的時候,你將迎來最后的挑戰。如何讓價值觀真正的融入你的血液里,讓新的價值觀引導你的行為邏輯,有效的管理自己,脫胎換骨,成為自己的“首席執行官”?在我看來,這就所說的“知行合一”。事實上,能達到這一層境界的人極為稀少,如同一個記者能夠明白碼農編程所依據的原理,但卻無法自己編程一樣,很多時候現實生活中知道往往并不意味著能做到。我認為,“知行合一”幾乎只能靠自己不斷的試錯、不斷嘗試最后自行領域,幾乎沒有給定的方法能夠幫你完成這一過程。我自己常有這種感覺,比如我在上大學前,父母一直教育我,大學是一輩子最好的時光,上班后日子過得就很快,要多看書要懂得珍惜。然而我仍然在大學中荒廢了很多時光打游戲,直到工作之后,覺得一年一年過得飛快,才后悔當初沒有在學校里好好學習。可是問題在于,即便時間倒退,我有機會重來,在我沒有工作的前提之下,我仍然會把時間浪費在游戲、娛樂上,而錯失應該讀書、交友的好時光。因為我沒有體驗過工作后的時間飛逝和巨大壓力,也就無法理解為什么大學時光如此珍貴。這看上去像個悖論,但現實往往就是如此。
這里請允許我講一段個人故事。這幾年,在不斷的嘗試和反思的過程中,我的確在有意的重塑我的價值觀,并確實得到了某些改善。比如幾年之前,我會經常猶豫某些事情,比如參加一個社團,參加一個讀書會,做一個微信公眾賬號等等,是不是值得做,這會不會花很多的時間,讓我很累。我經常糾結于這些問題,而且因為不斷的猶豫而錯失了很多機會。但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開始改變。我意識到,我評判的標準應該變得簡單而高效,在幾經嘗試后,我開始踐行新的評判標準:即這件事情是不是收益無限、風險很低、而成本又在我承受范圍之內,如果是,那就可以嘗試去做。事實上,這種思維方式和決策過程大量節省了我的時間和精力,并創造了很多我意向不到的機會,現在我在清華讀書就是其中之一。現在當有朋友來問我,我感動我有某些不足,我也想申請一個MBA來彌補這些不足,但是怕工作太忙,沒有時間上課,而且如果考試復習的時間都沒有,我通常會告訴他,對于申請這件事,你的成本只是填寫材料和修改簡歷,參加一場面試,但收獲的可能是一堆有趣的同學和很牛的老師。成本有限、風險沒有、收益無限,既然你有了這種想法,那么為什么不把它付諸行動呢?
其實,認識自己的過程往往可以幫你更加清楚的認識他人。擁有認識他人能力的人,在攀爬事業巔峰的過程中,無疑會比沒有這種能力的人走的更快。事實上,不管是企業、政府、國家,其實都是由人組成的,因此識人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面對別人的角度上來講,譬如面對員工,雇主總會什么樣的員工應該派到什么樣的崗位上去;面對朋友,每個人都會思考這個朋友值得真心相待否;面對合作伙伴,每家公司都會考慮對方是否值得信任和合作。孔子有云:“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在這里講的是觀察人的道理。怎樣考察一個人的品行、才干、能力。孔子說要“視其所以”,看他的動機、目的;“觀其所由”,看他的來源,整個行動的經過;“察其所安”,看他安于什么。一個每天上班就悠閑泡茶的人絕不會心有大志,一個不斷尋找機會和公司領導社交的人未必一定會成功,但絕對雄心勃勃。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知人善任都是一個優秀企業家的核心能力,同樣,對于在職場中打拼的普通人來說,嘗試了解同事、客戶,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邏輯,獲取他人的信任,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可以讓你的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多說一句,其實我始終覺得,在職業生涯甚至整個人生中,兩種能力最為重要。一為識人,二為知事。識人的能力上面已經說了很多了,所謂知事,其實是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的能力,或者說是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比如拿金融行業為例,金融產品即便條款再多、運算再復雜,大體上也可分為股權和債券,最多不過是兩者的結合。而無論何種金融產品,不過是信托受益權也好、還是國債期貨也罷,我們可能最關注的無非兩點,即資金和資產,資金端涉及定價,資產端涉及對風險的把控。這個邏輯推演到近年來大火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很多人曾經爭論到底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又或者是現在的科技金融,在我看來不免有流于表面之嫌。事實上,如果認識到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舊是一種金融產品,那么就應該把經歷放在對于資產的把控、風險的識別、定價的合理性上。因為技術雖然可以提升效率、節省成本、甚至改變企業的運營模式,但卻無法改變金融的本質——即股權是對企業的一種所有權,可以享受企業盈利帶來的收益,而債權則是一種債務關系,一借一貸,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當然這不屬于本文的討論范疇,就不再詳細論述了。
所謂明見萬里,不能照眉睫;燭照天下,不能照足下。很多時候我們太過于敏感于外在環境,將成就歸因于自己的聰明才智,將失敗歸因于他人的愚蠢。這是人類性格上的固有缺陷,但卻不是不能改變的。聰明的才智、良好的自我認知、不斷重塑價值觀、學會管理自己、再加上強大的執行力可以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如果你有雄心壯志,那么從現在開始毫無疑問是個好選擇。
【讀《自我管理》有感】相關文章:
自我管理心得02-12
自我管理心得15篇02-25
(集合)自我管理心得3篇10-22
自我管理心得體會07-07
怎么提升自我管理能力12-06
自我管理培訓心得體會09-12
自我管理的心得體會范文06-16
班主任工作總結-淺談小學生的自我管理11-02
班主任工作總結-淺談小學生的自我管理11-03
班主任工作總結-淺談小學生的自我管理11-03